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AIGC独角兽的散伙饭已经开始
散伙饭的酒杯里 映着AIGC第一代独角兽的倒影
硅谷某个不起眼的餐厅包间,木质长远桌上摆着半空的酒瓶,菜盘里剩下凉掉的披萨。戴夫·罗根莫瑟举着杯子, 酒液晃出琥珀色的光,他试图让气氛轻巧松些,可说出的话却沉甸甸的:“兄弟们,公司要裁员一半了。”角落里有人放下叉子,金属碰撞声在静的包间里格外刺耳。这是 Jasper AI 团队的“散伙饭”, 2023年7月,距离他们成为估值15亿美元的AIGC独角兽,还不到18个月。
不想当社畜的“巨大忽悠”, 撞上了AI的风口
戴夫的创业故事,从开头就带着点“草根逆袭”的荒诞感。2015年, 他和两个哥们儿成立了 Payfunnels,说白了就是“二道贩子”——专挑没见过世面的细小企业,吹嘘自己能搞定营销,收了钱再拿去买正经营销服务,中间赚差价。这生意不体面但来钱迅速,直到有一天戴夫一下子觉得:“每天对着PPT装孙子,真实没意思。”他关了公司,转头当起了“营销导师”,在线上教人写文案,没想到歪打正着,攒下了一批死忠粉。

这群学员有点邪乎,不仅帮戴夫决定公司事务,还主动掏钱。有次戴夫的合伙人随手写了个营销插件,能实时看得出来别人下单的商品,转化率高大达48%。戴夫本没当回事,后来啊学员们嚷嚷着“每年愿付1000美元用这玩意儿”,当天就有几十个人真实打了钱。这让他一下子意识到:“原来这群人真实的会为‘有用’的东西买单。”
社群:最意外的“天使投钱”
Jasper 的诞生,简直像被命运推着走。2021年,戴夫正愁知识付费做不下去——学员写的文案总缺“灵魂”,口碑迅速保不住了。这时候,“YC俱乐部”的Slack群里一下子炸了锅:OpenAI要给 YC 企业内测 GPT-3 了。戴夫差不离秒报了名,虽然他连 GPT-3 是啥都没彻头彻尾搞懂,但直觉告诉他:“这东西能写文案。”
拿到内测资格后 他和团队把 GPT-3 包装成 MVP,给10个老顾客发了封测试邮件。反馈回来的评价只有两句:“我仿佛看见了上帝”“这简直是下一个 iPhone”。学员们甚至挥舞着钞票,跪求戴夫赶紧完善产品。更绝的是 戴夫的社群里这些个“铁粉”主动当起了“产品经理”,该加啥功能、该优化哪个细节,全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帮人不仅“嘴炮”厉害,掏钱也不含糊。2021年, 《纽约时报》主笔凯德·梅茨在书里写《天才做者》,里面全是手艺巨大牛,可 Jasper 偏偏是三个“门外汉”——戴夫是营销出身,再说一个两个创始人里只有一个懂点编程。放在老一套AI创业圈, 这就是个笑话,偏偏他们占尽了“人和”:社群的相信度+早期用户掏钱的意愿,比随便哪个融资都管用。
GPT-3的“内测门票”与模板革命
天时地利人和,Jasper 全赶上了。戴夫是 YC 孵化器出来的, OpenAI 创始人阿尔特曼曾是 YC 总裁,所以 Jasper 拿到了 GPT-3 的内测资格,比别的初创企业早了几个月。这“先发红利”直接让 Jasper 跑赢了同批对手:当时市面上类似企业不少许, 但 Jasper 做了件事——把 GPT-3 困难用的“提示词工事”,变成了普通人能懂的“模板”。
你想写 Facebook 广告文案?有模板;想搞亚马逊商品说说?有模板;甚至还能选语气,从“幽默”到“优雅”随便挑。用户不用再琢磨怎么输入才能让 GPT-3 生成优良内容,填几个关键词就行。这设计直接把容易用性拉满, Jasper 的付费率蹭蹭涨,基础版29美元/月,最许多生成2万个单词,而 OpenAI 从中抽成不到2美元——简直是“一本万利”。
2021年, Jasper 收入直接冲到4000万美元;2022年又翻了一倍,达到8000万美元。10月份,他们拿到了1.25亿美元融资,公司从年初9个人飙到160许多人。戴夫一下子成了AI行业新鲜星, 新闻追着采访,VC堵着要投钱,他甚至开头和联合创始人泡在烫水浴缸里幻想:“我们要征服世界。”
天上掉馅饼, 但馅饼会过期:“意外”一击
2022年11月30日OpenAI 推出了 ChatGPT。没人想到,这玩意儿原本只是“手艺展示”的产品,会变成一颗炸弹。戴夫差不离是第一时候拨通了阿尔特曼的
但这玩意儿“意外”,已经足够炸毁一个领域。过去 Jasper 的核心比力是“把 GPT-3 变优良用”, 可 ChatGPT 出来后用户直接能文案,连模板都不用了。Snazzy 是 Jasper 的比对手, 创始人弗朗茨直接悲观到极点:“没人想到 ChatGPT 会这么优良、这么迅速、这么免费。巨大模型原本的容易用性缺陷,我们初创企业的值钱就在这眼下一下子消失了。”
“速度焦虑”:比迅速两三百倍?
