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小伙在美国如何做到2个月销售额破千万
从浙江永康到北美市场, 这个中国小伙的“骑行”创业路
提到浙江永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五金之都,但谁能想到,这座小城还走出了一位在北美电动自行车界搅动风云的中国小伙——章建伟。2012年, 当大多数中国创业者还在盯着国内市场时他已经在洛杉矶注册了Aventon这个品牌,名字里藏着“冒险”的谐音,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故事。
章建伟的骑行梦始于美国校园。留学期间, 自行车成了他穿梭城市的最佳伙伴,也让他敏锐察觉到一个被忽略的细分市场:年轻人对死飞自行车的狂热。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他直接从家乡永康的自行车供应链入手,用高性价比的死飞自行车打开了北美市场。有意思的是 当时其他中国卖家还在拼价格战,他却死磕产品细节——车架轻量化、轮胎防滑性,甚至车把的握感都要反复调整。这种“偏执”让Aventon在死飞圈子里积累了第一批死忠粉, 独立站上线首月就卖出了300多辆,这在当时的小众市场里已经算得上“爆款”。

疫情不是“拦路虎”, 而是“加速器”
2020年疫情来袭,谁也没想到自行车行业反而火了。当全球都在隔离时人们突然发现,两轮出行比公共交通更平安。Aventon章建伟盯着数据看——E-bike销量连续三个月涨, 84%、92%、137%,这数字烫眼睛。他立刻拍板:死飞先放放,ALL IN E-bike。
这个决定在当时被不少投资人质疑:“电动。他带着团队跑遍北美10多个州, 观察通勤族的需求:有人需要能爬坡的通勤车,有人想要轻便的折叠款,还有人追求长续航的旅行车。基于这些真实洞察, Aventon在2021年一口气推出六大E-bike车型,价格卡在1000-3000美元这个“甜点区”——比欧洲品牌便宜30%,比美国本土品牌便宜20%,配置却毫不缩水:锂电池续航80公里、变速系统来自日本SHIMANO、车架终身质保。
硬核产品配上精准时机,2022年新款Ramblas上市时直接引爆市场。1000辆新车上架不到一周就被抢空, 2个月销售额冲破1000万美金,这个数字让北美同行集体侧目——要知道,同期Rad Power Bikes作为行业老大,单月销售额也才2000万美金左右。
供应链在中国, 运营在美国,这个“混血”模式有多硬核
很多人好奇,Aventon凭什么把E-bike做出性价比?秘密藏在它的“混血”供应链里。章建伟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生产制造放在浙江丽水的缙云县, 这里是自行车产业链的隐形冠军,工人熟练度比东南亚高30%;软件研发和客服基地扎在杭州滨江,吸纳了阿里、网易出来的互联网人才;而洛杉矶的研发中心,则专门负责对接美国消费者的“奇葩”需求——比如加州用户要求车架能装咖啡杯架,德州用户希望电池能防暴晒。
这种“中国制造+美国运营”的模式,让Aventon在成本和体验上找到了完美平衡。2023年他们做过一个测试:同样配置的E-bike, 在东南亚生产成本比中国高15%,但返修率却高出一倍;而美国本土生产,人工成本是中国的5倍。章建伟算过一笔账,仅供应链优化这一项,每年就能省下2000万美金,这些钱刚好够他们多研发3个新车型。
线上线下“双线作战”, 1000家直营店只是基础
如果说供应链是Aventon的“左拳”,那渠道布局就是它的“右拳”。和其他跨境电商不同,章建伟很早就意识到:E-bike是体验型产品,光靠线上卖不动。2018年, 他开始在美国本土铺设直营店,到2024年,直营店数量已经突破1000家,覆盖了美国80%的大中城市。这些店不只是卖车, 更成了“骑行体验中心”——用户可以免费试骑3天不满意就换;甚至提供“以旧换新”服务,老车折价最高能抵500美金。
线下铺开的一边,线上渠道也没落下。2022年,Aventon悄悄入驻亚马逊加拿大站点,后来啊首月就冲进类目前三。更狠的是他们玩起了“渠道组合拳”:独立站负责打品牌溢价, 亚马逊负责走量,BestBuy负责触达家庭用户——数据显示,在BestBuy卖出的Aventon车型里家庭复购率高达35%,远超行业平均的20%。
独立站流量“狂飙”,自然流量占比65%的秘密
