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9.9元中国茶杯TikTok直播竞拍

那个被老外疯抢的9.9元茶杯, 藏着多少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

最近刷TikTok总能刷到一群老外围着手机屏幕尖叫,手指头戳得飞快,屏幕上是一个黑乎乎的茶杯,主播用生硬的英语喊着“9.9元,开始竞拍”。你以为是拼多多百亿补贴?错,这是中国建盏在TikTok上上演的“割韭菜”大戏。一个成本10块钱的茶杯,能被老外拍到几百美金,还有人连发“good!good!”激动得像中彩票。更绝的是这些直播间全关了评论,生怕人看出啥猫腻。

建盏:宋代黑釉瓷里的“顶流”, 怎么成了老外的新宠

你可能没听过建盏,但宋代八大名瓷里肯定有它。这玩意儿产自福建南平水吉镇, 跟景德镇的白瓷不一样,它以黑为尊,烧出来要么像兔毫纹,要么像油滴星,极品还有曜变,阳光下能放出霞光,古陶瓷学家陈显求当年看到都惊了:“阳光突然耀眼地从太空射来……碗内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

收割洋韭菜?9.9的中国茶杯在TikTok直播竞价
收割洋韭菜?9.9的中国茶杯在TikTok直播竞价

以前建盏在国内市场小众得可怜,懂行的收藏家才捧场,普通消费者更爱青白瓷。后来啊倒好,2023年起,一群国内直播团队突然发现,TikTok上的老外对这黑乎乎的茶杯迷得不行。有个叫@fehorh2014的账号, 粉丝才9.8万,随便发个开窑视频,230万曝光,6.5万赞,评论区全是“太可爱了像巧克力,把我看饿了”“这是艺术品!”。你敢信?这热度比国内抖音还猛。

开窑直播:比开盲盒还刺激, 老外看一次就上瘾

建盏直播的套路,说白了就是“开盲盒+拍卖”。直播间一般就两个人:一个戴草帽穿斗篷的“老师傅”, 负责拿刀开窑;一个主播举着手机解说声音比拍卖师还亢奋。窑门一开,火光熊熊,从里面掏出个通红的茶盏,老外们眼睛都直了弹幕刷得比股票K线还快。

开到普通品相,主播叹口气:“2天13道工序烧出来的,太可惜了。”然后一锤子下去砸烂——屏幕外的老外瞬间炸了疯狂刷“NO!NO!千万不要破坏它!”你笑他们傻,其实人家是真情实感,真把这茶杯当传家宝了。要是开到带花纹的,主播立马变脸,拿手电筒照,倒茶汤展示,声音拔高八度:“哇!曜变!这可是宋代才有的绝技!”然后开启竞价,10块钱的茶杯,直接喊到200美金,中标的老外还得连发三句“good!”才罢休。

更魔幻的是国内抖音上玩剩下的“开窑作秀”,全搬到了TikTok。国内直播时还得给瓷器过水降温, 显得真实;给老外直播直接空手取物,熊熊烈火前伸手就掏,老外还夸“这是我在TikTok上见过最稳的手”。你说这戏演得,连剧本都懒得改。

9.9元成本卖几百美金:老外是真傻还是真馋

有人算过一笔账:德化批量生产的建盏, 成本10块人民币,运到TikTok直播间,挂个“宋代工艺”的名头,独立站定价直接飙到1000港币,一套茶能卖5000-6000港币。更绝的是 很多直播间标题写着“9.9元起拍”,老外以为捡了漏,后来啊拍到后面发现,加价加得比股票涨停还猛。

你问老外知不知道被“割韭菜”?未必。TikTok上有个视频,主播拿个带“福”字的建盏,老外激动得不行:“这是中国文化!我要收藏!”评论区还有人科普:“这其实是批量印的,不是手写。”后来啊发评论的人直接被拉黑。老外不是不懂,是愿意为“中国故事”买单。他们眼里的建盏, 不是10块钱的工业品,是能发朋友圈炫耀的“东方神秘符号”,是“宋代贵族都用过的茶杯”,这种文化溢价,比茶叶本身值钱多了。

从抖音转战TikTok:国内直播团队嗅到的“新大陆”

2023年, 国内建盏直播卷得不行,直播间比菜市场还吵,转化率却越来越低。突然有人发现, TikTok上的老外对中国陶瓷一无所知,连“兔毫”“油滴”都分不清,只知道“黑色很酷”“花纹很神秘”。于是一批做抖音陶瓷直播的团队,带着账号、主播、甚至“老师傅”,直接杀到TikTok。

有个叫“景德镇老王”的团队, 2023年5月转战TikTok,账号@Chineseporcelain,专门拍微型陶艺。王师傅用指尖捏出1厘米高的小花瓶,竹签雕花,毛笔上色,视频发出去,4500万播放,420万点赞。老外评论区直接疯了:“这是人类能做到的吗?”“我要买100个送朋友!”不到半年,粉丝从0做到51万,独立站转化率比抖音高30%。你说这生意,香不香?

