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个年营收千万美金的神秘小众品牌

从摄影爱好者的“小烦恼”到千万美金生意

2014年的某个深夜, 三个刚从摄影工作室出来的年轻人蹲在路边啃汉堡,手里还攥着刚拍完的素材——明明用了顶级的GoPro,画面里的雪山却灰蒙蒙一片,像蒙了层纱。其中一个人突然把汉堡袋子捏得嘎吱响:“要是能有个巴掌大的补光灯,塞进GoPro防水壳里就好了。”再说一个两个人愣了三秒,然后异口同声:“这主意好像能搞嗯。”

这大概就是Lume Cube最原始的起点。没人能想到,这个解决“小烦恼”的点子,后来会变成一个年营收超1200万美金的补光灯品牌。更让人意外的是 它从没打算成为大众爆款,反而一直守着摄影圈、直播圈这些“小众地盘”,活得比很多网红品牌滋润得多。

一年营收千万美金,这个小众品牌拿下细分市场!
一年营收千万美金,这个小众品牌拿下细分市场!

众筹启动:23万美元背后的赌注

2014年12月,Lume Cube的产品原型和一段用手机拍的粗糙视频挂上了Kickstarter。视频里 创始人把补光灯绑在无人机上拍夜景,绑在头盔上拍滑雪,再说说塞进GoPro防水壳里潜水——画面确实比之前亮堂了不少。但说实话,那段视频拍得真不怎么样,晃得厉害,连字幕都有错别字。

可谁能想到,这事儿居然火了?一个月内,近3000个人掏钱支持,凑出了23万美元。有个支持者在评论里写:“终于不用在拍Vlog时让朋友举着手电筒了。”这句话后来成了Lume Cube最早的“用户证言”。拿到这笔钱后 三个年轻人立刻租了间小仓库,开始吭哧吭哧组装第一批补光灯——每台都得手动贴散热片,螺丝拧紧了怕硌手,松了怕掉,每天要磨出满手水泡。

分销之困:差点“卖摊位发工资”的至暗时刻

2016年, Lume Cube正式量产,创始人雄心勃勃地冲进了市场。他们找代理商、跑国际展会,把货铺到了BestBuy、Apple Store的货架上。当时的数据看起来还不错:70%的收入来自代理商,30%来自分销商和展会。可没人提过 代理商的回款周期动辄三个月,有一次为了给员工发工资,创始人差点贱卖了在德国展会上买的摊位——那可是他们唯一能接触欧洲客户的窗口。

更难受的是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没定价权。代理商说“别的牌子卖50美元, 你卖60美元没人买”,他们就只能降价;仓库里积压了一批老款补光灯,代理商说“卖不动就扔了吧”,他们却看着那些零件心疼得要命——每一颗LED灯都是他们亲手测试过的。那时候团队开会经常吵, 有人说“要不放弃吧,回工作室拍片算了”,创始人拍着桌子吼:“当初说要做‘让创作者随时随地有光’的是谁?”

疫情来了却意外成了“救命稻草”?

2019年,Lume Cube憋了个大招——视频会议灯。他们觉得,既然大家都在用Zoom,那肯定需要“显脸白”的补光灯。还拿到了苹果公司的肯定,在官网推荐过。可后来啊呢?整年只卖出了库存的7%。仓库里堆着成箱的视频会议灯,落了灰,创始人看着那些货,第一次觉得“可能真的要完了”。

然后疫情来了。户外创作几乎停滞,GoPro和无人机的销量断崖式下跌,Lume Cube的补光灯跟着滞销。最惨的时候, 公司账户里只剩够发半个月工资的钱,团队从20人裁到8人,连创始人都开始自己打包发货——他记得有个订单地址是阿拉斯加,零下30度,他怕快递冻坏灯泡,特意在箱子里塞了暖宝宝。

三周“闪电转型”:把滞销灯变成居家办公神器

转机出现在2020年3月。创始人刷到一条TikTok:一个老师在家上网课,用台灯照脸,后来啊左边亮右边暗,学生说她像“阴阳人”。他突然拍大腿:“我们的视频会议灯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团队立刻开始行动。三周内, 他们做了三件事:,找了一批教育类达人免费送灯,条件是拍“上网课不卡光”的视频。有个小学老师拍的视频火了 标题是“这灯让我终于不用在卧室开大灯讲课了”,视频里她举着灯,背景是乱糟糟的书桌,反而显得特别真实。

2020年,Lume Cube的销售额增长了400%以上。视频会议灯成了爆款,仓库里的积压品卖了个精光。创始人后来回忆:“那时候我们天天盯着后台订单,刷新到凌晨三点,生怕服务器崩了。”

DTC转型: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

其实早在2018年, Lume Cube就开了独立站,但当时只是“分销的补充”,页面设计乱糟糟,连产品分类都找不对。疫情后他们决定彻底转型DTC——不靠代理商了自己卖货,自己赚差价,自己说了算。

独立站怎么玩?黑色科技感+“用户地图”导航

现在的Lume Cube独立站,打开第一眼是满屏的黑色。不是那种死黑,是带点磨砂质感的深灰,产品图片像悬浮在太空里。创始人说:“我们不想做‘可爱’的灯,要做‘专业’的工具——创作者拿到手,就该觉得‘这玩意儿能干活’。”

更绝的是导航栏。他们没按“产品类型”分,而是按“谁用”和“在哪用”分。比如“博主专区”下面 又分成YouTube、TikTok、Ins三个子类,每个类目都直接挂对应场景的套装:TikTok达人点进去,看到的是“迷你补光灯+手机支架+柔光罩”;拍美食的博主点进去,是“环形灯+三脚架+色卡”。用户不用费脑子想“我需要什么”,直接点“我是谁”就行。

