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00后创业一年,TikTok播放量超4亿次

从油管鬼马少女到咖啡品牌主理人

Emma Chamberlain 的创业故事像一部加速播放的成长纪录片。2018年还在高中时 她开始在 YouTube 上发布“一元探店”视频,用鬼马精灵的剪辑风格和毫不设防的吐槽语气,把普通的咖啡店探店变成了一场场充满意外的小剧场。她的视频里没有精致的摆拍, 只有打翻的咖啡杯、结巴的服务员和她突然爆发的笑声——这种真实的“不完美”恰好击中了 Z 世代对“反套路”的渴望。

短短两年, 她的 YouTube 订阅者突破 1200 万,Instagram 粉丝冲到 1500 万,《福布斯》称她“YouTube 上最有趣的人”,《时代》将她列为“全球最具网络影响力人物”之一。2019 年, 她把镜头从咖啡店转向自己家的厨房,创立了 Chamberlain Coffee,没想到这个源于个人爱好的小生意,三年后在 TikTok 上累计播放量超过 4 亿,2022 年销售额达到 3200 万美元,纯利润 1400 万,利润率高达 43%。

TikTok播放超4亿次00后创业一年赚3000万美金!
TikTok播放超4亿次00后创业一年赚3000万美金!

一元探店栏目里的流量密码

Emma 的视频总带着一种“闺蜜聊天”的松弛感。她会在镜头前纠结“到底该点美式还是拿铁”, 会主要原因是服务员记错单而翻个白眼,再说说却笑着说“算了反正这家的咖啡豆还不错”。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让同龄人觉得“她就是我身边的朋友”。她的剪辑更像是“意识流”:前一秒还在认真介绍咖啡豆的产地, 后一秒就切到自己打嗝的尴尬瞬间,配上魔性的音效。这种打破传统视频叙事的风格, 让她的内容在信息流里格外显眼——Z 世代的注意力本来就稀缺,他们不爱看“完美人设”,反而对“有点小毛病但很有趣”的人更买单。Emma 的成功不是偶然 她无意中抓住了社交媒体的本质:真实感比精致度更重要,情绪共鸣比专业讲解更持久。

TikTok4亿播放背后的社媒魔法

Chamberlain Coffee 的走红, 与其说是品牌运营的成功,不如说是 Emma 个人社媒影响力的自然延伸。她的粉丝里本就聚集了大量咖啡爱好者, 当她开始分享自己在家做冷萃咖啡的视频时评论区立刻有人问“你用的咖啡豆是什么牌子”。敏锐的 Emma 意识到, 这不仅是粉丝的需求,更是一个市场空白——市面上很少有品牌能真正理解年轻人对咖啡的期待:既要好喝,又要“有梗”;既要方便,又要“晒得出圈”。于是她干脆把“自家咖啡”做成产品,直接卖给粉丝。这种“从内容到商品”的转化路径,让 Chamberlain Coffee 一出生就自带流量池。

欲扬先抑的新品试吃视频

2022 年, Chamberlain Coffee 推出即饮拿铁新品,在 TikTok 上的营销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反向操作”。一条 30 秒的视频里 一群年轻人先是一口喝下就做出呕吐表情,配文“这咖啡什么味道啊”,画面一转,博主 Emma 本人举着杯子说“我也觉得奇怪,但加冰块后越喝越上头”。这条视频迅速引爆讨论, 有人吐槽“闻起来像中药”,有人反驳“这才是咖啡本来的味道”,评论区吵成一片,播放量直接冲到 5000 万。

Emma 没急着公关, 反而下场互动:“喜欢的话可以试试冰块,不喜欢也没关系,下次给你们出奶味重的”。这种“不完美”的营销, 反而让产品显得更真实——Z 世代对“硬广”早已免疫,但他们愿意为“有争议的话题”买单。数据显示,这条视频带动新品首周销量突破 10 万瓶,转化率比常规广告高出 37%。

