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为何不满:利雅得IT公司推出的本土电商Aswaq颠覆了市场格局
Aswaq横空出世:利雅得IT老兵的电商豪赌
谁能想到, 一个成立才四个月的电商平台,敢在沙特这块被亚马逊Souq、本土Noon和中国Jollychic把持的电商热土上喊出“颠覆市场”的口号?Aswaq——这个名字在阿拉伯语里是“市场”的意思,背后站着的却是沙特老牌IT公司Almanarah。1999年就在利雅得扎根的Almanarah, 给政府做过无数IT项目,跟惠普、思科合作过平时低调得像个隐形人,突然杀进电商圈,这操作连业内人都直呼“看不懂”。
从政府项目到市场颠覆者:Almanarah的二十年沉默
Almanarah的办公室在利雅得老城区, 没挂牌子,门口连个Logo都看不清,但圈内人都知道,这是沙特通信和信息技术部的“御用IT服务商”。从2005年跟政府部门签合作协议开始, 这家公司就像个“幕后玩家”,给机场、海关做系统,给外事部搞数字化,从来没想过要走到台前。直到今年年初, 突然传出消息:Almanarah要自己做电商,名字叫Aswaq,目标是“沙特第一个百分百本土生长的电商,要跟世界级平台掰手腕”。这转折太突然了连公司内部员工都说“老板突然开了窍,非要啃电商这块硬骨头”。

沙特电商江湖:老玩家们的“舒适圈”被打破
沙特电商市场早就不是处女地了。2017年亚马逊收购了中东本土电商Souq, 改名Amazon.sa,本以为能一统天下后来啊没想到本地消费者并不买账——界面还是英文为主的,客服有时候听不懂阿拉伯语,物流速度慢得让人着急。这时候, 沙特本土资本站出来搞了个Noon,背靠阿联酋自主权基金,靠疯狂补贴抢用户,3块钱的咖啡、5折的手机,一时间风头无两。中国玩家也没闲着,Jollychic主打“中东女性市场”,把阿拉伯长袍、美妆做得风生水起。老玩家们各占山头,把市场分得差不多了谁也没想到,一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会把棋盘搅得天翻地覆。
Souq的“水土不服”:亚马逊收购后的本土化难题
亚马逊接手Souq后 确实投入了不少钱,物流中心建到了吉达和利雅得,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沙特消费者有个习惯:买东西前喜欢跟客服聊半天 问“这个清真吗”“能货到付款吗”,亚马逊的客服很多是印度的,阿拉伯语说得磕磕巴巴,消费者急了直接挂
Noon的“资本游戏”:高补贴背后的用户粘性危机
Noon的打法简单粗暴:砸钱。2021年,Noon在沙特烧了2亿美元搞补贴,手机品类直接打5折,家电满减力度大到吓人。效果很明显,用户数蹭蹭涨,但问题也来了——用户都是冲补贴来的,没有补贴就不买了。有个数据很有意思:Noon的用户复购率只有12%,而行业平均是25%。更致命的是 Noon的供应链依赖中国和印度,遇到疫情就断货,2022年斋月期间,Noon的“斋月特供礼盒”缺货率高达30%,用户怒骂“钱收了货不给,这是耍流氓”。这时候,Aswaq的“本土供应链”就成了救命稻草。
传统商家的“无声抗议”:Aswaq低价策略的连锁反应
Aswaq上线后最坐不住的是沙特的传统商家。利雅得中心区的“黄金商业街”上,开了20年的家电店老板穆罕默德最近愁得头发都白了。“以前我们卖一台电视赚500里亚尔, 现在Aswaq同款卖3000里亚尔,我们进价都要3500,怎么跟他们拼?”穆罕默德说他店里的人流量比去年少了40%,很多顾客直接问“有没有Aswaq的便宜货”。更让他愤怒的是 Aswaq的“本地采购”口号——他们号称所有商品都从沙特本地制造商拿货,但穆罕默德打听了一圈,本地根本没工厂能生产这么多家电,“肯定是贴牌,挂着沙特牌子,实际是中国货,这就是欺骗消费者”。
利雅得老商家的“再说说一搏”:从抵制到被迫转型
传统商家们没坐以待毙。2023年9月, 利雅得20多家家电店联合起来拒绝给Aswaq供货,还搞了个“抵制本土电商平台”的签名活动。但效果微乎其微, Aswaq根本不愁货源——他们跟沙特本土的“沙特电器制造公司”签了独家协议,这家公司背后有政府背景,其他商家根本拿不到货。穆罕默德再说说没办法, 只能关掉一半店面改做“线下体验+线上比价”的混合模式,但年轻人还是喜欢直接在手机上下单,“我们这帮老家伙,真的跟不上时代了”,穆罕默德苦笑着说。
Aswaq的“本土密码”:为什么沙特消费者买账?