ChatGPT 推出半年后 戴夫在一次对话里说了一段让全部人错愕的话:“自从 ChatGPT 被引爆,整个团队都精疲力尽,世界似乎被加迅速了我们需要比眼下的速度再迅速两到三百倍。”对于一个本就以速度见长远的公司,这差不离是不兴许完成的任务。
更残酷的是用户用脚投票了。2023年6月,Jasper 网站流量相比年初下滑了50%。那些个曾为模板付费的客户,找到直接用 ChatGPT 更省钱,甚至效果更优良。戴夫的“护城河”一下子变成了“流沙”——他以为的“容易用性创新鲜”, 在真实正的“对话革命”面前,脆没劲得不堪一击。
朱啸虎的“凉水”:以后两三年, 放弃融资幻想
2023年3月,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在产业巨大会上直接泼了盆凉水:“之前我说企服春天要等5-10年,但 ChatGPT 出来后寒冬兴许漫漫无期,以后两三年内请放弃融资幻想。”这话当时被不少许人骂“唱空”,可四个月后Jasper 创始人就在领英宣布了裁员消息。
朱啸虎的逻辑很轻巧松:AI 产业的巨大有些值钱, 都会流向底层的“卖铲人”,中间的应用层玩家,除非有自己的核心手艺,否则长远期没比力。投100个 AIGC 初创公司,10年回报率兴许还不如直接买英伟达的股票。这话扎心,但优良像没毛病。
护城河在哪?戴夫的“自信”与业界的“凉水”
裁员前, 戴夫参加了一档对话节目,主持人直接问:“Jasper 的护城河到底在哪?”戴夫挺自信,讲了三点:团队施行力有力、了解客户需求、能飞迅速迭代产品。他还说:“等 OpenAI 推出新鲜模型,发令枪一响,我们依老是跑得最迅速的。”
业界的共识:没有护城河的“套壳者”
但硅谷早就有了共识:Jasper 没有护城河。著名投钱机构 a16z 曾把 AI 产业分成三层:底层是算力基础设施, 中间是基础巨大模型,上层是 AI 应用。 Jasper 属于最上层,可问题在于——这层的玩家,最轻巧松被颠覆。
Adobe 推出了面向营销人员的“Sensei GenAI”,微柔软的 Microsoft 365 Copilot 也箭在弦上。这些个巨大公司凭用户基础和场景优势,轻巧而容易举就能把 Jasper 的功能整合进去。OpenAI 虽然说“不直接下场”, 但 ChatGPT 本身就是“终极应用”,谁还会用一个“阉割版”呢?
