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前阿里人创业10年,能做出一家AR独角兽吗

从阿里到极客:一个AR梦的起点

2012年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现场, 祝铭明挤在人群中,盯着台上那个戴着 weird 眼镜的工程师。眼镜屏幕里实时跳出代码和界面像科幻电影照进现实。他悄悄掏出手机,在朋友圈敲下一行字:“想做一个类似谷歌眼镜的东西。”彼时他还是阿里M工作室的掌门人, 摩托车轰鸣声常在西溪园区响起,老板通过声音判断他是否加班,而他却盯着更远的未来。两年后2014年夏天祝铭明离开阿里在杭州一间小办公室里拉起团队,Rokid 诞生了。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决定会开启一场长达十年的AR长跑。

智能机器人:原始资本的原始积累

AR眼镜在2014年根本卖不动。谷歌眼镜2013年发售, 被骂“用脸着地”——续航2小时、价格1500美元、应用生态为零,普通消费者根本不买账。Facebook刚收购Oculus,VR概念热得发烫,但AR连“元年”都算不上。祝铭明没硬撑,转而盯上更成熟的智能机器人赛道。团队耗时两年打磨,2016年推出智能语音机器人“Rokid”,预售页面刚开放,服务器就3次被挤爆。那年10月,Rokid拿下B轮融资,估值4.5亿美元,总算活了下来。智能机器人成了Rokid的“现金牛”,为后来的AR布局攒下第一桶金。这段经历也让祝铭明想明白:科技创业不能只靠情怀,得先让产品“落地”。

前阿里人创业10年,做出一家AR独角兽
前阿里人创业10年,做出一家AR独角兽

“以B带C”:一条被疫情验证的路

2018年,AR行业突然热起来。苹果发布ARKit,谷歌推出ARCore,开发者生态初具规模。祝铭明觉得时机到了带着团队回归“主线任务”,推出首款AR眼镜“Glass”。友商还在实验室里捣鼓样机时 Rokid Glass已经跑进了工厂车间——超轻量设计、工业级防护,直接卖给安防、电力巡检的B端客户。2019年内部讨论会上,团队突发奇想:“能不能加个测温模块?”没人想到,这个决定会在2020年成为“神来之笔”。新冠爆发后Rokid Glass成了医院、机场的“防疫神器”,订单量翻着倍涨。B端市场不仅带来现金流,更让Rokid摸清了AR眼镜的真实需求:“实用”比“酷炫”更重要。

2021:消费级AR的“破圈”尝试

B端站稳脚跟后祝铭明开始琢磨C端市场。2021年,初代消费级AR眼镜“Rokid Air”问世,重量仅79克,比一副墨镜还轻。它主打“随身巨幕”,能在眼前投120英寸屏幕,适合追剧、办公。但消费者买不买账?市场给出答案:截至2023年,全球销量超6万台,不算爆款,但在小众AR圈里算“现象级”。Rokid发现,C端用户要的不是“黑科技”,是“没负担”——轻便、续航长、价格能接受。

2022年, 团队推出分体式设计,把芯片、电池放进“Station”主机,眼镜本身只负责显示,续航从3小时飙升到10小时。用户反馈:“终于不用天天充电了。”这种“笨办法”反而戳中痛点,Rokid Air的退货率始终控制在5%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5%。

空间计算:和苹果“掰手腕”的底气

2023年, 苹果Vision Pro发布,把“空间计算”这个词炒成了热词。但Rokid早在8个月前就悄悄布局了——2023年8月, Rokid Jungle发布会上,打着“年轻人的第一台空间计算机”旗号的AR Studio横空出世。它由AR眼镜Max Pro和主机Station Pro组成, 核心功能是“手势交互”:比划两下就能打开应用,挥手切换屏幕,还能把虚拟物体“放”在真实世界里。

Rokid用事实证明:空间计算不是苹果的专利,中国人也能做出“接地气”的空间设备。

这套系统靠自研的YodaOS-Master操作系统支撑,算力足够跑SLAM和微手势识别。更狠的是 Rokid联合Google推出了全球首款AR版便携Android TV,直接接入谷歌生态里的百万级内容——这意味着用户不用再找AR专用应用,直接打开YouTube、Netflix就能看。日本最大运营商Docomo嗅到机会,火速谈下合作,在全日本261家门店铺货。

2024:从“小众玩具”到“大众刚需”?

