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分销平台MyDepot入驻TikTok美国站
家居出海新玩法:MyDepot凭什么在TikTok美国站杀出血路?
最近跨境圈都在传一个故事:深圳一家做了快十年的家居分销平台, 靠着一堆柜子椅子,在TikTok美国站四个月干出500多万美金GMV。你没听错,就是那个被不少人认为“大件家具卖不动短视频”的平台——MyDepot。他们2024年5月中下旬才刚开通TikTok Shop本土店, 8月初总销量就突破8万件,平均每单66美金,相当于每天要卖出600多件家具。这速度,比传统亚马逊卖家刷单还猛,但人家是真金实用户买单。
有人酸了:“肯定是低价冲量,赚吆喝不赚钱。”也有人好奇:“家具这么笨重的东西,物流不愁死?短视频真能让老外下单?”MyDepot的数据直接怼回去:9抽屉的板材斗柜, 一条链接就卖了280多万美金,占小店GMV一半以上;蛋形秋千椅两个月甩出3000件,客单价182美金,妥妥的中高端路线。他们没靠低价内卷,反而把“中国制造”做成了“中国设计+中国效率”的代名词。

从传统货架到内容电商:家居出海的第三条路
2015年成立的MyDepot, 跟深圳大多数跨境卖家一样,早年靠亚马逊、eBay这些传统货架平台起家。B2C直接卖给消费者, B2B批发给全球零售商,SKU堆了几百个,日子过得不算差,但总感觉“被平台卡着脖子”。亚马逊的佣金越来越高, Wayfair的流量越来越贵,想推个新品,要么投广告烧钱,要么等自然流量慢慢爬坡,效率低得让人抓狂。
直到2023年TikTok Shop美国站正式放开, MyDepot团队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愣住了:EchoTik的报告显示,从2023年9月到2024年6月,TikTok美国站家居类目销售额翻了560倍,大件家具增长超过300倍。纺织和软家居类目首次冲进榜单,男装GMV环比涨了70%。这哪是增长?简直是火山爆发。他们意识到, 老外买家具的方式变了——不再是先搜索再比价,而是先刷到“哇这个柜子好适合我的小户型”,再点链接下单。
“以前我们卖家具,用户看的是参数:材质是实木还是密度板?承重多少?抽屉几个?现在在TikTok上,用户看的是‘场景’:这个柜子放在卧室能不能装下我的衣服?组装起来会不会麻烦?达人用了三个月有没有坏?’”MyDepot的运营总监在内部会上这么说。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关掉部分低效的亚马逊店铺, all in TikTok,还专门成立了MCN机构,自己养达人、搭货盘撮合平台。别人还在犹豫“内容电商能不能卖大件”,他们已经把货搬进了达人的直播间。
爆品不是选出来的,是“场景”炸出来的
MyDepot的选品逻辑跟传统卖家完全不一样。他们不看“什么家具卖得好”,而是看“什么场景下的痛点,短视频能戳中”。比如那个卖爆的9抽屉板材斗柜, 一开始根本不是家具公司的爆款款,而是MyDepot团队分析TikTok上“小户型收纳”话题时发现的:无数博主抱怨“纽约公寓衣柜太小”“学生宿舍东西没地方放”,甚至有人用纸箱堆收纳箱,又乱又丑。
他们立刻找供应链打样:防水织物+密度板, 比实木轻30%,承重却能达到50公斤;抽屉用静音滑轨,推拉不卡顿;颜色选了棕、黑、白、灰四种“百搭基础色”,随便放哪个风格的家都不突兀。定价129.99美金, 比同尺寸实木柜便宜60%,但比宜家的板材柜贵20块——贵的那20块,买的是“不用自己组装”和“30天包换”的底气。
上架后他们没急着投流,而是找了几百个粉丝几千的“生活博主”免费寄样。有个叫@ApartmentHacksNY的达人, 收到柜子后拍了一条“纽约10平卧室改过”视频:从拆箱到组装,再到把衣服塞进抽屉,再说说镜头扫过整洁的房间,配文“终于不用把衣服塞床底了”。这条视频爆了播放量破500万,直接带出3000单,GMV近40万美金。现在这条链接的评论区,全是“求链接”“达人同款”的留言。
中价位的“性价比陷阱”:MyDepot怎么绕开了内卷?