同类竞品遥不可及的社媒数据

对比传统咖啡品牌,Chamberlain Coffee 的社媒表现堪称“降维打击”。星巴克 的 Instagram 帖子点赞量通常在几千到几万, 而 Chamberlain Coffee 的产品图点赞量轻松破万,只要 Emma 出镜的帖子,点赞量直接冲上 10 万+。在 TikTok 上, #chamberlaincoffee 话题播放量达 3.89 亿,总话题观看次数超过 4 亿,远超老牌速溶品牌雀巢的同类数据。

这些数字背后 是 Emma 与粉丝的深度绑定——她不只是品牌的“代言人”,更是品牌的“灵魂”。她会回复粉丝的评论,会在视频里用粉丝的梗,甚至会主要原因是粉丝的建议调整产品风味。这种“共创感”,让用户觉得自己不是消费者,而是品牌的一部分。

独立站里的订阅制经济学

Chamberlain Coffee 的独立站运营藏着一套“用户留存心法”。打开官网首页, 最显眼的不是产品列表,而是“订阅咖啡”的入口——用户可以选择每月随机收到 3-5 款咖啡,价格比单买便宜 20%,还能随时取消。这种模式看似简单, 却击中了 Z 世代的“怕麻烦”心理:他们不想花时间研究买什么又喜欢“开盲盒”的惊喜感。数据显示,订阅用户复购率达到 85%,是普通用户的 3 倍多。更妙的是 订阅制还能提前锁定现金流,2022 年 Chamberlain Coffee 的订阅收入占总销售额的 60%,让品牌有底气持续投入研发和营销。

捆绑销售与随机订阅的心理学

独立站上的“Bundles”专栏主打“入门体验套餐”:把冷萃咖啡、 挂耳包、咖啡杯打包出售,价格比单买低 30%。很多用户本来只想买咖啡,看到“套餐划算”就顺手下单了。这种“损失厌恶”心理,让客单价提升了 40%。而随机订阅的“盲盒”属性,更是让用户欲罢不能——有人为了集齐所有口味,连续订阅了 6 个月。Emma 还在视频里晒自己拆包裹的样子:“这次又是什么惊喜?是焦糖还是海盐味的?”粉丝看完立刻模仿,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开箱体验”,形成二次传播。

会员俱乐部的裂变效应

会员制是 Chamberlain Coffee 的“流量放大器”。用户注册会员后 推荐朋友能得 30% 优惠券,朋友下单后自己也能拿积分;完成“晒单打卡”“写评论”等任务还能换周边。这套机制让老用户自发拉新,2022 年通过会员推荐带来的新用户占比达 35%。更有意思的是 积分兑换的咖啡周边成了粉丝的“社交货币”,很多人晒图配文“今天用会员杯喝咖啡,同事都来问链接”。这种“身份认同感”,让品牌从“卖咖啡”变成了“卖生活方式”。

冷萃咖啡如何切中Z世代味蕾

冷萃咖啡在 Chamberlain Coffee 的产品线里不是偶然选择。Z 世代比千禧一代更爱喝冰咖啡——数据显示, 18-24 岁群体中,62% 的人日常喝冰咖啡,远超 35% 的热咖啡占比。Emma 早就注意到这个趋势,她的视频里几乎从不出现热咖啡,永远是一大杯冰镇冷萃配吸管。这种“精准定位”让产品一上线就切中目标人群的刚需。与传统速溶咖啡不同, Chamberlain Coffee 的冷萃强调“原味还原”:不加植脂末,少糖,突出咖啡豆本身的果香和坚果调性,正好迎合了年轻人对“健康”“天然”的追求。

冰咖啡偏好背后的代际差异

为什么 Z 世代对冰咖啡情有独钟?答案藏在他们的生活习惯里。这一代人是“互联网原住民”, 习惯了碎片化时间——早上上课前、上班路上、午休时都需要一杯能快速“续命”的饮品。冷萃咖啡无需冲泡,开盖就能喝,冰镇后口感清爽,比热咖啡更适配快节奏生活。Emma 在视频里说:“我早上起床脑子是懵的,只有一口冰咖啡能把我叫醒。”这种“场景化”的表达,让粉丝觉得“这就是我的日常”。反观雀巢、 麦斯威尔等老牌速溶,主打“3 秒速溶”,却忽略了年轻人对“口感”和“仪式感”的需求—— Chamberlain Coffee 正是抓住了这个代际差异,用冷萃打开了市场缺口。

