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阿里巴巴是否全资收购了南亚电商平台Daraz

一场被低估的南亚棋局:阿里收购Daraz背后

2018年5月8日 巴基斯坦卡拉奇一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Daraz团队盯着电脑屏幕,等待一个消息。当“阿里巴巴全资收购”的新闻弹出时有人鼓掌,有人沉默。这个成立于2012年的电商平台,靠着一辆辆摩托车送货上门,在巴基斯坦街头巷尾积累了口碑。没人想到,它会成为中国电商巨头的南亚棋子。

你可能没听过Daraz,但在巴基斯坦,它的知名度不亚于淘宝。孟加拉国的达卡年轻人逛Daraz买手机,斯里兰卡的茶农通过它卖红茶,尼泊尔的登山客在上面买装备。Rocket Internet这家德国“复制工厂”2012年孵化它时大概没想到六年后的买家会是阿里。要知道, Rocket可是靠复制Groupon、Amazon起家的狠角色,出手从不便宜,但这次收购金额,双方都闭口不提。

一线 | 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南亚电商平台Daraz
一线 | 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南亚电商平台Daraz

从Rocket Internet到阿里:Daraz的十年蜕变

Daraz的故事像极了跨境电商的创业模板。2012年, Rocket Internet带着“复制成功”的基因杀入南亚,先在巴基斯坦站住脚,再复制到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尼泊尔。早期它靠“烧钱换市场”:免费送货、零佣金、买一送一,愣是把当地消费者的网购习惯从零培养起来。

但南亚的水比欧洲深得多。巴基斯坦的物流像解不开的毛线团,达卡经常洪水封路,加德满都的山路让快递员崩溃。Daraz团队发现, 光靠复制模式不行,得“本地化到骨头里”——他们训练摩托车骑手当客服,在偏远地区设“自提点”,甚至教卖家怎么打包防摔。2016年,软银看中它的本地化能力,投了1.5亿美元,估值翻了几番。

阿里盯上它,是在2017年。当时阿里刚完成对Lazada的控股,东南亚棋局落子,南亚就成了下一个目标。Daraz在五国的月活用户已经突破1000万,尤其在巴基斯坦,35%的网购发生在它的平台上。Rocket Internet这时候选择退出, 不是不看好,而是南亚太“吃钱”——物流、支付、教育用户,每个环节都是无底洞。阿里有技术有资本,接盘正合适。

未公开的收购价:一场沉默的资本博弈

收购金额成了谜。业内传言在2亿到5亿美元之间,但没人敢拍板。要知道,阿里2016年收购Lazada花了10亿美元,Daraz规模小得多,但“贵”有贵的道理。它手握五国政府资源:巴基斯坦把它列为“数字贸易标杆”,斯里兰卡给它通关绿色通道。这些隐性价值,不是财报数字能算出来的。

Rocket Internet退出时留了句话:“Daraz会继续独立运营。”潜台词可能是:别以为买了就能改天换地。南亚消费者认的是“本地味”,不是“中国标签”。后来阿里确实没动Daraz的团队,CEO还是巴基斯坦本地人,办公室里依旧飘着香料的味道。

南亚市场:阿里全球化版图的关键拼图

阿里为什么非要啃南亚这块硬骨头?看组数据就明白了:五国总人口4.6亿,其中60%在35岁以下——这不是市场,是“数字原住民”的金矿。东南亚的Lazada已经跑通模式, 但南亚不一样:巴基斯坦人均GDP只有东南亚的三分之一,但智能手机普及率却在狂飙,2020年就突破了40%。

更关键的是“时间窗口”。亚马逊2013年进南亚, 2016年就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退了;沃尔玛想靠Flipkart打印度,后来啊被本地电商JioMart截胡。阿里觉得,再不进来南亚就会被本土玩家吃掉。Daraz就像艘现成的船,不用从零造,直接装上阿里的“发动机”——支付宝、菜鸟、阿里云——就能出海。

