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分析百万销量TikTok爆品
为什么有的产品能在TikTok上爆, 有的却石沉大海
刷TikTok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刷着刷着突然被某个产品种草?前一秒还在刷宠物搞笑视频,下一秒就被一个能自动折叠的垃圾桶刷屏,评论区全是“求链接”。这些突然火起来的产品,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是运气好还是有什么套路?很多人觉得爆品都是玄学,跟着选就能爆,后来啊跟风进去发现库存堆成山。其实爆品没那么神秘,但也不是随便抄作业就能成功的。
拆解百万销量爆品的三个底层特征
ESG跨境分析了TikTok近6年的爆款产品, 发现它们通常绕不开三个特征:平价、明确卖点、新颖性。平价不是指便宜, 而是让用户觉得“不买就亏”的价格区间,比如29.9美元的厨房好物,用户看到价格第一反应不是“贵不贵”,而是“值不值”。明确卖点更关键,用户刷TikTok平均注意力只有3秒,如果前3秒没说清楚这产品是干嘛的,直接划走。

比如那个URO女性益生菌, 视频开头就放大“改善妇科问题”的字幕,配上前后对比图,用户一眼就知道能解决什么痛点。新颖性不是非要发明新东西, 而是让老产品有新花样,星空灯在Facebook上早就被做烂了但TikTok上有人把它改成“声控星空灯”,跟着音乐节奏变色,瞬间火遍年轻群体。
已经爆过的产品,到底能不能跟?
很多人看到别人爆品就跟风,后来啊进去发现卷成价格战,利润薄得像纸。但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吗?还真不是。2020年Facebook上泛滥的星空灯,到了TikTok上照样能跑。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两个平台的人群画像和内容逻辑完全不同。Facebook的用户年纪偏大,喜欢看功能介绍,TikTok的用户大多是Z世代,吃视觉冲击那一套。
这说明,已经验证过的需求,换个平台、换套内容,照样能当“新选手”入场。
当时TikTok上卖星空灯的卖家, 根本没做原创内容,只会搬Facebook的素材,后来啊用户看都不看。有位TikTok从业者直接换了套打法:视频开头不展示产品, 先拍一个女生在昏暗房间里emo,突然打开星空灯,房间瞬间变成演唱会现场,配文“emo退散”。这个视频13天就做到2.2百万播放,点赞7500+,单品跑出260万美元销售额。
付费广告不是万能的, 但没付费广告真的难
有人觉得TikTok爆品全靠自然流量,花钱投广告是智商税。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自然流量能帮你测款,但想放大销量,付费广告少不了。上面那个星空灯的案例,如果没有付费广告清洗市场,根本触不到那些潜在消费者。超店有数的数据显示, 美妆个护品类2023年1月较2022年10月的销售额总增量占据品类第一,但增速快的卖家,80%都投了TikTok广告。
付费广告的作用不是“买流量”,而是“验证需求”。比如一款电蚊拍, 先投100美元测试,如果完播率超过20%,说明内容没问题;如果点击率超过5%,说明产品有吸引力;如果转化率超过2%,直接加大预算冲。别想着靠自然流量慢慢熬,市场不等人,等你粉丝10万了爆品红利期早就过了。
美妆个护为什么总能领跑TikTok销量榜?
看TikTok Shop的销量榜单,美妆个护永远霸占前三。很多人觉得是主要原因是女生爱买东西,但没那么简单。美妆个护的产品有天然的内容属性——使用前后对比太直观了。比如一款美白精华, 视频开头拍女生肤色暗沉、没自信,用精华一周后皮肤透亮得能反光,配文“素颜出门被同事问是不是做了医美”。这种“效果可视化”的内容,用户刷到根本忍不住点赞。
而且美妆产品的客单价不高, 45美元左右的价位,用户觉得“试错成本低”,冲动消费的概率大。NPD在2023年11月8日发布的报告里提到, 美妆个护产品的复购率比其他品类高30%,主要原因是用户用了有效果,自然会回购。这就是为什么美妆个护总能跑出百万销量爆品,它完美契合了TikTok的内容逻辑和消费心理。
价格定多少,才能既赚够钱又不劝退用户?