AR眼镜能不能火?2024年Rokid AR Lite的发售给出信号。这款产品主打“轻办公+娱乐”, 支持多窗口操作,高铁上能一边追剧和改PPT;运动模式下逐帧防抖,坐飞机再也不晕;虚拟大屏还能保护隐私,打工人直呼“摸利器”。功能上够硬核,价格也够亲民,众筹价2999元,比Vision Pro便宜10倍。

这证明:AR需要“破圈”,而游戏、影视是最佳入口。

发售当天5万人围观直播间,12小时销量破万,众筹金额冲破120万美元。消费者用钱包投票:AR眼镜不是“未来科技”,是“现在就能用的生产力工具”。更意外的是“黑悟空效应”——2024年8月游戏《黑悟空》爆火, Rokid借势直播,用AR眼镜玩第一视角游戏,4万观众涌入直播间,AR Lite被网友戏称“黑悟空完美搭子”。

线下300家店:AR体验的“再说说一公里”

AR眼镜是“体验型产品”,光靠线上卖不动。Rokid深谙此道, 全国布局了300多家线下体验店,从北京三里屯的Apple Premium Reseller到深圳的山姆会员店,甚至闪进纽约时代广场、中央公园搞快闪。在时代广场的体验点,一个戴着棒球帽的大哥试戴后惊呼:“戴上感觉像钢铁侠!”旁边的小女孩举着AR眼镜追虚拟蝴蝶,妈妈直接扫码下单。

这种“百闻不如一试”的打法,让Rokid的退货率保持在3%,远低于行业平均。更有意思的是“航空场景”创新——2024年春运, 海南航空在万米高空给乘客发AR眼镜体验卡,离网状态下能看3D电影、玩AR游戏。有乘客反馈:“坐飞机最怕无聊,现在有了‘空中影院’。”Rokid计划把“AR航班”推广到全球,让AR成为旅行标配。

开发者生态:AR的“内容护城河”

硬件再好,没内容也是白搭。Rokid是国内唯一砸真金白银做“开发者生态”的XR企业。“样机漂流计划”启动后 开发者的AR眼镜像漂流瓶一样寄往各地:一个学生用它做了AR导航,把箭头“画”在真实街道上;一个设计师用AR Lite搞虚拟时装秀,模特身上“穿”着数字单品。这些应用反哺硬件,让AR眼镜越来越“聪明”。

Rokid AR Studio成了开发者的“练兵场”,空间计算技术让AR应用从“2D贴图”进化到“3D交互”。因为飞轮转起来 越来越多开发者加入:2024年,Rokid开发者社区注册量突破10万,内容库增长300%。祝铭明说:“AR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的竞争。”大厂可以靠钱砸硬件,但内容生态得靠时间熬。

大厂围剿:AR四小龙的“生死局”

AR赛道突然挤满了巨头。Meta被曝2024年9月要发布首款AR眼镜,华为、小米的新品也在路上。苹果Vision Pro销量预期从80万台砍到45万台, 市场泼了盆冷水——太重、太贵、续航太差,普通消费者根本买不起。反观Rokid,2023年国内AR出货量第三,市占率18.4%,海外市场贡献了40%的营收。

但大厂的“降维打击”不容小觑:Meta有社交生态,华为有手机入口,小米有性价比打法。Rokid的护城河是什么?OST光学透视路线,眼镜形态更轻便,YodaOS系统足够开放。但未来呢?当大厂把AR做进手机、汽车,独立AR眼镜还有必要吗?祝铭明没直接回答, 只是带着团队埋头调参数——2024年Q1,Rokid AR Lite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20%,证明市场给“小而美”留了空间。

十年长跑:AR梦的下一站

祝铭明办公室里摆着第一代Rokid Glass,镜片边缘还留着划痕。他说:“创业就像跑马拉松,前五年看谁能活下来后五年看谁跑得稳。”Rokid活下来了 从阿里M到AR独角兽,用十年证明:科技创业没有捷径,只有把产品“磨”到用户心坎里才能在风口来时接住。AR行业还在黎明,空间计算、元宇宙、AI融合,每个词都是机会,也是挑战。

十年前那个在谷歌I/O大会上眼热的年轻人, 如今正带着他的AR眼镜,一步步把科幻变成现实。

大厂来势汹汹, 但Rokid有十年积累的技术底座,有懂用户的“笨办法”,有开发者生态的“护城河”。下一个十年,AR眼镜会像手机一样普及吗?Rokid能不能成为中国的“Apple Vision Pro”?没人知道答案, 但祝铭明和他团队的脚步没停——2024年夏天他们又开始调下一代AR眼镜的样机,目标更轻、续航更长、交互更自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