从包装到原料的年轻化表达

Chamberlain Coffee 的包装像“咖啡界的盲盒”。每个咖啡袋上都画着可爱的动物插画:猫头鹰抱着咖啡杯、狐狸叼着咖啡豆、兔子戴着墨镜,萌到让人舍不得丢。这种“去成人化”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咖啡包装的“严肃感”,让年轻人觉得“喝咖啡也能很可爱”。原料选择上, 品牌强调“可持续”:咖啡豆来自拉丁美洲的公平贸易农场,包装可降解,独立站页面特意标注“美国农业部有机认证”“素食主义”“无麸质”。这些标签对 Z 世代来说不是噱头, 而是“价值观的体现”——他们愿意为“环保”“健康”支付溢价,数据显示,带有可持续标签的产品复购率比普通产品高 28%。

从线上爆款到线下全渠道突围

2023 年 9 月, Chamberlain Coffee 的货架出现在美国 375 家 Target 商店里货架上摆着三款线下限定咖啡袋,包装上印着 Emma 和 Target 联名的卡通形象。这个举动让很多人意外——一个靠线上起家的网红品牌,为什么要费劲进入线下?答案藏在 Chamberlain Coffee 的野心里:线上流量见顶后品牌需要线下渠道“破圈”。Target 的客群以年轻家庭为主, 能帮 Chamberlain Coffee 接触到 Z 世代以外的消费者;线下陈列还能增强品牌信任度,很多人觉得“能在实体店买到的品牌,靠谱”。

线下投放的认知度争夺战

Chamberlain Coffee 的线下策略很“佛系”。首席营销官说:“我们不在乎线下卖多少货,只要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包装就行。”这种“认知度优先”的策略,让品牌在 Target 的货架曝光量提升了 200%。有意思的是 线下渠道反而带动了线上流量——很多 Target 顾客拍下货架照片发 TikTok,带火了#TargetCoffeeChallenge 话题,播放量超 1 亿。

这种“线上线下联动”, 让 Chamberlain Coffee 实现了“线下种草、线上拔草”的闭环。2023 年第三季度, 品牌线下销售额占比从 5% 提升到 15%,复购用户中,有 30% 是通过线下渠道第一次接触品牌。

联名合作的破圈实验

Chamberlain Coffee 深知,单靠咖啡品类很难持续吸引年轻人。于是它开始“跨界联名”:和艺术家每月推出限量版包装, 和柠檬茶品牌 Swoon 推出“咖啡+茶”的特调,和饼干品牌 Deux 做咖啡甜甜圈,甚至和护发品牌 IGK 联名抹茶干洗洗发水——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产品,其实都抓住了“Z 世代的兴趣图谱”: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愿意为“联名款”买单。

最火的是和 IGK 的合作, 洗发水包装印着咖啡杯图案,味道是咖啡味的,洗完头发带着淡淡的咖啡香。很多粉丝吐槽“这脑洞太大了”,却忍不住下单,联名款上线 3 天售罄。这种“破圈联名”,让 Chamberlain Coffee 的用户画像从“咖啡爱好者” 到“喜欢一切潮玩的年轻人”。

网红品牌的流量依赖症与解药

网红品牌的通病是“创始人依赖症”——一旦热度下降,品牌跟着凉凉。比如某美妆网红创立的唇釉品牌, 因创始人恋情曝光导致粉丝脱粉,销量腰斩;某健身网红卖的蛋白粉,因创始人身材走样被质疑产品效果,到头来倒闭。这些案例都在警示:过度依赖网红个人流量,品牌根基不稳。Chamberlain Coffee 能避免这个坑,关键在于它把“网红效应”变成了“品牌资产”。Emma 的个人魅力是入口, 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对 Z 世代的深度理解”——从产品口味到包装设计,从社媒互动到线下体验,每个环节都精准戳中年轻人的需求,让用户不是主要原因是“喜欢 Emma”才买咖啡,而是主要原因是“咖啡懂我”。

