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大卖销售额超10亿美金,如何巧妙布局海外市场
从宁波工厂到全球仓库:产业带基因如何撑起10亿美金
宁波北仑区的老厂房里 堆满了刚下线的户外家具,工人们正忙着贴“Costway”的标签。谁能想到,这个1998年从外贸代工起家的豪雅集团,会在2020年把海外销售额做到10亿美金。华东家居产业带就像块磁铁,把供应链、人才、物流全吸了过来。宁波作为三大家电产业带之一, 家具制造中心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2022年这里的大家居产值冲到1500亿,全国连续四年第一,年销5亿以上的家具跨境大卖,一半都把总部扎在这儿。
Costway的出生自带产业带buff。2011年品牌刚成立时豪雅已经在国内摸爬滚打十多年,手里攥着上万SKU的供应链资源。从B2B贴牌到B2C自有品牌,转型那会儿很多人唱衰:代工企业哪会做品牌?后来啊Costway反手就在亚马逊、eBay上杀出条血路。2016年拿eBay最佳海外仓销售奖,沃尔玛全球线上销售额第二,那年整体销售额直接干到4亿美金。谁说产业带只能做代工?Costway用供应链硬实力说话,把“中国制造”贴牌改成了“Costway造”。

产业带是双刃剑:依赖还是创新?
但依赖产业带也有代价。宁波的工厂再厉害,产品设计若总跟着欧美市场跑,永远只能做跟风者。豪雅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悄悄在宁波总部攒了支200人的研发团队,专门盯着海外家居趋势改款。2023年他们推的模块化户外沙发,靠可拆卸设计在TikTok上爆了一条视频带出117万播放。产业带给的是弹药,能不能打出新战场,还得看手里的枪擦得亮不亮。
2012年就埋下的海外仓棋子:物流不是成本是体验
2012年, 豪雅在德国租下第一个海外仓时整个跨境电商圈还没几个人懂“再说说一公里”的重要性。那时候大家拼的是谁家运费低,谁发货快,没人琢磨用户体验。Costway偏偏反其道而行,自建海外仓物流系统,硬是把大件家具的配送时效从45天压缩到7天。2020年海外仓面积扩到40万平米, 2023年直接干到60万平米,全球22个仓储营销中心,像撒豆子似的铺开。
家居产品这玩意儿,体积大、重量沉、运费贵,传统跨境物流简直是噩梦。客户买了个户外秋千,海运三个月到货,箱子都散了谁还敢买第二次?Costway的海外仓直接把货提前备到美国、欧洲仓库,下单三天内送到,破损率控制在0.5%以下。乐歌2023年财报里提过海外仓对中大件商品是“生死线”,Costway用十年时间证明这话不假。
自建海外仓:烧钱还是护城河?
当然自建海外仓是重资产玩法,烧起来跟流水似的。一个美国仓一年租金、人工、系统维护加起来够中小卖家活三年。但Costway算过这笔账:大件家具客单价110美金, 海外仓虽然贵,能把转化率从3%提到8%,算下来比第三方物流赚得多。2023年独立站跳出率64%,比行业平均低15个百分点,物流体验这块功不可没。
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多平台生存法则
2010年入驻亚马逊时Costway就踩中了平台红利期。那时候亚马逊家居类目还没卷,随便优化下Listing,就能拿到自然流量。但豪雅没飘, 2015年悄悄把沃尔玛、eBay也盘了进去,2020年又杀进TikTok Shop、Target。现在Costway的摊子铺得够大:亚马逊、 沃尔玛、eBay、Etsy、Target、TikTok Shop,主流电商平台几乎没漏的。
多平台布局最直接的好处是抗风险。2022年亚马逊封号潮, 多少家居大卖一夜回到解放前,Costway主要原因是还有沃尔玛和独立站,营收只掉了12%。2023年9-11月, 独立站月访问量78万,70%流量来自美国,直接流量占32.95%,有机搜索27.23%,说明品牌认知已经做起来了。单平台依赖?Costway早用行动打了那些人的脸。
多平台运营:是分散精力还是降维打击?