批量生产的“窑宝”:老外以为捡漏,其实是流水线的“套路”

你以为直播间里每个建盏都是老师傅手工烧的?太天真。TKFFF跨境导航网2024年1月的调研显示, TikTok上80%的“建盏开窑”直播,用的都是德化、潮汕的批量货。这些货厂里生产, 成本压到5块钱一个,烧出来千篇一律,到直播间摇身一变,就成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孤品”。

更离谱的是有些主播直接拿染料在素坯上画花纹,窑里一烧,图案比手工还规整。老外哪懂这些?看到“金光闪闪”“密密麻麻的汉字”,就觉得“哇,太精致了!”。有个福建的货主透露,他们给TikTok主播供货,打上“宋代复刻”的标签,价格能翻20倍。你说这算不算文化造假?但老外要的就是“中国风”的壳,里面是机器做的还是手做的,重要吗?

指尖上的陶艺:王师傅的1厘米花瓶,藏着中国工艺的“真东西”

不过也不是所有出海的陶瓷都在“割韭菜”。王师傅的微型陶艺,就靠真本事圈粉。他的视频里 没有夸张的开窑,没有激烈的竞拍,只有他指尖的功夫:陶泥在竹签和镊子下慢慢变成花瓶,毛笔蘸着釉色,一笔一笔勾勒。有个法国网友看了视频,专门留言:“我爷爷是制陶师,他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数据显示, 2024年2月,中国微型陶瓷视频在TikTok播放量突破1.4亿,其中80%的评论提到“精致”“不可思议”。这些视频里的工艺, 很多都是百年前传下来的技法,比如景德镇的手拉坯、德化的捏雕,老外看不懂“开窑”的套路,却看懂了指尖的匠心。你说中国工艺出海,到底该靠“故事”还是靠“手艺”?

关闭评论:流量来了为啥要“拉闸”?

细心的网友发现,TikTok上这些陶瓷直播间,全关了评论。为啥?怕穿帮。有次主播砸“瑕疵品”,弹幕里突然有人问:“这茶杯底部怎么有条二维码?”主播手忙脚乱把镜头移开,从此评论区永久关闭。还有老外晒收到的建盏,底部印着“Made in Yiwu”,直接把直播间账号举报了。

但关闭评论,也有商业考量。这些直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卖货,是引流量到独立站。@fehorh2014的账号, 虽然关了评论,但简介里写着“Click link to buy”,独立站转化率比直播高40%。老外点进链接,看到“限量”“手工”的字样,脑子一热就下单了。你说这操作,算不算聪明?反正流量是自己的,评论是别人的,关了眼不见心不烦。

文化输出还是商业收割?TikTok上的中国陶瓷,火在哪?

有人说这是文化输出, 让老外知道中国陶瓷有多牛;有人说是商业收割,利用信息差赚黑心钱。其实都对,也不全对。老外是真的对中国文化好奇, 竹编、木雕、油纸伞在TikTok上同样火,但商业团队把这些

2024年春节, 有个TikTok账号拍“非遗师傅做油纸伞”,视频里老师傅削竹、裱纸,老外看得如痴如醉,后来啊来句“9.9元竞拍,包邮到家”。你说这伞是文化还是商品?恐怕连主播都答不上来。但不可否认的是 正是这些有点“歪”的传播,让更多老外第一次知道了“建盏”“景德镇”“德化白瓷”,你说这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输出?

未来怎么走?别让“9.9元”毁了中国工艺的脸

中国工艺出海, 靠“9.9元”起拍、几百美金成交的套路,能火一时但火不了一世。老外不是傻子,真当他们发现“宋代建盏”是义乌货,“手工陶艺”是流水线做的,热度退了口碑也垮了。真想长久做, 得像王师傅那样,把指尖的功夫拍出来让老外看到“一窑一世界”的真实而不是“一砸一心疼”的作秀。

TKFFF跨境导航网的数据显示, 2024年Q1,TikTok上“真实工艺”类视频的完播率比“开窑竞拍”高25%,粉丝转化率高18%。这说明,老外要的不是“割韭菜”的热闹,是“中国制造”的硬气。别让9.9元的起拍价, 成了中国工艺的“价格标签”,让千年技艺,在TikTok上成了廉价的“流量道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