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雪糕品牌在印尼市场捞金超百亿
印尼雪糕市场的“淘金热”:谁在闷声发百亿大财?
热带的阳光晒得印尼街头巷尾的热浪扑在脸上, 街边小贩叫卖着用模具压成苹果形状的刨冰,孩子们眼巴巴望着却很少能掏钱买上一支正规雪糕。这个年均温28℃的国家, 冰淇淋市场本该是块沃土,可多年以来中低收入群体却始终是品牌们忽略的“盲区”。直到2015年, 一个带着蒙牛基因的中国品牌闯了进来用土得掉渣的泡沫箱地推,硬是在巨头盘踞的市场里撕开了一道口子。十年过去, 它成了印尼市占率第一的雪糕龙头,年营收超30亿,累计销售额破百亿——这就是艾雪的东南亚逆袭故事。
红海中的蓝海:被巨头“嫌弃”的下沉市场
2014年,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在印尼待了整整两个月。他发现个怪现象:这个热带国家的冰淇淋消费潜力巨大, 利路雪、雀巢这些国际大牌把着高端市场,本地品牌也盯着中产钱包,后来啊呢?七成低收入人群根本买不起雪糕。农村孩子几个月才能吃一次不是不想,是外资品牌定价太高,本地品牌也没把价格做下来。

当时很多人劝牛根生,印尼市场早被瓜分得差不多了新品牌进去就是“找死”。可牛根生偏不信邪,他说“无主之地,空白优先”。于是2015年, 一支蒙牛前核心团队带着“让印尼人吃得起雪糕”的目标,在新加坡注册了艾雪,一头扎进了印尼的农村市场。
泡沫箱里的生意经:土到极致就是潮
初来乍到的艾雪,连个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团队成员背着20公斤的泡沫箱,顶着40℃的高温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推销冰淇淋。泡沫箱里塞满冰块,上面码着雪糕,挨家挨户敲门:“老板,尝尝我们的雪糕,比进口的便宜一半!”
这土掉渣的办法,效果却出奇地好。艾雪发现,印尼人不是不爱吃雪糕,是嫌贵。他们果断把价格压到2000印尼盾一支,不到1块钱人民币。更狠的是 他们直接把冰柜免费送给农村小卖部,还补贴电费——这下小贩们乐了不用囤货成本,卖一支赚一支,谁不乐意?
2015年刚进去时 艾雪年销售额才2000万;到2018年,三年时间干到了12个亿,翻了60倍。数据不会说谎,下沉市场这块“蓝海”,被艾雪啃下来了。
本土化不是贴标签:从产品到供应链的“印尼改过”
有人说中国品牌出海就是“换个地方卖货”。艾雪偏要打破这个偏见。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团队“泡”在印尼农村。创始团队住进乡村社区,租废弃厂房当办公室,跟当地人一起吃吃喝喝,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
他们发现印尼人喜欢甜食,但太甜容易腻;喜欢水果味,但本地芒果、香蕉的香气更浓郁。于是艾雪的麻薯系列雪糕应运而生——外皮是软糯的麻薯, 内馅裹着本地水果酱,包装还印着印尼传统的蜡染图案。这玩意儿一推出来直接成了爆款,复购率比其他系列高30%。
供应链更是一刀切本土化。2016年,艾雪在雅加达建了第一家工厂,后来又扩到两家,原料采购、生产、包装全在印尼搞定。跨境运输成本降了冷链问题也解决了——毕竟雪糕这东西,从工厂到消费者手里中间断链一环,口感就毁了。
营销不止打广告:用“人情味”撬动信任
雪糕品牌打广告, 无非是请明星、拍广告片。艾雪偏不他们玩起了“软营销”。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 艾雪直接建了个口罩厂,组织志愿者免费给贫困社区发口罩;平时呢,就在村里修希望小学,给贫困妇女提供就业机会,教她们卖雪糕。
这些事儿没花多少广告费,却在印尼政府、商家和消费者心里刷足了好感。连续三年,艾雪拿到“顶级社会责任企业”称号,成了“值得信赖的品牌”。
社媒营销也玩得溜。Instagram上,艾雪账号有31.5万粉丝,不是光发产品图,而是搞互动。比如斋月期间,发起#harapanramadan活动,用户点赞转发写愿望,就有机会赢25万卢比奖金。参与量蹭蹭涨,品牌声量也上去了。
质疑声不断:低价策略到底能走多远?
艾雪火了质疑声也跟着来了。有人说“低价没利润,撑不了多久”,有人问“靠补贴打市场,外资巨头降价怎么办?”
艾雪心里有数。他们的低价不是亏本赚吆喝,而是靠供应链本土化把成本压下来。自建工厂后生产成本比进口品牌低20%,加上直接对接农村小卖部,省了中间环节,价格自然能做低。
更关键的是艾雪不只想做“低价品牌”,要做“国民品牌”。2022年, 他们赞助卡塔尔世界杯,成了东南亚官方冰淇淋品牌;还跟梅西、姆巴佩合作,把雪糕和体育精神绑在一起。品牌形象从“便宜”往“高端”蹭,价格慢慢往上提一点,消费者也认——毕竟信任已经建立了。
从印尼到东南亚:艾雪模式能复制吗?
2023年,艾雪的母公司蒙牛海外营收近43亿,其中70%来自艾雪。这个成绩单,让中国食品行业看到了出海的新路径:不硬刚高端市场,先搞定下沉,再慢慢往上走。
现在艾雪把这套“印尼打法”搬到了菲律宾、越南。菲律宾农村的小卖部里也开始出现艾雪的免费冰柜;越南街头,孩子们能买到1块钱人民币的麻薯雪糕。
但东南亚市场跟印尼不一样, 越南有自己的本土雪糕品牌,菲律宾的消费习惯更接近美国,艾雪的“土味营销”还管不管用?没人能打包票。
百亿营收之后艾雪的故事还在继续。有人说它是“出海标杆”,有人等着看它“翻车”。但不管怎样,这个从泡沫箱里走出来的中国品牌,至少证明了:在巨头忽略的角落,藏着真正的金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