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Anker创始人打造顶流大卖,安克系新增上市公司了吗

从Anker走出来的CTO, 把智能灯具做成了亚马逊销冠

谁也没想到,当年在安克创新管技术的吴文龙,离职几年后能带着Govee杀进智能家居赛道,还准备敲钟上市。最近深圳智岩科技的IPO辅导备案信息刷屏跨境电商圈, 这家2017年才成立的公司,靠智能灯具在亚马逊、沃尔玛卖得风生水起,2020年上半年营收就超过5亿,比2019全年还多1个多亿——这增长速度,放在消费电子出海圈,妥妥的“火箭发射级”。

安克系“裂变记”:一个创始人带出一堆独角兽

说起安克创新的“造富能力”,跨境电商圈没人不服呃。这家2011年从3C配件起家的公司, 硬生生把Anker做成了全球充电头第一品牌,2020年在创业板上市时创始人阳萌身家直接冲进百亿俱乐部。但更让人津津乐道的, 是安克系不断“裂变”出的新势力:除了吴文龙的智岩科技,还有安克前高管李晓冬做的Baseus、前供应链负责人做的UGREEN绿联,一个个都成了细分赛道的大卖。

Anker创始人打造顶流大卖!安克系即将新增上市公司
Anker创始人打造顶流大卖!安克系即将新增上市公司

吴文龙离开安克的时间点很有意思——2017年,正是安克创新提交创业板IPO申请半年后。有人揣测他是被安克的“成功经验”洗脑了觉得“出海消费电子这事儿,我也能干”。但老跨境人知道, 从Anker到Govee,中间隔着的是供应链重构、品牌打法升级、用户心智占领三座大山。安克能靠充电头打天下 是主要原因是欧美用户对“快充”有刚需;可Govee做智能灯具,得先让消费者明白“为什么我要花3倍价钱买个能变颜色的灯泡”。

Govee的“破圈”密码:不只是卖灯, 是卖“氛围感”

在亚马逊智能家居类目,Govee的排名一度冲到Top 10,比飞利浦、小米这些老牌玩家还猛。秘诀在哪?人家早就跳出“卖硬件”的怪圈,开始卖“场景体验”了。比如露营场景, Govee出了款带电池的户外灯带,能粘在帐篷上,手机App调个“星空模式”,红蓝绿光交替闪,露营博主拍视频一用,销量直接翻倍;还有派对场景,灯带能跟着音乐节奏闪,年轻人开生日派对、开轰趴,觉得“比DJ还带劲”。

这种“场景化营销”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2022年Govee的TikTok团队发现, 欧美用户对“家居氛围感”的搜索量暴涨300%,特别是“bedroom lighting”相关视频,点赞动辄几十万。他们立刻跟进, 找了1000个素人博主拍“灯光改过卧室”的视频,教用户怎么用Govee灯带把出租屋拍成ins风。后来啊呢?那款16.99美元的RGB灯带, 单月销量冲到5万单,转化率比普通 listing 高出18%——数据不会说谎,用户愿意为“感觉”买单。

供应链的“反常识”操作:不压货, 反而要“备足货”

做消费电子的都知道,库存是“魔鬼”。但Govee的供应链逻辑有点反常识:宁可多备货,也不让用户等。2021年黑五前, 他们预判北美市场对智能灯泡的需求会暴增,直接向供应商下了3个月的单量,仓库堆了200万件货。当时团队内部有人反对“风险太大”, 后来啊黑五那周,亚马逊仓库的Govee灯泡卖断货3次缺货损失比压货成本还高2倍。

这背后是安克系供应链老手的“肌肉记忆”。吴文龙在安克时就管供应链,深知海外消费电子的“窗口期”很短——用户今天想买,明天可能就忘了。所以Govee在深圳、 广州的自有仓库,常备库存周转天数压缩到45天比行业均值低20个百分点;再加上和顺丰、DHL签的“优先配送”协议,美国西海岸的用户下单后3天能收到,体验比亚马逊FBA还快。这种“快人一步”的供应链,成了Govee打硬仗的隐形武器。