跨境电商圈有句老话:独立站是品牌的“自留地”。Aventon把这句话做到了极致。根据SimilarWeb的数据, 2024年第一季度,Aventon独立站访问量达到182万,比去年同期翻了3倍,其中3月份单月就来了76.6万访客,环比增长38.98%。更让人眼红的是这些流量里65%是自然流量——这意味着他们没靠砸钱买流量,就能让用户主动上门。
自然流量从哪来?拆解数据后发现, 43.79%的用户是直接输入网址访问的,这批人大多是老客户,或者是被社交媒体种草的“自来水”;22.35%来自自然搜索,而搜索关键词里66%都是品牌词,比如“aventon bike”“aventon ebike”,说明用户已经把Aventon当成了E-bike的代名词。有意思的是 澳大利亚市场虽然只占总流量的1.07%,但增长速度却达到了927.93%——原来有位澳洲网红在TikTok上晒了Aventon的旅行车视频,#aventonglobal标签播放量直接破亿,硬生生带火了一个新市场。
自然流量猛,付费投放也没闲着。他们每月在Google和Meta上投3.6万美金, 钱主要花在“aventon”“ebike for sale”这些大词上,转化率能做到行业平均的1.5倍。秘诀在于广告素材的“场景化”:通勤场景拍早高峰骑E-bike躲堵车的画面 户外场景拍穿越森林的骑行vlog,甚至连“遛狗场景”都单独做了广告——后来啊这条“遛狗专用E-bike”的点击率比普通广告高出了40%。
社媒不只为“带货”, 更是品牌故事的“放大器”
打开Aventon的Instagram,你会看到满屏的骑行照片:有人骑着车穿过金门大桥,有人带着宠物在加州一号公路兜风,甚至还有白发老人用E-bike载着孙子去公园。这些照片里藏着章建伟的“小心思”:E-bike不该是冰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目前Aventon社媒粉丝总量已经冲到23.76万, 其中Instagram就占了12.3万,成了品牌形象的“主阵地”。
Facebook则是“转化利器”。他们经常搞“骑行故事征集”,用户分享自己的骑行经历,就能赢取折扣券。有个用户发帖说:“用Aventon通勤3个月, 瘦了15斤,还省了2000块油费”,这条帖子获得了5万点赞,直接带动了当周销量增长20%。更绝的是他们和KOL的合作——不找那种百万粉丝的“头部网红”, 专挑10万粉左右的“骑行博主”,主要原因是粉丝粘性更高。去年合作的10位KOL里有7位带来了超过500个订单,ROI高达1:8。
从4000万到5.9亿美金, 资本为何青睐这个“黑马”
2022年3月,当Aventon宣布拿到高榕资本4000万美金A轮融资时行业里一片哗然。要知道,当时E-bike赛道已经挤满了玩家,为什么资本偏偏选了这家中国背景的品牌?后来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王岑道出了真相:“他们不是在卖自行车,而是在卖一套‘北美电动出行解决方案’。”
这轮融资让Aventon估值冲到2亿美金, 同年11月,红杉资本又追投了一轮,估值直接干到5.9亿美金。钱拿到后 章建伟没急着扩张,而是砸了2000万美金建实验室,专门研究电池快充技术——现在他们推出的“30分钟充80%”电池,成了北美市场的独家卖点。另一部分钱用来优化供应链,把生产周期从45天压缩到30天库存周转率提升了40%。
E-bike市场的“中国密码”:不止是制造,更是洞察
全球E-bike市场正在疯狂生长。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 2022年市场规模是413亿美金,预计2028年能冲到776亿,年复合增长率11.6%。但在这个增量市场里中国品牌的声音却一直很弱——直到Aventon的出现。
章建伟的成功, 其实给中国品牌出海提了个醒:光有供应链优势不够,还得懂“本土人的心思”。比如美国消费者特别在意“售后服务”, Aventon就在洛杉矶建了2000平的售后中心,承诺“48小时上门维修”;德国用户喜欢“个性化定制”,他们就在独立站上线了“DIY车架颜色”功能,甚至能自定义车把图案。这些细节上的本土化, 让Aventon在北美市占率冲到25%,硬生生把行业老大哥Rad Power Bikes拉下马。
现在回头看,章建伟的“破千万”不是偶然。从死飞到E-bike,从线上独立站到线下千家店,从中国供应链到美国运营,每一步都踩在了市场的鼓点上。或许这就是中国跨境创业者最该学的一课:别总想着“复制粘贴”, 真正的机会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就像骑行时风的方向永远比速度更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