捆绑销售与库存清理:客单价与现金流的平衡术

Lume Cube的捆绑销售玩得很溜。一个普通的手机支架要卖25-60欧元,但如果你买“补光灯+支架+收纳包”的套装,能省15欧元。创始人说:“用户不是贪便宜,是怕麻烦——他们想买全套,但又怕自己配不搭。”有数据说捆绑销售让客单价提高了40%,而且用户收到套装后发“开箱视频”的概率比单买高得多。

库存处理也有一套。独立站有个“DEALS”版块,专门卖尾货和开箱样品。比如一款老款环形灯,原价89美元,开箱样品卖39美元,标注“轻微划痕,功能完好”。创始人说:“与其让仓库吃灰, 不如让用户捡漏,还能顺便引流——买39美元灯的人,说不定下次会买89美元的新款。”

产品力:从“能用”到“爱用”的细节打磨

Lume Cube的SKU一直控制在50个以内。创始人说:“多做10个SKU, 供应链多一条线,团队多10个事,用户多10个选择——但我们的精力只有100分,分多了每个产品就只有60分。”他们把所有精力都砸在核心产品上:补光灯、环形灯、视频会议灯,这三个品类占了营收的80%。

无线自由:让创作不再被电线“绑架”

Lume Cube的“无线环形灯PRO”卖得最好,核心就一个卖点:自由。2700K到7500K的色温, 1500流明的亮度,内置256个LED灯,光线均匀得像给脸打了层柔光粉。最牛的是续航——全亮度下能用70分钟,低亮度能撑120分钟。创始人说:“我们测过拍一条TikTok短视频平均要3分钟,充一次电能拍40条,够用一天了。”有个用户在评价里写:“以前拍Vlog要拖着电源线,像遛狗;现在揣着这灯,像揣了块肥皂。”

适配万物的“螺口哲学”:兼容性背后的用户洞察

Lume Cube的支架螺口能适配市面上90%的设备:手机、 单反、GoPro、无人机,甚至微单相机。创始人说:“创作者最烦什么?烦买了A品牌的灯,B相机的架,C手机的夹,后来啊谁都不兼容。我们不如把‘兼容’做到极致——用户拿过来咔嚓一拧,就能用。”有个摄影师在论坛里发帖:“我用Lume Cube的支架, 绑过佳能5D4,绑过大疆Air3,甚至绑过我儿子的乐高相机,都没掉过。”

品牌故事:用“光”连接用户的心

Lume Cube的独立站有个版块叫“灯光背后”, 不推产品,只讲故事。有个用户是战地记者, 写:“在叙利亚拍难民,晚上没光,我用Lume Cube照亮帐篷里的孩子,他们的眼睛比灯还亮。”有个潜水教练说:“带游客沉船潜水,黑暗中打开补光灯,一群鱼突然围过来像星星落进了海里。”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广告都有感染力。

真实评价比广告更有说服力

Lume Cube的独立站上, 每款产品下面都有500条以上的评价,评分基本都在4.5星以上。有个用户吐槽:“电池续航没宣传的那么长”,品牌方回复:“您用的是哪款?我们寄个测试版给您,帮您看看是不是批次问题。”后来那个用户改了评价:“客服居然给我寄了新电池,现在续航达标了五星!”创始人说:“差评不是洪水猛兽,是帮我们改进产品的免费顾问。”

社交媒体:TikTok上的“补光灯挑战”火了

2023年, Lume Cube在TikTok上发起了一个“#lumecubechallenge”,让用户用他们的灯拍“最创意的光影视频”。有个用户用补光灯在墙上照出猫的影子,配上“喵星人替我打工”的BGM,火了800万播放量。后来这个挑战被1000多个达人模仿,品牌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却多了20万粉丝。创始人说:“创作者帮我们做传播,我们帮他们实现创意——这才是双赢。”

千万美金营收背后:运气与实力的“黄金比例”

有人说Lume Cube运气好, 赶上了直播经济、居家办公的风口。确实2020年疫情让线上内容爆发,补光灯需求激增;2021年转型DTC,又踩中了独立站的红利。但运气这东西,实力不够的话,砸到你头上也能砸晕。

数据说话:25-44岁男性才是“买单主力”

根据Similarweb的数据, 2024年4-6月,Lume Cube独立站的访问量有20.1万,其中65%是男性,集中在25-44岁。这个年龄段的人, 要么是刚起步的内容创作者,要么是中小企业的视频运营,要么是摄影爱好者——他们愿意为“专业工具”买单,客单价比女性用户高30%。创始人说:“我们从不讨好所有人,只服务‘真正需要光’的人。”

SKU精简到50个:少即是多的品牌智慧

很多跨境电商品牌喜欢“做全品类”, 从补光灯做到自拍棒,再做到三脚架。Lume Cube偏不他们就死磕“光”这个领域。SKU少,意味着研发能更集中,品控更容易,供应链也更简单。创始人说:“我们见过太多品牌, 主要原因是品类太多把自己搞死了——今天推个新品,明天上个类目,后来啊每个产品都像‘半成品’。”

现在回头看, Lume Cube的故事其实挺简单的:发现一个小众需求,做一个解决痛点的产品,用DTC模式直接触达用户,再靠细节和口碑慢慢积累。它没靠烧钱砸广告,没靠低价内卷,却在补光灯这个细分市场做到了年营收千万美金。或许,所谓“神秘小众品牌”,不过是一群较真的人,把“让创作者有光”这件事,认认真真做了十年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