安克投资逻辑:不止“兄弟情”, 更是“生意经”

2021年安克创新花4000万投资智岩科技,持股1.25%,这笔投资当时被业内看作“兄弟公司间的互助”。但现在看, 安克打的可是“精准算盘”:Govee的智能家居产品,正好和Anker的3C配件形成互补——买充电头的用户,可能顺手买个智能灯泡;买灯泡的用户,回头再买Anker的插座,形成“复购闭环”。更妙的是Govee的海外渠道、用户数据,反哺了安克的全球化布局,两者就像“左右手”,互相借力。

安克系的投资版图里这种“生态协同”的例子不少。比如投了Baseus, 就利用Baseus“兄弟情”敌不过“真金白银”。

智能家居“红海”将至:Govee的“护城河”够深吗?

智能家居赛道现在有多卷?小米、华为、谷歌这些巨头都在抢地盘,连传统家电品牌美的、海尔都杀进来了。Govee靠智能灯具起家,当巨头们用“生态链”碾压时小品牌的优势还能撑多久?2023年Q1, 小米智能灯具的销量突然反超Govee,原因很简单:小米用“手机+智能音箱+灯具”的套餐,比Govee单卖灯便宜30%,用户觉得“划算”。

但Govee的团队没慌。他们发现,欧美用户对“个性化定制”的付费意愿远超想象。于是上线了“灯带刻字”服务, 用户能在灯带上印自己的名字、喜欢的emoji,加价5美元,订单量反而涨了40%;还有“灯光编程”功能,懂代码的用户可以自己写灯光变化脚本,硬是把“工具”玩成了“玩具”。这种“小而美”的差异化, 让Govee在巨头夹缝里杀出一条血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生态链”买单,但有人愿意为“独一无二”掏钱。

出海品牌的“吴文龙启示录”:别学大厂, 要做“小池塘里的鱼”

从Anker到Govee,吴文龙的创业路径给跨境电商圈提了个醒:大公司的成功经验,未必适合小团队复制。安克做3C配件,靠的是“高性价比+渠道为王”;但Govee做智能家居,得靠“内容种草+场景渗透”。两者的打法完全不同, 如果吴文龙当年照搬Anker的“亚马逊铺货+大卖分销”模式,Govee可能早就被淹没在低价竞争里了。

更关键的是“用户洞察”。Govee的产品经理每周都要刷TikTok、 Instagram,看用户怎么晒“灯光改过”,评论区里“这个灯光太适合拍照了”“我家的猫追着光跑”这种“吐槽”,都是产品迭代的灵感。比如用户抱怨“灯带安装麻烦”, Govee立刻出了款“免打孔背胶灯带”,销量直接翻倍;有人说“App操作太复杂”,团队把界面简化到3个按钮,新手也能30秒上手。这种“用户驱动”的敏捷,比大厂的“流程化研发”快得多。

IPO之后:Govee的“下一站”在哪?

智岩科技完成IPO辅导,意味着Govee离上市又近一步。但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压力测试”。上市后要面对业绩增长的压力、股东回报的压力,还要应对更多巨头的围剿。吴文龙在内部信里说“Govee要做‘全球氛围感第一品牌’”, 但“氛围感”这东西,太虚了怎么落地成实打实的营收?

或许可以看看Govee的“新动作”:2023年他们悄悄进了智能小家电领域, 出了个“灯光加湿器”,灯带能根据湿度变色,加湿还能连手机App控制,在亚马逊上卖到89美元,评分4.8星。这说明Govee不想只做“灯具公司”,想用“灯光+场景”的公式,拓展更多品类。要是能抓住“智能家居碎片化”的趋势, 把每个细分场景都做出“记忆点”,Govee的“护城河”才能真正挖深。

跨境电商圈从不缺神话,但能持续神话的没几个。从Anker走出来的吴文龙,带着Govee冲上市,故事才刚刚开始。至于安克系会不会再新增上市公司, 或许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从“母体”裂变出的新势力,正在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定义中国消费电子出海的玩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