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TikTok营销让美发品牌在美国红海市场超越欧莱雅、多芬脱颖而出
美国美发市场的红海困局:小品牌如何撕开巨头垄断的口子
美国护发市场的竞争早已白热化, 欧莱雅、多芬这些巨头手握资金、渠道和品牌认知度的三重优势,新品牌想分一杯羹难如登天。Statasia的数据显示, 2024年美国护发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36亿美元,数字背后是无数品牌厮杀的战场。但2023年第一季度, 一个叫Amika的独立品牌硬是从巨头手里抢走了“最受欢迎护发品牌”的称号,秘诀就藏在TikTok的流量密码里。
从“发型反叛”到“包容性社区”:品牌理念的底层逻辑重构
2007年诞生于布鲁克林的Amika, 名字取自世界语“朋友”,一开始团队就想做点不一样的——打破美发行业长期被专家权威把持的刻板印象。创始人Vita Raykhman在2018年做过一个扎心调研:8000名消费者能认出Amika的包装, 却觉得品牌和产品脱节,明明说好的“友善包容”,怎么传递出来像在强行卖个性?这次调研成了转折点, Amika把“发型反叛”的革命感调性收起来转向“你的头发你做主”的社区化定位,不再强调“与众不同”,而是拥抱“每一种都值得被爱”。

这种理念转变不是空喊口号。2020年“All Hair is Welcome”活动里 Amika在社交媒体、官网和丝芙兰页面上塞满了各种肤色、年龄、性别、发型的模特——卷发、直发、油发、干枯发、染烫受损发,甚至银发白发的老年人。品牌总裁Chelsea Riggs后来复盘时说:“消费者要的不是‘完美发型’,是‘被看见的感觉’。”活动效果直接体现在数据上,2020年Amika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82%,这比任何广告费都管用。
TikTok达人合作:不追头部流量, 只找“对的人”
很多品牌做TikTok营销喜欢砸钱找百万粉大V,Amika偏不。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达人不是流量工具,是品牌和用户的“翻译官”。2017年12月, 当“网红营销”还没成风时Amika就和Traackr合作,按粉丝画像和互动数据筛人,2018年丝芙兰上新活动直接玩出花——40位免费达人+10位付费达人,涵盖尾部到头部,重点不是粉丝数,是“能不能把产品用进用户生活里”。
比如针对头发易油腻的群体, Amika没选光鲜亮丽的时尚达人,而是找了发质细软贴头皮的博主,拍“冬日三款蓬松造型”视频。镜头里达人抱怨“早上洗头晚上塌”, 随手掏出Amika免洗干发喷雾,对着发根一喷一梳,头发立马支棱起来。看似日常的教程,实则是把“解决塌发痛点”的场景刻进用户脑子里。这种“痛点场景化”的内容, 让合作视频平均参与率上升了4%,736,000次参与、460万次视频观看,全是实打实的用户共鸣。
内容即产品:把洗发步骤变成“用户求助帖”
Amika在TikTok上最绝的一招,是把产品使用说明书做成了“互动问答”。品牌主页有条播放量12万视频, 标题直接喊话“选出你的颜色”,评论区成了用户发质吐槽大会:“头皮油发尾干怎么办?”“卷发总是打结有没有救?”品牌方秒回:“试试我们的发油+发膜组合, 先涂发膜再抹发油……”看似是客服答疑,实则是精准种草——用户问什么产品就跟什么需求直接对接解决方案。
还有条播放量2万的“洗发误区”视频, 根本不提品牌名,全程教“洗发乳要先乳化再抹头皮”“护发素别涂到发根”。评论区炸了:“照着做了三天头发终于不油了!”“原来我洗了二十年头发都是错的!”等用户问“用什么产品改善”,品牌才顺势安利自家系列。这种“先给价值再给产品”的思路, 比硬广转化率高得多——有用户晒出对比图:“用Amika前头发像枯草,用完像做了护理”,自发成了品牌活广告。
广告投放:不搞广撒网, 专攻“黄金3秒”
2022年“Love All Your Hair Days”活动,Amika把80%营销预算砸向TikTok和YouTube,其中最狠的是投TikTok Top Feed广告。他们没选复杂的剧情, 就拍Perk Up干洗洗发水的“3天无需洗头日”——镜头怼着油腻发根,喷雾一喷,头发瞬间蓬松,配上“拯救懒星人”的文案。这种“痛点+解决方案”的3秒短视频, 让Perk Up成了2022年美国最畅销干洗洗发水,销量直接翻倍。
Amika的广告团队还发现,不同平台用户关注点不一样。TikTok用户爱看“真实场景”,YouTube吃“深度教程”,Facebook吃“情感共鸣”。于是他们把同一支内容拆成三版:TikTok版是达人用干发喷雾救急的搞笑片段, YouTube版是“干发喷雾使用误区详解”,Facebook版则是“职场女性3分钟快速出门造型”。这种“平台适配”策略,让广告ROI比统一投放高30%。
数据说话:从“增长500%”到“82%电商逆袭”的底层逻辑
Amika的TikTok战绩不是偶然。2021年他们TikTok视频浏览量同比增长500%,这得益于“内容场景化+达人精准化+广告精细化”的三重驱动。更关键的是 他们把TikTok流量直接导到私域——主页挂官网链接,评论区引导用户进“发质测试群”,群内定期发护理教程,顺便推新品。这种“公域引流-私域沉淀-转化复购”的闭环,让老客复购率提升了25%。
2020年疫情线下店关张,Amika靠TikTok直播撑过难关。他们没搞传统叫卖式直播, 而是请发型师在线“诊断发质”,用户发照片过去,达人现场推荐产品,直播间直接挂购买链接。有次直播推发膜,2小时卖了3000瓶,转化率高达18%,比平时电商页面高3倍。品牌社交媒体负责人Becca King说:“用户要的不是‘买它’,是‘你懂我’。”
给小品牌的启示:别学巨头砸钱, 学用户“共情”
Amika的成功给美发赛道小品牌提了个醒:在巨头垄断的红海市场,硬碰硬是死路一条。欧莱雅、 多芬有钱投央视广告,但小品牌有TikTok的“轻量级触达”优势——不用拍百万级广告片,一部手机就能拍出用户爱看的“真实场景”;不用请当红明星,找几千粉的垂直达人反而更“接地气”。
具体怎么做?先别急着找达人, 花两周时间刷TikTok美发话题,看用户都在吐槽什么:“洗完头还是油”“卷发棒夹不直”“染完头发像稻草”。把这些痛点做成“问题清单”, 对应到产品功能上;达人合作不追粉丝量,找“和你用户画像一样”的博主,比如做油头皮产品的,就找细软发质的达人,她的粉丝就是你的精准客户;广告投放别贪多,先测3秒完播率高的内容,再追加预算。
再说说记住TikTok不是卖货渠道,是“用户共创社区”。Amika能把评论区变成“发质互助群”,就是主要原因是他们把用户当朋友,不是“流量”。当巨头还在用“专家权威”说话时 Amika已经用“我们一起解决问题”赢得了Z世代的心——这就是小品牌突围的核心密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