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尼电商巨头突然关闭电商业务,难道是转向专注其他领域

事件始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断臂求生”

2025年1月7日 印尼本土电商Bukalapak官网悄然挂出一则公告,没有长篇大论的铺垫,只有一句轻描淡写的“我们将停止实体产品销售业务”呃。消息传开时 不少卖家还在后台上新,用户还在购物车里加着未付款的商品——没人想到,这个陪伴印尼人十多年的电商平台,会用一种近乎“急刹车”的方式告别实体电商赛道。公告明确, 2月9日23:59将成为买家下单的再说说时刻,3月2日所有未处理订单将自动取消,资金退回至BukaDompet钱包。这场告别来得突然却并非毫无征兆,更像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战略断舍离。

从自行车配件到电商独角兽:十年浮沉录

Bukalapak的故事,曾是印尼互联网创业史上的励志样本。2010年, 几个雅加达的年轻创业者抱着“让小商家也能在线卖货”的念头,从卖自行车配件起步,硬生生在巨头环伺的市场里撕开一道口子。那时候印尼电商还是一片蓝海, 物流不发达、支付不信任,Bukalapak却靠“线下自提点+本地化客服”的笨办法,把服务做到了毛细血管级别。2019年, 它顶着“印尼本土最大电商”的光环上市,用户数突破1亿,合作商超700万,月活峰值冲到2500万——那会儿的创始人或许没想到,高峰期的光芒,竟成了日后难以逾越的参照系。

突发!印尼电商巨头关闭电商业务,专注......
突发!印尼电商巨头关闭电商业务,专注......

数据不会说谎:被“蚕食”的市场份额

数字是最残酷的裁判。2023年Bukalapak的月均访问量还维持在1000万+, 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直接腰斩到500万左右。对比巅峰期的2500万,相当于三分之二的用户悄然流失。更致命的是市场份额, 据SEA之窗2024年Q3数据报告,印尼电商市场中Shopee以38%的占比稳坐头把交椅,Lazada紧随其后占22%,Tokopedia和刚合并的Shop Tokopedia合计拿下29%,留给Bukalapak的只剩不到5%——这5%还要面对Shopee Live、LazMall等细分赛道的挤压。就像一个被团团围住的拳击手,拳头还没挥出,氧气已经被抽干。

盈利困局:烧钱竞赛中的“失血者”

电商的本质是规模效应, 但在印尼,规模往往与“烧钱”划等号。Bukalapak早期靠补贴获客、自建物流,每单亏损一度高达30%。2022年它试图通过“精选高客单价商品”扭亏为盈,却发现用户早已习惯了Shopee“9.9元包邮”的刺激。据内部人士透露, 2023年Bukalapak净亏损仍达12亿美元,而同期Shopee虽然也亏,但背母公司Sea Group的“金主”输血,根本不差钱。资本市场上, 投资者早已失去耐心,2024年股价较发行价暴跌72%,再烧下去,可能不是转型,是“烧光”。

对手的“组合拳”:为什么是现在撤退?

Bukalapak的撤退,恰逢印尼电商格局剧变的节点。2023年10月, TikTok Shop突然宣布关闭印尼电商业务,表面看是受“禁止社交平台电商”政策影响,实则暴露了巨头们的新打法:Tokopedia与TikTok Shop火速合并,把短视频流量直接导流到电商平台,形成“内容-交易”闭环。Shopee更狠, 2024年砸下5亿美元搞直播带货,邀请本土网红连浪花都溅不起来。

政策“紧箍咒”:当本土市场开始“反内卷”

印尼政府的态度,成了压垮骆驼的另一根稻草。2023年8月, 印尼贸易部发布新规,要求电商平台必须优先展示本土商品,且不得低于30%的促销力度——看似保护本土商家,实则是给“价格战”踩刹车。更关键的是 2024年初爆出的“线下商家围攻电商仓库”事件,雅加达传统市场卖家因抵制低价倾销,冲击了Bukalapak的三个分拣中心,损失超2000万人民币。政策与民意的双重夹击下 Bukalapak的“低价引流”策略彻底失效,转而做虚拟产品,至少不用担心库存积压和线下冲突。

虚拟产品:救命稻草还是新战场?

