1. 首页 > 电商出海

巴西推迟对低价商品征收进口税,跨境卖家是否可以暂时松一口气

今年巴西电商税制:一场让卖家心惊肉跳的“政策过山车”

跨境卖家的巴西之旅,今年像坐上了过山车。年初还在传要取消50美元以下免税政策, 吓得不少卖家连夜调价;3月突然宣布降低七类生活必需品进口税,又让人摸不着头脑;6月说要征收17%的ICMS,卖家们刚准备交钱,8月税务合规计划落地,合规的包能免税;12月财政部长一句“联邦税推迟”,卖家们刚要松口气,转头又听说政策还在博弈里悬着。这波操作,让不少跨境人直呼“心脏受不了”——巴西市场到底要不要押?

政策推迟:真的是“松口气”,还是“悬着心”?

最近巴西财务部长费尔南多·哈达德在年终早餐会上放了个“缓兵计”:原计划2023年底对50美元以下跨境商品收的联邦税, 先不搞了得等电商市场和政治更“成熟”再说。这话听着像好消息, 但跨境圈里没人敢真笑出来——毕竟今年3月,巴西经济部也说过类似的话,后来啊转头6月就抛出了ICMS征税方案。

巴西延后低价商品进口税,跨境卖家松了口气
巴西延后低价商品进口税,跨境卖家松了口气

这次推迟的直接原因,据说是联邦最高衙门还有一堆官司没判完,国会那边也没谈拢。要知道,巴西老百姓对“低价商品征税”这事抵触得厉害。2023年3月第一次传出要取消免税时 Shopee、Shein这些平台的巴西站流量直接跌了15%,不少消费者跑到社交媒体骂街,说“穷人买点便宜货还要被收税?”后来政府顶不住压力,才暂时收回了成命。这次推迟,说白了就是政府也怕再惹众怒。

但对卖家“推迟”不等于“平安”。那些早就把成本预算按28%进口税算的卖家,现在得重新调;还没入局的,更不敢轻易冲了。深圳做3C配件的李哥说:“我们3月份就备了货, 想着免税政策没了就亏,后来啊政策没落地,货堆在仓库半年,租金比税还贵。现在又说推迟,到底该不该清库存?”

卖家们的“过山车”:从狂喜到懵圈, 再到焦虑

今年跨境卖家的心情,跟着巴西政策坐过山车。3月巴西经济部突然宣布, 把乙醇、咖啡、人造黄油等七类商品的进口税直接降到零,有效期到2022年底——虽然这主要是为了缓解通胀,但跨境电商圈也跟着兴奋,觉得“政府是不是开始友好了?”

后来啊兴奋劲儿没过6月就当头一棒。巴西财政部门说要给Shopee、Shein这些平台的商品收17%的商品和服务流通税。这税可不低,按客单价20美元算,一单要多交3.4美元,利润本就不高的3C、家居类卖家直接懵了。杭州做家居用品的王姐说:“我们客单价15美元, 利润才2美元,加17%的税,直接倒贴1.5美元,一单白干不说还亏。”

好不容易熬到8月, 税务合规计划落地,给了卖家一根救命稻草:只要加入PRC,50美元以下的包还能免税。Shopee、速卖通这些平台连夜提交申请,不少卖家也忙着注册税号、补资料。但好景不长,10月就有消息说政府正在考虑对PRC包裹也加税,只是还没定。这消息一传,刚松口气的卖家又焦虑起来——到底要不要继续投巴西市场?

市场潜力:813亿美元的“蛋糕”,还是带刺的玫瑰?

就算政策波折不断,巴西市场的诱惑还是太大。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显示, 2023年巴西电商市场规模已经到了569亿美元,一年涨了11%,到2027年能冲到813亿。拉美地区1.3亿互联网用户里 巴西占了近一半,消费力还在涨——2023年巴西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产阶级虽然缩小,但“新穷人”们更爱网购,主要原因是线下商场太远,线上便宜。

具体到类目,3C、家居、服饰卖得最好。Shein能在巴西站做到月销2亿美元, 靠的就是9.9美元的T恤、19.9美元的裙子;速卖通上的手机壳、充电线,客单价不到10美元,一个月能卖500万单。这些低价商品, 正好卡在巴西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区间——月薪2000雷亚尔的人,愿意花50雷亚尔买手机壳,但不愿意花200雷亚尔买品牌货。

但政策风险也让卖家头疼。2023年8月PRC计划刚落地时 深圳有个做玩具的卖家,主要原因是没及时注册税号,5000个包裹被巴西海关扣了交了2万美元罚款才放出来。他说:“现在做巴西,得一边盯着政策、税号、物流,比做国内电商累三倍。”

卖家破局:靠政策红利还是自身实力?

面对政策摇摆,聪明的卖家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有人把价格提到60美元以上, 避开50美元以下的免税政策范围;有人转向卖本土商品,比如和巴西工厂合作生产家居用品,免了进口税,还能卖得更便宜;还有人直接放弃低价,做品牌化——深圳有个卖蓝牙耳机的卖家,把客单价从30美元提到80美元,贴上“巴西定制”标签,反而卖得更好,主要原因是巴西消费者觉得“贵的才是正品”。

平台也在帮卖家“避险”。Shopee在巴西站推出了“本土仓”服务, 把货提前拉到巴西保税仓,这样既不用等国际物流,还能享受PRC免税;速卖通则和巴西邮政合作,推出“包税专线”,虽然运费贵点,但消费者不用自己交税,下单率提升了20%。这些操作,本质上都是在给卖家“打补丁”,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

但最根本的,还是产品本身。2023年“黑五”期间, 巴西站卖得最好的不是9.9美元的廉价品,而是那些质量好、售后有保障的中端商品。一个卖电动牙刷的卖家说:“我们之前卖29美元的牙刷, 总被投诉‘用一周就坏’,后来把价格提到59美元,加一年质保,退货率从15%降到3%,利润反而高了。”

未来税改:收紧是必然 卖家得提前“练内功”

就算联邦税推迟了巴西政府收紧跨境电商税收的大方向不会变。这两年巴西政府缺钱,2023年财政赤字占GDP的3.8%,得从税收里补。跨境电商这几年太猛了 2023年巴西跨境包裹量超过8亿个,占全球跨境包裹的12%,政府怎么可能放过这块肥肉?

未来可能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提高50美元以下的免税门槛, 比如提到80美元;要么对PRC包裹也加税,比如收10%的进口税。不管哪种,卖家的利润空间都会被压缩。那些还在靠低价、 低利润冲量的卖家,可能会被淘汰掉;而那些有品牌、有质量、有本土化运营能力的卖家,才能扛过去。

巴西市场就像一片热带雨林,看起来生机勃勃,但暗藏凶险。政策推迟不是终点,只是中场休息。卖家们与其盼着政府“大发慈悲”, 不如赶紧练好内功——把产品质量做上去,把本土化服务做扎实把品牌口碑做起来。毕竟雨林里的动物,不会等天气好了才出来捕猎,而是随时准备好应对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