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新规强制加入,卖家成本是否会迎来新一轮暴涨
亚马逊新规强制入局:卖家成本账单真的要爆表了吗
最近跨境圈子里最炸锅的消息,莫过于亚马逊又双叒叕出新规了。这次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批量清货计划从“自愿选择”变成“默认自动注册”, 二是物流捐赠计划直接“强制加入,无法退出”。消息刚出来 卖家群里哀鸿遍野,有人直呼“这波操作是赶尽杀绝”,也有人冷静分析“可能是平台库存管理的必然调整”。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新规真的会让卖家成本迎来新一轮暴涨吗?咱们掰开揉碎了说说。
批量清货与捐赠计划:从“卖家自主”到“平台说了算”
先说说这个批量清货计划。以前卖家处理FBA滞销库存, 要么自己想办法卖,要么支付移除费让退回来要么选择批量清货——说白了就是低价卖给清货合作方,虽然拿不了多少钱,但至少能回点血,还能省下仓储费。这个计划一直是自愿的,想参加就参加,不想参加就换别的处理方式,挺灵活。

但新规下这事儿变了味儿。从9月30日起, 美国站和加拿大站的批量清货计划默认自动注册,也就是说如果你不主动去后台关掉,系统会自动把你的滞销库存往清货渠道送。更狠的是物流捐赠计划,直接强制所有卖家加入,连退出的选项都没了。亚马逊的说法是“通过延长商品生命周期减少浪费, 践行可持续发展”,听起来高大上,但卖家们算的却是另一笔账。
举个真实案例。深圳做家居用品的李老板, 2025年9月底发现自己美国站有3个SKU的库存积压,按照老办法,他本想申请移除退回国内,虽然要付一笔移除费,但产品本身还能在国内电商平台卖,总比清货强。后来啊10月初登录后台一看,系统已经自动把这批库存纳入了批量清货流程,想改都改不了。“清货的价格低得可怜,可能连运费都覆盖不了相当于白送。”李老板在群里吐槽, 这批货成本加起来快2万美金,现在清货预估只能拿回3000多美金,直接亏掉1.6万。
捐赠计划更让卖家肉疼。杭州做电子配件的王女士,10月收到亚马逊邮件,说她店铺里一批“不想要的库存”会被捐赠给慈善机构。这批货是去年生产的旧款, 主要原因是型号更新已经卖不动了她原本打算申请弃置,虽然要付弃置费,但至少不用倒贴钱。现在被强制捐赠,不仅一分钱拿不到,还得自己承担这批货从FBA仓库到慈善机构的运费。“亚马逊说这是公益,但成本全我们卖家承担,这算哪门子公益?”王女士说 这批货弃置费大概要付500美金,现在强制捐赠,运费加起来要800多,相当于多花300美金买了个“公益证书”。
二段式标题改版:关键词流量被“隐形收割”?
除了库存处理规则的变化,亚马逊在商品标题上的“骚操作”也让卖家坐不住了。从2025年3月开始, 不少卖家发现自己的商品标题在前台被改成了“二段式”——第一行加粗显示核心产品名,第二行才是属性、规格等细节。更离谱的是 有些标题里还莫名其妙混入了与产品无关的关键词,比如卖充电器的,标题里突然多了“环保材料”“便携设计”之类的词,而这些词在后台原始标题里根本不存在。
“早上登录一看, 卖得最好的那个链接标题变了核心词被拆到了第二行,流量直接掉了30%。”上海做3C配件的张先生回忆, 3月15日那天他发现自己的20个链接有18个被改了标题,赶紧联系客服。客服的解释是“平台在进行标题分级显示的技术优化, 前台展示效果会变,但后台原始标题没动,关键词覆盖不受影响”。张先生半信半疑, 但接下来一周的数据让他慌了神——自然流量确实暴跌,广告点击成本却涨了主要原因是系统推荐的关键词和实际产品不匹配,转化率低。
这事儿在业内引发了不少讨论。有资深运营认为,二段式标题的本质是“关键词筛选”。亚马逊通过前台展示的调整,强制卖家把核心词放在第一行,抑制了关键词堆砌的行为,对买家体验是好事。但对卖家特别是依赖长尾词流量的中小卖家,这招可能是“釜底抽薪”。比如卖“无线蓝牙耳机带充电盒”的, 老标题可能包含“无线蓝牙耳机 蓝牙5.3 长续航 快充 充电盒 防汗运动”一堆长尾词,现在被拆成“无线蓝牙耳机”+“蓝牙5.3 长续航 快充 充电盒”,买家搜索“无线蓝牙耳机快充”时可能就看不到这个产品了主要原因是核心词“无线蓝牙耳机”在第一行,后面的“快充”在第二行,系统识别度可能降低。
更让卖家不解的是前后台标题对不上的问题。广州做服装的陈女士发现,前台标题被改了但后台原始标题还是老样子,关键词库里的词一个没少。按理说后台标题没变,自然流量应该不受影响,可实际情况是流量掉了。她怀疑亚马逊在搜索算法里做了手脚, “可能后台索引还是老标题,但前台展示变了买家看到的内容和系统匹配的词不一致,导致转化率下降,进而影响搜索排名。”这种“明改暗调”的操作,让卖家防不胜防。
成本账单再添新项:仓储、 广告、合规的三重挤压
不管是库存处理规则的收紧,还是标题改版带来的流量波动,到头来都会落到“成本”两个字上。这几年,亚马逊卖家的成本账本本就越来越厚,现在又添了新债,不少卖家直呼“快要喘不过气”。
先说仓储成本。FBA仓储费本来就年年涨, 2025年美国站的标准件仓储费已经涨到了每月每立方英尺0.83美金,比2023年涨了15%。现在批量清货和捐赠计划强制加入,卖家对库存的控制权变弱,滞销库存不能及时处理,仓储费只会越积越多。有卖家算了一笔账:一个SKU有1000件滞销货, 每月仓储费要200多美金,如果被强制清货或捐赠,虽然不用再付仓储费,但清货价格低,捐赠可能还要倒贴运费,综合下来比自己找渠道处理亏得更多。
广告成本也是大头。二段式标题导致自然流量下降,卖家只能靠广告补位。但广告点击成本却在涨, 2025年Q3亚马逊美国站的平均CPC同比上涨了12%,特别是3C、家居这些热门类目,CPC普遍涨了20%以上。深圳做家居用品的刘先生说 他有一个链接,以前自然流量能占到60%,现在只有30%,为了维持销量,广告预算从每月5000美金加到了8000美金,但转化率没升多少,“相当于用更高的成本买原来的流量,利润直接被压缩了一半”。