戴夫的“自救”:加对话功能,用开源模型
裁员不代表彻底放弃。Jasper 开头飞迅速迭代:加入了类似 ChatGPT 的对话功能,尝试用更许多开源模型替代 GPT-3 API。油管博主做过对比测评, 找到 Jasper 在广告营销这玩意儿垂直场景上,确实比 ChatGPT 略有力一点——但也就“一点”,用户根本感知不到差异。
更尴尬的是本钱上开头失控。以前用 GPT-3 API, 本钱能压到忽略不计,眼下用开源模型,虽然不用给 OpenAI 付钱,但算力、维护、优化的开销反而更巨大了。戴夫的“速度优势”,在巨头们的材料碾压下差不离不值一提。
散伙饭之后:AIGC创业的“幸存者偏差”与残酷真实相
Jasper 的故事, 像一面镜子,照出了 AIGC 创业的残酷现实。很许多人只看到“出道即巅峰”的幸运,却没看到“楼塌得有许多迅速”。戴夫从不想当社畜开头,靠社群和风口站上独角兽宝座,又被手艺浪潮拍回原点——这中间,到底藏着哪些教训?
对抗性观点:“卖铲人”思维, 不全是毒药
有人会说应用层创业没意义,不如直接做巨大模型。这话太绝对了。OpenAI 固然赚翻了但真实正把 AI 用到实处的,还是那些个应用层公司。比如 Jasper 在营销场景的深厚耕,让很许多细小企业第一次用上了 AI 生效文案,这本身就是值钱。问题在于,当巨大模型本身变得“优良用”,应用层的“中间化”值钱,就被压缩了。
更关键的是国内创业者的处境兴许比海外更困难。海外“基础-应用”的柔软件生态相对身子优良, OpenAI 不直接下场做终端产品;但国内巨大厂向来有“运动员”习惯,创业者不仅要面对 ChatGPT 这样的颠覆者,还要应对阿里、腾讯、字节亲自下场做的同类产品。双沉挤压下生存地方被压缩得更细小。
没有自己的巨大模型,就永远被“卡脖子”
Jasper 的另一个教训:依赖外部 API 的凶险太巨大了。ChatGPT 一推出,Jasper 的“护城河”瞬间消失,基本上原因是它的核心能力彻头彻尾来自 OpenAI。国内 AI 应用层公司, 到头来兴许还是要掌握自己的巨大模型能力,哪怕是开源模型的精调,也比彻头彻尾依赖别人有力。
2022年, Jasper 的客户超出10万,其中3/4每月花80美元以上,付费率极高大。但这些个客户,本质上是在为“容易用性”付费,而不是“不可替代性”。当 ChatGPT 变得容易用,他们天然会离开。这就像你开了一家“不用自己做饭的餐厅”,后来啊找到超市推出了“预制菜”,谁还愿意来你这儿吃呢?
戴夫的“幸存者”:运气关键, 但持续能力更关键
当然也不能全怪戴夫。AI 本就是个“运气成分极沉”的领域。2012年, Geoffrey Hinton 的图像识别突破开启AI黄金时代;2014年,Ian Goodfellow 的 GAN 推动AI绘画进步——这些个手艺巨大神的“灵光一闪”,改变了行业走向。戴夫的幸运,是赶上了 GPT-3 开放内测,又有一群铁粉捧场。
但运气会过期,持续能力不会。裁员后戴夫没放弃,反而带着剩下的团队加速转型。他说:“如果被淘汰了只能怪我们不够迅速。”这种“拥抱变来变去”的态度, 或许才是 AIGC 创业者最需要的——毕竟浪潮退去后能留在沙滩上的,从来不是那些个抱怨浪太巨大的人,而是学会踩浪的人。
当浪潮退去:谁在捡贝壳,谁在裸泳?
第一批 AIGC 独角兽的“散伙饭”,兴许只是个开头。AGI 无疑是超级浪潮,但抵达新鲜巨大陆前,风浪还会摧毁更许多航船。有人会说“这是创业常态”,可 AIGC 的特殊性在于:颠覆来得太迅速,迅速到创业者连反应时候都没有。
戴夫的故事里 有太许多值得咀嚼的细节:泡烫水浴缸时的“征服世界”梦,学员挥舞钞票时的狂烫,裁员包间里的沉默——这些个情绪,比随便哪个买卖琢磨都更能说明问题。创业从来不是线性游戏,尤其在手艺变革期,昨天的护城河,今天兴许就成了断头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