做TikTok最纠结的莫过于定价:定高了怕没人买,定低了怕不赚钱。有位做东南亚市场的卖家, 卖一款多功能锅,测试了从39美元到59美元的价格区间,发现45美元是“黄金点位”。低于45美元, 用户反而觉得“便宜没好货”,转化率只有1.2%;高于45美元,超过50美元区间对转化影响巨大,直接掉到0.8%。45美元的价位,既能保证60%的毛利,又让用户觉得“性价比高”。
价格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让用户觉得“物有所值”。比如东南亚卖的电蚊拍, 定价6.55美元,比当地超市便宜3美元,但功能多了个LED灯,用户觉得“省了3美元还多赚个灯”,自然愿意买单。定价的核心是找到用户心理预期和利润空间的平衡点,不是盲目跟风低价。
内容创意别瞎拍, 三个变量就能批量复制爆款视频
很多人拍TikTok视频,要么直接拍产品展示,要么模仿别人的创意,后来啊数据惨不忍睹。其实爆款视频的变量就三个:场景、音乐、节奏。电蚊拍在东南亚卖爆,不是主要原因是产品多先进,而是主要原因是内容创意简单又抓眼球。卖家拍的是:晚上家里蚊子嗡嗡响, 女生被咬得满腿包,拿起电蚊拍“啪啪”两下蚊子全落地,配个“爽”字特效。这个视频火了之后 卖家直接复制模板,换了个背景音乐,换个场景,换个节奏,一周内做出20个视频,每个视频播放量都破10万。内容创作不需要每次都绞尽脑汁,把爆款视频的变量拆解出来批量测试,总能找到新的爆点。关键是让用户在前3秒“哇”出来不管是惊讶、好奇还是共鸣,只要抓住注意力,视频就成功了一半。
从Facebook到TikTok, 爆品逻辑的异同与机会
Facebook和TikTok都是社交平台,但爆品逻辑完全不一样。Facebook的用户更理性, 喜欢看长文案、功能对比,所以爆品往往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刚需产品”;TikTok的用户更感性,吃“颜值”“情绪”“共鸣”那一套,爆品大多是“能引发分享欲的视觉系产品”。2020年Facebook上火的URO女性益生菌, 靠的是“8万周销量、156.24万美元销售额”的数据背书,广告素材全是“用户证言+成分分析”;到了TikTok,同样的产品,卖家直接拍“女生来姨妈痛到蜷缩,吃了益生菌后蹦迪”的剧情视频,一周卖出12万件。
这说明,已经验证过的产品,换个平台的内容逻辑,就能打开新市场。不是所有Facebook爆品都能在TikTok复制, 但只要抓住两个平台用户的核心差异,就能找到新的机会点。
用数据工具找爆品, 别再凭感觉选品了
很多人选品靠“我觉得这个能火”,后来啊火不火看运气。其实TikTok上早就有数据工具帮你“透视”爆品。嘀嗒狗数据能分析爆款视频的特性, 比如最近火的一款高跟鞋,视频里是女生穿高跟鞋踩水坑,鞋子居然不进水,配文“下雨天也能美美出门”。用工具一查, 产品词“防水高跟鞋”的热度一周内涨了300%,1688上的货源价格只要4美元,TikTok上卖6.55美元,利润空间足够。
超店有数的商品榜单还能看销售地区, 这款高跟鞋主要卖往印尼,主要原因是印尼是热带国家,雨季多,用户对防水鞋需求大。选品不是拍脑袋,而是用数据验证需求:先看产品词热度,再看市场价格和货源价,再说说看竞品的内容创意。数据不会说谎,跟着数据走,比凭感觉靠谱多了。
迭代优化比完全创新更平安, 一个灭蚊产品的翻身仗
做TikTok选品,总想着找“全新”的产品,后来啊研发成本高、周期长,等产品上线,风口早过了。其实在已有爆品上做迭代优化,更平安、更高效。东南亚市场一直卖电蚊拍,但有人把它改成了“两用款”:不充电时是电蚊拍,充电时能当灭蚊灯。这个改动很小,但解决了用户“白天不想拍蚊子,晚上不想开灯”的痛点。卖家直接复制Facebook上验证过的素材, 把“电蚊拍拍蚊子”改成“灭蚊灯吸蚊子”,视频播放量一周破500万,单品销售额冲到120万美元。
迭代优化的核心是“用户痛点”, 不需要颠覆式创新,只要比现有产品多解决一个麻烦,就能从红海里杀出来。比如星空灯,有人改成“充电款”,有人改成“声控款”,都是微创新,但效果比完全仿制强10倍。
爆品不是运气, 是可复制的组合拳
TikTok爆品没有固定公式,但底层逻辑就那几条:找有明确卖点的产品,定在用户觉得“值”的价格,用前3秒抓住眼球的内容,配合付费广告放大需求,再用数据工具不断优化。别再羡慕别人的爆品了拆解这些变量,一个个测试,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爆款。记住TikTok上的用户不缺产品,缺的是让他们“停下来”的内容。做爆品,本质是做内容;做内容,本质是懂用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