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菲律宾本月为何突袭百亿投资?Shopee预警ITA最后期限改写

菲律宾突袭百亿:这波“重拳”背后藏着什么猫腻?

最近跨境电商圈最炸的消息,莫过于菲律宾政府这个月的连环突袭。11月6日 警方和税务局联合突袭了布拉干省的工厂和巴伦苏埃拉市的三个仓库,直接收缴了1150万包非法香烟,税款缺口高达85.4亿比索。还没过几天 11月27日海关局又杀到华人区的168购物中心,在7楼仓库里挖出价值70亿比索的假冒品牌商品,路易威登、蔻驰、古驰这些大牌的假包假服堆得像小山。紧接着11月29日999购物中心的5到7楼也被查出同样的“库存”。这一个月,菲律宾政府光是从“非法商品”里就薅走了上百亿比索,力度之大让不少卖家直呼“活久见”。

从“查假货”到“堵税收”:菲律宾政府的“双线作战”

有人可能会问,菲律宾这是跟谁过不去?非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突袭百亿”?其实仔细琢磨,这波操作背后藏着两条主线:一条是保护本土产业,另一条是填补税收漏洞。先说税收,这可是菲律宾政府的“命门”。财政部最新数据, 税务局今年前三季度就征到了2.08万亿比索,占国家总收入的80%左右,但同比增长才12.13%,离全年3.05万亿的目标还差一大截。非法商品和走私货就像一个个“漏斗”,每年偷走的税款少说几百亿比索。11月6日那批非法香烟,税款缺口就达85.4亿,这数字够建几所医院了。政府能不急?所以税务局最近直接放出话:圣诞节期间,没缴税的电商卖家和平台,直接停业整顿。

“保卫战”升级:菲律宾月内突袭百亿!Shopee预警ITA最后期限
“保卫战”升级:菲律宾月内突袭百亿!Shopee预警ITA最后期限

再说说本土产业保护。11月18日 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图尔福在听证会上点名Lazada、Shopee和TikTok Shop,说这些平台上卖的中国进口小家电不符合菲律宾的产品标准,正在“摧毁本地制造业”。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本地工厂被迫关停,近30万菲律宾工人会失业。这话听着有点危言耸听,但不是空穴来风。菲律宾本土制造业本来就不强,这几年中国商品靠着价格优势占领市场,本地工厂确实撑得很艰难。图尔福还强调,电商平台得核实海外卖家的合法性,进口电器必须通过ICC认证,否则就是“不公平竞争”。说白了政府是想通过打击非法进口,给本土企业留点喘息空间。

Shopee紧急预警:ITA认证再说说期限, 卖家“生死时速”开始了

突袭查货只是开胃菜,真正让卖家头皮发麻的,是Shopee最近发的ITA认证提醒。菲律宾《互联网交易法》明年6月5日就要正式生效, 要求所有电商平台卖家必须完成DTI/SEC/CDA认证,否则店铺直接受限。Shopee2月14日就发过通知, 催着卖家上传证书、政府身份证、商业邮箱和

DTI/SEC/CDA认证:这三道坎到底有多难跨?

ITA认证的核心是“合法身份证明”, 具体分三种:DTI证书,针对个体户和独资企业;SEC证书,针对股份有限公司;CDA证书,针对合作社。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中坑不少。有卖家吐槽,申请DTI证书跑了三趟,材料补了五次前后花了两周才搞定。更麻烦的是SEC, 需要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法人身份证一堆文件,还得找菲律宾本地秘书公司代办,费用至少5000比索。CDA虽然相对简单,但只适用于合作社,大部分跨境卖家用不上。

Shopee的提醒不是空穴来风。去年就有卖家没及时认证,店铺被限流,订单量暴跌70%。更惨的是税务局还盯着呢,没缴税的店铺可能直接被封。有案例显示, 11月14日IPRD根据举报突袭168购物中心,就是先查了卖家的DTI证书,发现造假才动手的。所以现在还没提交资料的卖家,别抱侥幸心理,真等到再说说期限,平台系统一卡,资料审核排队,黄花菜都凉了。

卖家困局:合规成本高,还是“被割韭菜”?

面对突袭和ITA认证,卖家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政府变相加税”,有人抱怨“合规成本太高,小卖家根本玩不起”。确实认证费用、本地公司注册、税务申报,加起来少说也要2万比索,比广告费还贵。有做家电的卖家算了一笔账:之前从中国直接发货, 物流成本每单15美元,现在必须用Shopee海外仓,物流成本涨到25美元,还得交12%的增值税,利润直接砍掉一半。

但话说回来这些抱怨真的全怪政府吗?未必。有资深卖家透露, 自己去年在168商城合作的“本地供应商”,其实就是卖假货的,为了压价,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啊今年被查,不仅货被扣,还被平台列入黑名单。所以与其抱怨“被割韭菜”,不如想想自己有没有踩红线。菲律宾市场这几年增长快,但监管漏洞也多,现在政府开始“补课”,其实是把劣币驱逐良币的机会。那些长期合规经营的卖家,反而能趁这波整顿拿到更多流量。

差异化应对:别让“合规”变成“躺平”的理由

案例拆解:深圳卖家的“曲线救国”策略

面对突袭和ITA认证,不是所有卖家都坐以待毙。深圳一位做3C配件的卖家王哥,今年6月就提前布局了本地合规。他在菲律宾注册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拿到了SEC证书,又在马尼拉租了个小仓库,把热销款提前备货过去。后来啊11月突袭时他的仓库主要原因是手续齐全,连检查人员都没来。更妙的是主要原因是本地发货,物流时效从7天缩短到2天订单转化率提升了30%。这个案例说明,合规不是“成本”,而是“投资”,关键看怎么玩。

王哥的策略其实可以复制:先说说 优先注册菲律宾本地公司,拿SEC证书,虽然贵点但一步到位;接下来热销款用海外仓,备货量控制在1-2个月,避免压货;再说说税务申报找本地代理,虽然要花服务费,但比自己跑税务局靠谱。有数据显示, 提前完成ITA认证的卖家,11月的店铺活跃度比未认证的高25%,这说明平台在给“合规标兵”流量倾斜。

避坑指南:这些“红线”千万别踩

合规路上,坑比路多。根据东南亚电商观察的案例, 去年有3家卖服饰的卖家主要原因是DTI证书造假,被平台永久封号;还有2家家电卖家,主要原因是进口电器没做ICC认证,被海关局罚款10亿比索。所以 记住三条铁律:一是DTI/SEC证书必须真实别图便宜找“办证中介”;二是进口商品提前确认PS标准,小家电必须贴菲律宾认证标志;三是税务申报别漏缴,哪怕销售额低,也要按最低税率报。

再说一个,Shopee的“货到付款”功能最近在菲律宾上线,看似方便,其实暗藏风险。有卖家反馈,货到付款订单的拒收率高达20%,物流成本又转嫁给卖家。所以如果不是爆款,别轻易开这个功能。还有,平台发的“补偿优惠券”,别以为买家领了就完事,最好附个说明,避免后续纠纷。

未来趋势:东南亚“合规化”不是“一阵风”, 是“新常态”

菲律宾这波操作,其实只是东南亚合规化的冰山一角。马来西亚今年也推出了《服务税法》, 要求跨境电商平台代扣代缴;泰国更是严查“白牌商品”,没有品牌备案的直接下架。这说明,东南亚市场的“野蛮生长”时代结束了未来拼的不是价格,是合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