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卖半年利润翻倍,年入16亿
半年利润翻倍,深圳大卖凭什么?
跨境电商行业从来不缺故事,但像千岸科技这样能把故事写成“钞票”的,还真不多。2025年上半年, 这家深圳大卖交出了一份让同行眼红的成绩单:营收8.94亿元,同比增长27.03%,扣非净利润直接翻倍,达到1.12亿元。更狠的是这已经是他们新三板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背后还有北交所上市的野心。要知道, 跨境电商行业这两年日子并不好过封号潮、平台政策变脸、内卷到白热化,可千岸科技偏偏能在逆风中赚得盆满钵满,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从30万注册资本到16亿营收, 十年逆袭路
时间倒回2010年8月,千岸科技的前身“千岸有限”注册资本只有30万元,在深圳的跨境电商圈里估计连个“小透明”都算不上。谁能想到,14年后这家公司能年入16亿,还准备冲击北交所?2020年公司变更为股份制时 注册资本已经涨到7500万,董事长何定直接持股43.56%,是绝对的掌舵人。这种从“小作坊”到“行业新贵”的蜕变, 在跨境电商圈并不少见,但能像千岸这样稳扎稳打、利润翻倍的,确实不多见。

2024年全年, 千岸科技营收16.67亿元,净利润1.44亿元,2025年上半年又把利润干到1.12亿,同比增长102%。这种增长曲线,放在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里都属于“狠角色”。要知道, 同行们要么在封号潮里哭晕在厕所,要么在价格战里拼得利润微薄,千岸科技却能在逆势中狂飙,这到底是运气好,还是背后有真东西?
研发狂砸3亿,这钱花得值吗?
跨境电商圈里很多人觉得“卖货嘛,拼的是供应链和运营”,可千岸科技偏不认这个理。2025年上半年,他们的研发支出高达3.22亿元,占营收的17.46%。这是什么概念?很多同行一年的研发费用可能连千万都不到,千岸科技半年就砸了3亿,这魄力,整个行业都得竖大拇指。
钱都花在哪儿了?他们有51个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14.29%,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的采购金额占比近70%。比如Ohuhu品牌的马克笔, 能成为亚马逊绘画笔类销量前列,靠的不是低价,而是产品力——2023年被评为EBRUN全球好物,背后是无数次笔尖材质和墨水配方的优化。再比如Tribit音频产品, 拿过德国红点设计奖、汉诺威工业设计奖,这些奖项背后是工业设计和用户体验的深度打磨。在跨境电商从“卖货”转向“卖品牌”的拐点,千岸科技用研发投入砸出了一条差异化路。
四大产品线均衡发展, 自有品牌成破局关键
很多跨境电商大卖容易犯“单一依赖症”,比如押注一个品类或一个平台,后来啊一旦市场波动就满盘皆输。千岸科技却反其道而行, 2024年的四大产品线——艺术创作、数码电子、运动户外、家居庭院,收入都在2亿以上,堪称“四轮驱动”。这种均衡布局,让他们在某个品类遇冷时其他板块能迅速补位,抗风险能力直接拉满。
更关键的是他们没停留在“白牌代工”阶段,而是死磕自有品牌。Ohuhu、Tribit、Sportneer、iClever,这几个名字在海外市场已经攒了口碑。Ohuhu马克笔在亚马逊不仅是Best seller, 还在TikTok上靠绘画教程火出圈;Sportneer的训练器材常年霸占沃尔玛畅销榜;iClever儿童耳机拿过法国设计奖,在欧洲家长圈里口碑炸裂。自有品牌带来的溢价,可比单纯卖白牌香多了——同样的产品,贴上自有品牌,利润能翻一倍不止。
智能系统+股权激励,内部管理到底有多卷?
跨境电商做大了最头疼的就是“管不过来”。千岸科技却有自己的“管理黑科技”:他们自研了智能客服追踪系统, 能自动分类分析客诉问题,让客服响应效率提升30%;智能营销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追踪多站点销售数据,自动优化广告策略,让广告ROI提高20%;还有智能广告系统,能实现多区域广告自动化投放,把广告成本压到最低。这些系统不是摆设,而是实实在在帮他们省下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
光有系统还不够,还得“留住人心”。千岸科技从2022年开始搞股权激励, 已经进行了3轮,核心岗位的软件开发经理和亚马逊营销总监,合计持股0.72%。要知道,跨境电商行业人才流动率高,能把核心人才绑在船上,靠的不是画大饼,而是真金白银的股权。这种“技术+人才”的双轮驱动,让他们在行业内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封号潮下不亏反赚, 千岸的差异化生存法则
2021年的亚马逊封号潮,让多少深圳大卖一夜回到解放前?有棵树一年亏损超16亿,通拓母公司华鼎股份暴跌208.78%,冻资金额、封号站点触目惊心。可千岸科技不仅没受伤,反而利润翻倍,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答案藏这种“公私域联动”的策略,成了救命稻草。
北交所上市背后 跨境电商的资本新玩法
2025年6月,千岸科技通过北交所辅导验收,这意味着他们距离上市又近了一步。跨境电商行业过去总被贴上“重运营、轻资产”的标签,想融资难如登天。但千岸科技用实打实的业绩证明:跨境电商也能“轻资产、高利润”,值得资本青睐。
上市对他们不只是圈钱那么简单。更多是“品牌背书”——能让全球消费者更信任“中国品牌”,也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毕竟谁不想跟着一家年入16亿、利润翻倍的公司干?对整个行业 千岸科技的上市或许是个信号:跨境电商已经从“野蛮生长”进入“品牌化、资本化”的新阶段,那些只会拼价格、拼流量的玩家,迟早会被淘汰。
说到底,千岸科技的“赢麻了”不是运气,而是研发、品牌、管理、资本全方位发力。在跨境电商的下半场,这种“组合拳”打法,或许才是王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