Bukalapak把宝押在了虚拟产品上,这块市场真的那么香吗?数据显示, 2024年印尼数字支付市场规模突破500亿美元,游戏充值、在线课程、话费充值等虚拟产品增速达45%,远高于实体商品的12%。本土平台GoPay早就靠虚拟服务盈利,其2024年Q3财报显示,虚拟产品交易贡献了总收入的38%。Bukalapak或许觉得,既然实体卷不动,不如转向“轻资产”赛道。但问题是 虚拟产品的竞争同样激烈——OVO、DANA等支付巨头早把蛋糕切走了大半,就连Shopee也在2024年悄悄上线了“虚拟商城”,Bukalapak后来者,凭什么突围?

卖家们的“十字路口”:转型还是离开?

Bukalapak的转型,最先冲击的是700万合作商。雅加达的服装卖家阿明, 2019年就入驻平台,年销售额曾破2亿印尼盾,如今他收到平台通知时手里还有300多件库存没卖出去。“让我卖游戏点卡?我不会啊。”阿明的困境代表了很多中小卖家的心声。据印尼电商协会2024年底调研, Bukalapak关闭实体业务后约42%的卖家选择退出电商,28%尝试转向其他平台,仅30%愿意学习虚拟产品运营。这意味着,Bukalapak的转型,可能以牺牲大部分老卖家为代价。

东南亚启示录:出海者的“印尼困局”

Bukalapak的倒下给所有想冲进东南亚的跨境玩家敲响警钟。这里不是简单的“复制中国模式”就能成功的。印尼有1.7亿人口, 60%在30岁以下看似年轻消费力旺盛,但基础设施薄弱——雅加达之外的很多岛屿,物流时效要7天以上;支付方式分散,电子钱包渗透率虽高,但现金交易仍占40%。2023年, 某中国跨境家居品牌在印尼盲目扩张,因不熟悉本地退货规则,30%的订单因“尺寸不符”被拒,到头来亏损离场。Bukalapak的教训证明:在东南亚,想活下去,光有钱不够,还得懂“地头蛇”的生存法则。

差异化破局:当“本土化”不止是翻译语言

那么东南亚电商还有机会吗?有。但必须跳出“价格战”的泥潭。印尼本土教育平台Ruangguru的成功就很说明问题——他们不卖课, 卖“本地化学习解决方案”:针对穆斯林学生开发宗教课程,结合爪哇语讲解数学,2024年付费用户增长200%,ARPU提升65%。这说明,真正的本土化,是深入到文化肌理里的适配。对跨境玩家而言, 与其在红海里卷SKU,不如像Bukalapak一样,找准细分赛道,比如结合印尼的“家庭消费”文化,做定制化礼品电商,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

没有终局的棋局:Bukalapak的下一幕

2月9日之后 Bukalapak的实体业务画上句号,但虚拟产品的故事才刚开始。平台CEO在内部信中说:“我们要做印尼版的‘App Store’”。这个野心不小——App Store靠30%的抽成年收万亿,但前提是有足够多的开发者。Bukalapak能否吸引本土内容创作者?能否在游戏、教育等虚拟领域做出差异化?目前仍是未知数。不过从“卖货”到“卖服务”,至少它不再被库存和物流绑架,这或许是绝境中唯一的转机。

东南亚的电商江湖,永远没有永远的赢家。Shopee、Lazada今日的辉煌,或许就是Bukalapak明天的写照。而Bukalapak的“断臂”,会不会是下一场变革的序曲?市场会给出答案, 只是这个答案,可能藏在某个雨林小镇的网红直播间里也可能藏在某个程序员开发的虚拟商品代码里——毕竟在变化比台风还快的东南亚,活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永远在适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