合规成本更是压得卖家喘不过气。欧洲站的WEEE政策、 美国站的关税豁免政策到期,再加上亚马逊对违规操作的打击越来越严,2021年的“封号潮”让不少卖家记忆犹新。现在新规不断,卖家得花时间和精力研究规则,调整运营策略,这部分“隐性成本”往往被忽略。杭州做电子产品的赵女士说 她雇了一个专职的合规专员,月薪1.5万美金,专门负责盯着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产品和库存,“这钱不花不行,万一被封号,损失更大”。
卖家真实反应:“被动施行”下的迷茫与自救
面对亚马逊的新规,卖家的反应五花八门。有的骂骂咧咧,有的积极应对,有的干脆躺平了。群里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平台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咱们小卖家只能跟着跑”。但真的只能被动接受吗?其实不然不少卖家已经开始琢磨自救的办法。
“赶紧去后台检查库存处理设置,别让系统自动瞎搞。”这是3C配件张先生给群友的建议。他发现新规实施后如果提前在后台把“不想要的库存”设置为“退回”或“弃置”,就能避开批量清货和捐赠。不过退回和弃置都要付手续费,弃置费比清货回收价高,但比捐赠倒贴运费强,所以得算清楚哪笔账更划算。
标题优化也得“双轨并行”。上海服装运营陈女士了一套经验:后台标题还是按老办法堆关键词, 保证系统索引;前台展示如果被改成二段式,就在第一行放最核心的词,第二行放转化率高的长尾词。比如卖“纯棉宽松T恤女装”, 后台标题可能写“纯棉宽松T恤女装 夏季新款 短袖宽松O领 韩版显瘦 潮流百搭”,前台被改成二段式后第一行写“纯棉宽松T恤女装”,第二行写“夏季新款 短袖O领 韩版显瘦”,这样核心词在前台突出,长尾词还能被系统识别。她说:“这样折腾了一个月,流量慢慢回升了虽然没恢复到以前,但比乱改的时候好多了。”
多平台布局成了越来越多卖家的选择。亚马逊规则多变,风险太高,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太凶险。深圳的李老板现在除了亚马逊, 还在独立站和eBay上开店,“虽然独立站流量不如亚马逊,但利润高,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亚马逊现在就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能当引流渠道,不能指望它赚大钱”。据他观察,2025年做多平台布局的卖家比去年多了30%,特别是中小卖家,越来越重视分散风险。
破局之道:在规则夹缝中找生存空间
亚马逊新规确实给卖家带来了不少压力, 但危中有机,关键看能不能找到应对的办法。从行业来看,那些能活下来并活得不错的卖家,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精细化运营能力。库存管理不能再靠“拍脑袋”,得用数据说话。定期分析库存周转率,对滞销库存提前预警,要么打折促销,要么找清货渠道,别等到积压成山才处理。广告投放也要精准,别盲目烧钱,通过分析搜索词报告,找出转化率高的关键词,优化广告组。
二是产品差异化。同质化竞争越严重,卖家越容易被平台“拿捏”。与其在价格战里内卷,不如在产品上下功夫,做功能创新、设计升级,提高附加值。比如做蓝牙耳机的,与其比价格,不如比续航、比音质、比降噪功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即使平台规则变了买家也愿意为你的好产品买单。
三是工具赋能。现在有很多AI工具可以帮助卖家降本增效。比如用AI工具分析标题关键词, 优化前后台标题;用库存管理软件预测销量,避免库存积压;用客服机器人处理售后问题,节省人力成本。深圳的刘先生说他用了AI工具优化广告文案,广告转化率提升了15%,每月能省2000多美金的广告费。
行业未来:平台规范化与卖家适应力的博弈
从长远来看, 亚马逊新规的出台,其实是平台规范化运营的必然后来啊。跨境电商发展了这么多年, 早期那种“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平台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可持续发展,合规化、标准化是趋势。卖家如果还抱着“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心态,迟早会被淘汰。
但平台也不能只顾着自己“规范化”,而忽略了卖家的生存空间。如果规则改得太频繁、太强硬,导致卖家大面积亏损,到头来损害的还是平台的生态。毕竟卖家是平台的“衣食父母”,没有卖家,就没有商品,没有买家,亚马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对卖家与其抱怨平台规则,不如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跨境电商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风浪也有机遇。那些能在规则变化中快速调整、找到新增长点的卖家,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正如一位资深卖家所说:“亚马逊的规则就像天气,你无法改变它,但可以学会适应它,甚至利用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