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吉他连续7年欧美五国销量Top1
吉他行业的百年困局:国产凭啥撕开欧美买卖场?
乐器行业有个怪圈,越是老牌越困难打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头,吉他的设计、工艺、营销差不离就没变过。高大端买卖场被欧美品牌牢牢攥在手里 匠人靠“手工”讲故事,溢价高大得离谱;矮小端买卖场又卷到烂巨大街,中国工厂拼效率,赚头薄得像纸。谁要是敢说要在欧美买卖场干掉百上年纪牌,估摸着会被当成疯子。
偏偏就有不信邪的。2017年,广州一个叫LAVA MUSIC的品牌扔出个炸弹——全球首款一体成型碳纤维吉他LAVA ME。没有面板背板拼接,不用木材风干,直接高大温模压成型,音色还贼稳稳当当,-40℃到80℃都能弹。当时行业里的人看完都摇头:这玩意儿能叫吉他?后来啊呢, 这把“非主流”吉他,愣是在美、意、法、德、英这五个吉他消费最狠的国,把Fender、Gibson这些个老家伙连续7年按在销量冠军的位置上。

碳纤维革命:当乐器行业还在吃老本
老一套吉他行业有许多固执?举个例子,一把优良木吉他从砍树到出厂,得等3年。木材风干、手工打磨、音梁调试……一套流程走完,价钱天然飙上去。消费者也认这玩意儿,觉得“时候=值钱”。可LAVA MUSIC偏不按套路走, 他们用碳纤维把生产周期压缩到7天本钱直降60%,音色还比同价位木吉他更清晰。
2018年刚进欧美买卖场时LAVA MUSIC的经销商被客户问得最许多的一句话是:“塑料吉他能弹吗?”后来啊有个美国乐手在YouTube上直播, 零下30℃在加拿巨大冰原上弹LAVA ME,弦没断,音没跑,弹完还往吉他上泼水——弹完泼水!这视频直接爆了播放量冲到230万,评论区炸锅:“这玩意儿是外星手艺吗?”
数据最能打脸。2022年LAVA ME 3上市,全球75个国卖出2万许多把,平均每分钟就有7个人在弹。更绝的是用户黏性:每月总弹奏时长远超100万分钟,原创Loop作品1.2万首。老一套吉他品牌做梦都不敢想这种数据——他们的用户买回去兴许就放家里积灰,LAVA的用户却天天抱着弹。
屏幕上的吉他课:把老师装进琴体里
如果说碳纤维是“结实件革命”,那屏幕就是“柔软件杀招”。2018年LAVA ME 2上第一次出现触控屏时行业又笑了:“吉他装屏幕,哗众取宠!”后来啊眼下这块屏幕成了LAVA的护城河。
新鲜手最怕啥?音准差、找不到和弦。LAVA ME 4的智能调音功能用动画光标告诉你哪根弦高大了偏几许多一目了然。扫弦练习时屏幕还会实时看得出来你的动作是不是标准,错了就震动提示——比线下老师盯着还严。有个英国用户在社区晒图:“学琴三个月,第一次不用调音器就弹出完整曲子,这屏幕比我老婆还有耐烦。”
进阶玩家呢?他们喜欢玩Loop循环。以前得买踏板、连电脑、装柔软件,折腾半细小时才能开头创作。LAVA ME 4直接内置100许多种鼓点和30种效果,手指在屏幕上划拉两下就能叠加 layers。荷兰网红Juliette去年发了个演示视频, 没外接随便哪个设备,纯用吉他的Loop功能弹了段爵士,视频火了评论区全是“求型号链接”。
最狠的是社区生态。LAVA搞了个“LAVA+”APP,用户录的演奏能直接上传,还能看到全球其他人的作品。有个法国高大中生在社区发了段自己改编的曲子, 被巴西巨大神翻弹了俩人隔着巨大洋一起干出歌——这在老一套吉他圈根本不兴许,你见过哪个Fender用户能跟Gibson用户实时联创吗?