既然老玩家和传统商家都不爽,那为什么沙特消费者对Aswaq趋之若鹜?秘密就在“本土化”三个字里。Aswaq的团队全是本地人, CEO是沙特人,客服清一色阿拉伯语,连运营人员都深谙沙特文化——斋月搞“开斋节特惠”,国庆卖“沙特国旗主题商品”,连APP的界面都是阿拉伯语优先,连老人都会用。更重要的是他们解决了沙特消费者的“痛点”:货到付款、7天无理由退货、本地24小时售后。有个案例特别典型:2023年11月, 利雅得的用户法蒂玛在Aswaq买了一台洗衣机,第二天坏了打
从“清真认证”到“本地售后”:细节里的胜负手
Aswaq的“本土化”不是喊口号,而是落到实处。食品类目所有商品都有“沙特清真认证”, 连包装上都有阿拉伯语说明;家电类目提供“本地保修”,维修人员都是沙特本地人,说用户也能听懂;服装类目专门有“阿拉伯长袍”专区,尺码都是沙特人常用的“XXL到XXXXL”,不像国际平台只有“S到XL”。这些细节让消费者觉得“懂我”。数据显示, Aswaq上线三个月,食品品类转化率达到12%,比行业平均高出5个百分点;家电品类的用户好评率是92%,远超Souq的78%和Noon的85%。
“沙特制造”标签:政府扶持下的产业红利
Aswaq还有个“杀手锏”——“沙特制造”。他们跟沙特工业发展基金合作, 扶持本土中小企业入驻,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打“沙特制造”标签,享受政府税收优惠。比如沙特本土的“Zad手机品牌”, 以前没人知道,上了Aswaq后一个月卖了5万台,占手机类目销量的20%。“政府希望我们扶持本土产业,Aswaq就是最好的平台”,Almanarah的CEO在采访中说。这种“政府+平台+企业”的模式, 让Aswaq获得了其他平台没有的“隐性支持”,也让他们能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毕竟本土企业省了关税和运输成本。
老牌电商的反击:价格战还是服务升级?
Aswaq的崛起,让老牌电商坐不住了。Souq和Noon都推出了应对措施,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Souq在2023年10月推出了“沙特本土频道”, 专门卖本地商品,还增加了阿拉伯语客服数量,但用户已经习惯了Aswaq的“快”,Souq的物流还是慢半拍。Noon则减少了补贴, 转向“品质竞争”,推出了“中东设计师品牌”专区,但消费者觉得“Noon的东西还是贵,不如Aswaq划算”。
Souq的“本土化回头草”:重新拥抱沙特文化
亚马逊明摆着意识到了问题。2023年11月, Amazon.sa宣布更换CEO,新CEO是个沙特人,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APP界面改成阿拉伯语优先,还搞了个“斋月大促”,专门针对沙特消费者的需求。但晚了Aswaq已经抢占了先机。有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3年12月, Aswaq的沙特用户数突破了100万,而Souq同期用户增长只有5%。“用户就像初恋,一旦走了就很难追回来了”,一位电商分析师说。
Noon的“补贴疲劳”:用户对低价的审美疲劳
Noon的补贴策略越来越难以为继。2023年第四季度,Noon的亏损率高达40%,投资者开始质疑“烧钱换用户”的模式。他们尝试转型, 推出“Noon会员”,提供免运费、专属折扣,但用户并不买账——“会员要花钱,不如直接在Aswaq便宜”,这是很多消费者的反馈。更讽刺的是Noon的很多供应商其实是Aswaq的“合作伙伴”,两边都在拼价格,后来啊两边都亏。
沙特的“双重不满”:市场被颠覆,话语权旁落?