很多人以为家居出海要么卖低价走量, 要么卖高端拼设计,MyDepot偏偏卡在“中高端性价比”的中间地带。他们店铺里最贵的单品是399美金的电动按摩椅, 最便宜的23.99美金收纳盒,但70%的SKU集中在40-60美金区间。这个价格带,刚好卡住美国中产家庭的“可冲动消费线”。
“买200美金以上的家具,用户会研究三个月;买50美金以下的,可能看个眼缘就下单。但我们做40-60美金,用户会想‘这价格,质量应该不差吧?’”MyDepot的产品经理说。他们的秘诀是把“成本花在用户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地方”。比如一款59美金的全身镜, 镜面用的是5mm加厚银镜,边框是铝合金而非塑料,但价格比宜家同款便宜30%。达人拍视频时不用刻意说“质量好”, 只需展示“镜子立在浴室三年没生锈”“每天化妆照镜子超清晰”,用户自己会脑补“这镜子值”。
数据也证明这条路走得通:截至8月, MyDepot店铺动销率高达86%,164个商品里只有27个没卖过。平均客单价93美金,比亚马逊同品类高15%,但退货率只有3%,远低于行业平均的8%。用户觉得“花得值”, 复购自然就来了——有位德州买家,三个月内买了三个斗柜、两个椅子,还拉闺蜜团一起下单。
达人带货:90%销售额背后的“人货场”逻辑
打开MyDepot的TikTok店铺, 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几乎所有的商品链接,都有“达人推荐”标签。近30天里他们发布了上百条短视频,但90%的销售额来自达人带货,自己拍的官方视频反而流量平平。这背后是MyDepot搭的“达人货盘撮合平台”在发力。
2024年初, MyDepot成立MCN时跨境圈都在笑他们“不务正业”——家具公司搞什么达人孵化?但他们有自己的算盘:传统达人带货是“品牌找达人”, 达人报价高、档期满,而且不一定懂家具;自己建MCN,就能养一批“垂直家居达人”,从0到1培养他们对产品的理解度。比如专门教“小户型收纳”的收纳师, 主打“北欧风装修”的室内设计师,甚至还有“留学生宿舍改过”的学生博主,这些人自带精准流量,说出来的话用户也信。
达人合作模式也很灵活:头部达人佣金15%+样品, 腰部达人佣金20%+样品,腰部以下达人直接免费送产品,卖出去再返5%佣金。最绝的是“达人拼团”:5个达人一边推同款斗柜, 平台会给“组合折扣”,达人的粉丝觉得“买的人多肯定靠谱”,转化率能提升30%。有个叫@DormLifeUSA的学生博主, 粉丝才8000,但一条“宿舍必备收纳神器”视频,带出了1200单,GMV超15万美金。
物流不是“坎”,是“效率战”怎么打?
提到家具出海,物流永远是绕不开的痛。大件家具重、体积大,海运要45天空运运费比货还贵,还容易磕碰破损。MyDepot早期也栽过跟头:2022年发往洛杉矶的一批实木床, 主要原因是包装没做好,到货后30%都有划痕,退货率飙升到20%,光运费就赔了十几万美金。
但他们没被吓退,反而把物流做成了“隐形护城河”。在深圳总部建了3万平的仓, 专门做“海外仓一件代发”:美国西海岸洛杉矶、东海岸新泽西各租了个1万平的仓,爆款商品提前备货,用户下单后3天就能到。非爆品走海运, 但优化了包装:斗柜的边角加防撞泡沫,抽屉单独用纸盒装,甚至教仓库工人“怎么堆货才能不压坏镜子”。这些细节让他们的破损率降到2%以下物流成本比同行低18%。
更狠的是“逆向物流”处理:用户想退货?不用自己寄回去,平台直接上门取件,运费由MyDepot承担。虽然短期看是亏, 但换来的是“退货复购率”高达40%——很多用户退了个柜子,转头又买了把椅子,说“你们家东西质量还行,再试一次”。
家居出海的下半场:从“卖货”到“卖生活方式”
MyDepot的成功, 其实踩中了TikTok电商的一个核心逻辑:用户买的不是家具,是“向往的生活”。那个9抽屉斗柜, 卖的其实是“小户型也能拥有大收纳”的解决方案;蛋形秋千椅,卖的是“在阳台喝咖啡看书”的松弛感;LED全身镜,卖的是“每天照镜子都变美”的小确幸。
他们现在做的,不止是选品和带货,而是在构建“家居生活方式IP”。TikTok账号里不仅有产品视频, 还有“达人改过日记”“用户买家秀合集”“家具搭配教程”,甚至跟美国本土的室内设计师联名出系列。比如跟设计师@CozyHomeStudio合作的“北欧小户型系列”, 斗柜+椅子+镜子打包卖,套餐价比单买便宜20%,上线一周就卖了800套。
跨境圈的人都在研究MyDepot的模式,但没人能复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只是一家卖家具的公司,更是一家“懂用户、懂内容、懂效率”的家居生态服务商。从供应链到物流,从达人孵化到场景化营销,每个环节都卡在“用户痛点”上。就像他们内部流传的一句话:“别想着把中国家具卖到美国, 要想怎么让美国人的生活里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啊,这个柜子真好用’的惊喜。”
未来:家居出海的“蓝海”在哪里?
EchoTik的数据显示, TikTok美国站家居类目还在高速增长,6月GMV近5亿美金,纺织和软家居首次上榜。这意味着,除了柜子椅子,床品、床垫、窗帘这些“软家居”正在成为新爆点。MyDepot已经悄悄布局:上架了记忆棉床垫、 LED灯窗帘、升降办公桌,甚至还有“宠物家具”——给猫爬架加个储物柜,狗窝做成沙发造型,价格比宠物店便宜一半,销量却翻了三倍。
有人说家居出海的红利快没了。但MyDepot用数据证明:红利从来不在“平台”,而在“用户需求”。只要还能找到用户没被满足的痛点,哪怕只是一个“小户型收纳”“宠物家具”细分领域,都能杀出一条路。毕竟全世界的人,都想把自己的小窝,变得更舒服一点、更有温度一点。这大概就是MyDepot能在TikTok美国站杀出血路的真正秘密——卖的不是柜子,是“好好生活”的底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