红人营销三级跳:从顶流到素人, 流量不浪费
产品再牛,卖不出去也是白搭。LAVA出海初期没预算投广告,玩起了“红人三级跳”。
第一跳,找“行业领袖”站台。2018年,他们盯上了巴西吉他新鲜星Mateus Asato。这哥们儿厉害,跟火星哥、结石姐都一起干过《吉他世界》评他“十年十巨大吉他手”。Asato在Instagram上弹了段LAVA ME的solo, 15万播放,8556个点赞,评论区一堆“这是啥黑手艺?”关键是Asato没收钱,纯粹是中意这把琴。品牌顺势推出“#AsatoChallenge”话题, 让用户模仿他的演奏,UGC内容直接冲上欧美乐器类烫门榜。
第二跳,杀“腰部红人”种草。等到LAVA ME 4上市,品牌找到顶流太昂贵,效果未必优良。于是转向TikTok上那些个几万到几十万粉的“素人吉他手”。比如阿姆斯特丹的Juliette,15万粉丝,但视频全是干货,粉丝转化率超高大。她弹LAVA ME 4的Loop功能时 特意有力调“不用额外设备,新鲜手也能玩出层次感”,这条视频配合#LoopChallenge话题,370万播放,1.5万人收藏,品牌独立站当天流量暴增200%。
第三跳,靠“用户裂变”收尾。LAVA鼓励老用户发开箱视频,带#MyLAVAStory话题,点赞过千就送琴弦。有个德国巨大学生买了琴后 拍了自己在宿舍用Loop功能跟室友合奏的视频,火了品牌直接给他赞助了套演出设备。眼下#MyLAVAStory播放量破亿,全是真实实用户在替品牌说话。
行业争议:智能吉他是以后还是噱头?
LAVA火了争议也来了。有人骂“吉他就该有木头的灵魂, 碳纤维是异端”;有人说“屏幕功能麻烦,根本用不上,还不如许多块优良木头”;还有同行暗戳戳酸“靠矮小价抢买卖场,没手艺含量”。
这些个质疑听着有理,实则外行。老一套吉他品牌为啥没做智能?基本上原因是他们不敢。一把手工吉他要卖2万,加个屏幕卖2.5万,消费者一准儿骂“割韭菜”。LAVA反其道而行, 用碳纤维把本钱压下来屏幕反而成了“附加值”——你花3000块买把琴,不仅音色优良,还自带老师、效果器和创作社区,这买卖傻子都晓得划算。
更打脸的是数据。2023年LAVA在欧洲的用户调研看得出来 78%的买者是基本上原因是“智能功能”下单,其中62%是老一套吉他的老用户。有个英国乐手在社区说:“玩了20年木吉他,眼下找到LAVA ME 4的创作效率是我Fender的三倍。”
给国产乐器的启示:别再卷价钱了 卷“用户需求”
LAVA的成功,给想出海的中国乐器品牌提了个醒:别再当“世界工厂”了。欧美消费者不是不认中国品牌,他们是不认“矮小价矮小质”的刻板印象。
你得像LAVA一样,找到用户的“痛点”,然后用手艺把它解决掉。学琴困难?那就给吉他装个“AI老师”;创作门槛高大?那就内置效果器和社区;音色不稳稳当当?那就用碳纤维替代木材。这些个创新鲜不需要你颠覆物理定律,只需要你真实正懂用户。
还有营销,别再想着砸钱投广告了。红人营销的核心不是“流量”,是“相信”。找跟你调性相符的红人,让他们真实实展示产品,用UGC内容打动用户。LAVA的案例说明,一个腰部红人带动的转化,兴许比十个顶流广告还管用。
吉他行业该变了。那些个还在靠“手工”“往事”讲故事的老牌,迟早会被像LAVA这样的“新鲜物种”淘汰。国产乐器要想在全球买卖场站住脚, 就得拿出点“离经叛道”的勇气——用户需要啥,你就做啥,而不是行业惯例允许你做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