这时候,沙特的“不满”就浮出水面了。但这种不满,可能不是针对Aswaq,而是针对市场格局的变化。沙特政府一直想扶持本土企业,让电商市场“沙特化”,Aswaq的出现正好符合这个目标。但国际资本不乐意了——亚马逊和Noon的投资者觉得“沙特不公平竞争”, 给Aswaq开“后门”;传统商家觉得“本土企业也不靠谱,照样抢我们的饭碗”。沙特政府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要扶持本土企业,又要吸引外资,还要保护传统商家,这棋太难下了。
政府与资本的博弈:Aswaq背后的国家意志
沙特“2030愿景”里 明确说要发展本土数字经济,电商是重要一环。Aswaq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沙特工业发展基金给Aswaq注资了5000万美元,还协调了本土物流企业给他们优惠价格。这种“政府扶持”让国际资本眼红,有亚马逊的高管私下抱怨“沙特在搞保护主义,我们没法公平竞争”。但沙特政府有自己的算盘——与其让外资赚走沙特消费者的钱,不如让本土企业赚,还能创造就业。
“本土化”还是“保护主义”:市场的两难选择
市场永远在“开放”和“保护”之间摇摆。沙特消费者喜欢Aswaq, 主要原因是它“懂我”;但经济学家担心,过度保护本土企业会让市场失去活力,缺乏竞争的企业到头来会“躺平”。就像沙特本土的“沙特电信”,以前垄断市场,服务质量差,后来开放竞争才变好。Aswaq会重蹈覆辙吗?现在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沙特电商市场已经回不去了——那个被老玩家把持的“舒适圈”,已经被Aswaq彻底打破。
未来战场:Aswaq能否真正“颠覆”还是昙花一现?
Aswaq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最大的优势是“本土基因”,但短板也很明显:物流跟不上、资金不够雄厚、用户规模还不大。沙特地广人稀, 从利雅得到吉达的物流成本比中国从北京到上海还高,Aswaq目前只能覆盖利雅得、吉达、达曼三个大城市,很多地方根本送不到。而且,他们的资金主要靠政府支持,一旦政府减少投入,就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物流短板:再说说一公里的“沙特难题”
物流是Aswaq最大的“拦路虎”。沙特70%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城市,内陆地区人口稀少,物流成本极高。Aswaq跟沙特邮政合作,但邮政效率低下经常包裹送到要一周。他们尝试跟本土物流公司“沙特快速物流”合作,但这家公司只有200辆车,根本不够用。比一比的话,亚马逊在沙特有10个物流中心,500辆配送车,优势太明显了。Aswaq的CEO承认“物流是我们的痛点, 但我们正在解决”,他们计划明年再投1亿美元建物流中心,但短期内很难赶上。
用户规模瓶颈:如何从“本土”走向“区域”?
Aswaq目前的用户主要集中在沙特,要想“颠覆”整个中东市场,必须走出去。但中东各国文化差异很大, 比如沙特女性不能随便抛头露面阿联酋女性可以穿比基尼,商品和运营策略都要调整。Aswaq想进入阿联酋,但Noon和亚马逊已经占住了市场,很难抢。他们尝试跟埃及的本土电商合作,但文化冲突严重,再说说不欢而散。可以说Aswaq的“本土化”优势,到了其他国家反而成了“劣势”。
Aswaq的崛起,是沙特电商市场的一个“意外”,但也是一个必然。它打破了老玩家的“舒适圈”,让传统商家坐立不安,也让国际资本重新审视沙特市场。但未来如何,是继续“颠覆”还是“昙花一现”,还要看他们能不能解决物流、资金、跨区域扩张这些难题。沙特电商市场的“变局”,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