过度依赖创始人的隐患

Emma 自己也清楚这个问题。2023 年她减少出镜频率, 让更多素人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 Chamberlain Coffee 的体验,培养“野生代言人”。品牌还推出了“UGC 内容激励计划”:粉丝晒单带话题#MyChamberlainMoment,就能获赠咖啡券。这种“去创始人化”的策略,让用户逐渐形成“这是我们的品牌”的认知。数据显示, 2023 年非 Emma 相关的社媒内容占比提升到 60%,品牌搜索词从“Emma 的咖啡”变成“Chamberlain Coffee”,用户忠诚度反而更高了。这说明网红品牌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品牌本身成为“社交货币”,而不是让创始人成为“流量符号”。

把产品做成社交符号的底层逻辑

Chamberlain Coffee 的成功,本质上是把咖啡从“饮品”变成了“社交道具”。Z 世代喝咖啡,不只是为了提神,更是为了“晒”——晒包装、晒口味、晒和朋友的咖啡局。Emma 深谙此道, 她的视频里永远有“场景化”的画面:在宿舍用冷萃配早餐,在公园和闺蜜野餐喝即饮拿铁,在图书馆用挂耳包提神。这些场景让粉丝觉得“喝这个咖啡,我也像她一样酷”。品牌还鼓励用户分享“咖啡故事”, 在独立站开设“Coffee Diaries”专栏,用户的故事有机会被选中印在咖啡包装上。这种“情感连接”,让产品超越了功能属性,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咖啡赛道的增量市场藏在哪儿

咖啡赛道早已是一片红海, 全球市场规模超万亿美元,但增量机会依然存在。传统品牌拼的是“供应链”和“渠道”,新品牌拼的是“用户心智”。Chamberlain Coffee 的案例证明, 下一个爆品不会来自“更好的咖啡豆”,而是来自“更懂年轻人的需求”。未来咖啡市场的增量, 藏在三个维度:一是“功能细分”,比如针对熬夜党的“提神冷萃”、针对健身党的“零卡咖啡”;二是“场景延伸”,比如办公室咖啡订阅、露营便携咖啡;三是“技术赋能”,比如用 AI 定制个性化口味、用 AR 技术让包装互动起来。对创业者 与其在红海里内卷,不如找到“小众但精准”的需求,用网红流量打开缺口,再用产品和运营守住阵地。

垂直圈层的内容渗透

Z 世代的兴趣圈层越来越细, 从“二次元”到“户外露营”,从“汉服”到“滑板”,每个圈层都有自己的“流量密码”。咖啡品牌想触达他们,不能靠泛泛的广告,而要“圈层化内容”。比如针对二次元圈层, 可以推出“动漫联名咖啡杯”,在 B 站发布“咖啡拉花教程”视频;针对露营圈层,可以设计“便携冷萃套装”,在分享“露营咖啡 Vlog”。Chamberlain Coffee 已经开始尝试, 2023 年和滑板品牌合作推出“街头冷萃”,邀请滑手拍视频,在抖音和快手传播,触达了 500 万泛运动爱好者。这种“垂直内容渗透”,比泛流量更精准,转化率也更高。

供应链与品控的隐形战场

网红品牌最容易忽略的,是“供应链”和“品控”。很多网红咖啡品牌火了之后主要原因是产能跟不上导致发货延迟,或者品控不稳让口感忽好忽坏,到头来口碑崩塌。Chamberlain Coffee 早期也遇到过这个问题, 2021 年双十一期间,订单量暴增 10 倍,导致部分用户收到受潮的咖啡豆。Emma 亲自道歉, 并花半年时间优化供应链:在巴西建立专属咖啡豆基地,引入自动化包装线,承诺“48 小内发货”。这些“看不见的投入”,让品牌复购率从 60% 提升到 85%。这说明,网红品牌的“短期爆发”靠流量,“长期留存”靠品控。只有把供应链做扎实才能把流量变成真正的品牌壁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