但多平台运营也有坑。每个平台的规则、 用户群、玩法都不一样,亚马逊重评论,TikTok重内容,沃尔玛重价格,团队得一边兼顾好几个战场。Costway的办法是“平台差异化”:亚马逊打性价比,TikTok玩场景种草,独立站做品牌沉淀。2023年他们在TikTok上开了293条视频, 获赞39万,#costway话题1.6亿浏览,这种内容反哺到独立站,转化率直接拉高20%。
社媒不是流量池是品牌主场:TikTok上的1.6亿浏览量
Costway的社媒运营,从来不只发产品广告。Facebook上9万粉丝, 他们晒用户改过家居的案例;Pinterest上1.2万粉丝,推的是“小户型收纳灵感”;Instagram上2.2万粉丝,主打“户外露营美学”。最猛的是TikTok, 20万粉丝,动态里全是生活化场景:组装家具的搞笑vlog、宠物在Costway沙发上的打滚视频、户外烧烤时用他们家烤架的烟火气。
2023年9月, Costway在TikTok上发起#MyCostwayHome挑战,让用户晒自己的家居改过最高的一条视频播放量117万。他们没找顶流KOL, 而是选了500个腰部达人,垂类教装修,非垂类拍日常,成本比请大V低一半,效果却翻了三倍。YouTube上流量占比52.23%, Facebook 23.8%,说明用户不是被动看广告,是真的被“Home of Delights”的品牌理念种草了。
内容营销:是情怀还是真金白银?
有人质疑内容营销ROI低,一条视频拍半天转化还没投流立竿见影。Costway的数据却啪啪打脸:达人合作带来的订单,复购率比普通订单高35%。他们发现,用户买的不只是家具,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那个在TikTok上爆火的模块化沙发, 靠的就是达人展示“换季时换个沙发罩就能换风格”的场景,用户直接冲着“能变形”下单。
从卖货到卖生活方式:Costway的“Home of Delights”哲学
Costway独立站首页没放产品参数, 而是组了张图:清晨阳光洒在户外餐桌上,孩子抱着宠物在Costway地毯上打滚,旁边配了句“家,是让快乐发生的地方”。这种调性跟传统家居品牌完全不同, 他们不卖“实木沙发”,卖“周末朋友的聚会场所”;不卖“收纳箱”,卖“小户型的呼吸感”。
2023年独立站跳出率64%,比行业平均低15个百分点,说明用户来了就不想走。Costway还做了个“家居倡议”板块, 教用户怎么布置小阳台、怎么用旧家具翻新,甚至出过《Costway用户改过手册》。这些内容看似跟卖货无关,却让品牌从“卖东西的”变成了“懂生活的”,用户粘性蹭蹭往上涨。Outer跟Instagram合作时 品牌搜索量提升19%,Costway用同样的打法,把“中国制造”的低价标签,撕成了“生活美学”的代名词。
生活方式营销:是空中楼阁还是品牌护城河?
当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玩转生活方式营销。Costway能成,是主要原因是他们有供应链兜底:上万SKU里总有一款能戳中用户痛点。但那些只会压价的跟风者,永远只能陷入价格战。2023年Costway上榜凯度《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不是偶然的。当别人还在纠结“要不要做品牌”时他们已经把“家”的概念刻进了用户心里。
10亿美金之后:家居出海的下一站战场
2020年豪雅海外销售额突破10亿美金, 2023年Costway又冲进品牌50强,但豪雅没停下脚步。他们最近在德国建了个智能仓储中心, 用AI系统预测不同国家的家具需求量;东南亚市场也悄悄铺开了TikTok Shop印尼站上,Costway的户外家具卖得比本地品牌还火。
家居出海的赛道越来越卷,欧美市场早是一片红海,拉美、中东却还是蓝海。Costway的打法是“成熟市场做品牌,新兴市场做渗透”。2023年他们在墨西哥开了首个海外分公司,专门针对当地家庭空间小的特点,推迷你家具系列。这种本地化不是简单翻译页面 而是真正研究用户生活习惯——就像2012年布局海外仓时那样,总比市场快半步。
10亿是天花板还是新起点?
有人说家居出海的10亿美金就是天花板,再往上太难。Costway却用行动证明:没有天花板,只有没踩准的节奏。从宁波工厂到全球仓库,从亚马逊到TikTok,从卖货到卖生活方式,他们每一步都踩在跨境行业的痛点上。当还在纠结“要不要做海外仓”时 Costway的60万平米海外仓已经跑通了物流模型;当还在琢磨“要不要做内容”时他们的TikTok视频播放量已经破亿。家居出海的故事,从来不是靠运气,是靠提前十年埋下的棋子,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