年轻用户的“数字原住民”红利

在达卡的大学宿舍里21岁的萨米亚每天刷Daraz两小时。她不关心背后是阿里还是亚马逊,只在乎“能不能用本地银行卡付款”“货到能不能退”。南亚年轻人没经历过实体店的购物狂欢,直接跳到了“手机下单,明天送到”的时代。Daraz的数据显示, 2020年斋月大促期间,18-25岁用户贡献了65%的订单,他们平均每次下单3件商品,比欧美用户多一倍。

支付是突破口。巴基斯坦只有15%的人有信用卡,但移动支付用户超过3000万。阿里没硬推支付宝,而是和本地银行合作推“Daraz Wallet”,绑定手机话费就能付款。后来啊2021年,Daraz的移动支付占比从30%冲到了78%——比阿里在国内的增速还猛。

对抗观点:收购≠垄断,本地玩家仍在逆袭

但别以为阿里来了就能“通吃”。南亚市场太碎了五国语言、六种货币、八成人口住在农村。Daraz在巴基斯坦占35%份额, 但在孟加拉,本土平台Evaly靠“先买后付”抢走了40%用户;尼泊尔的Khalti把支付和外卖打通,硬生生从Daraz手里拽走了年轻人。

更麻烦的是“文化隔阂”。阿里想把国内的双11搬到南亚,后来啊2020年大促时巴基斯坦服务器直接崩了——流量预估低了10倍。本地团队吐槽:“总部的方案像从火星发来的,根本没考虑我们停电是常事。”后来学乖了大促前先租发电机,还和本地电信公司合作“免流量日”,这才稳住阵脚。

技术赋能还是品牌殖民?Daraz的独立运营谜题

收购协议里写了“保持Daraz品牌独立”,但阿里怎么可能放过技术赋能的机会?菜物流系统一上线, 巴基斯坦的配送时间从5天缩短到2天;阿里云的AI推荐引擎一开,用户复购率涨了20%。本地商家欢呼:“以前靠猜选品,现在系统告诉我‘斯里兰卡人买红茶时喜欢送茶具’。”

但“赋能”也有副作用。2021年, Daraz突然要求所有商家用阿里的ERP系统,后来啊孟加拉小卖家集体抗议:“我们连电脑都没有,怎么用?”再说说不得不搞“阶梯政策”,没电脑的商家继续用Excel,这才没闹出大乱子。技术是好技术,但得先看看南亚的土壤能不能种。

阿里生态的“水土不服”风险

支付是更大的坑。支付宝在国内“无现金”时巴基斯坦还在用现金。Daraz想推刷脸支付, 后来啊测试时发现,很多女性戴面纱,摄像头识别不了;农村地区网络差,刷脸要等三分钟。再说说只能妥协:“现金到货付”保留,“刷脸”作为可选功能——这哪是赋能,简直是“降维打击”后的妥协。

物流更是头疼。菜鸟的智能分仓系统在东南亚能24小时达,但在巴基斯坦,仓库里的工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阿里派了10个技术员去培训,后来啊3个月走了8个——太热了蚊虫多,饮食不惯。再说说只能“老带新”:让本地大学生教工人用扫码枪,慢慢来。

差异化策略:从“中国经验”到“南亚定制”

阿里终于明白,南亚不是东南亚的“缩小版”。2022年, Daraz上线了“乡村卖家计划”:教农民用手机拍农产品视频,提供“0佣金+免费打包”服务。后来啊巴基斯坦的芒果通过Daraz卖到了迪拜, 价格比本地市场高30%;尼泊尔的羊绒围巾在斋月大促卖爆了GMV同比增长150%——这些数据,是总部永远想不出来的“土办法”创造的。

本地化团队还搞了“文化营销”。2023年排灯节, Daraz没学双11搞满减,而是推出“家庭换装套餐”:父母、孩子、老人的衣服搭配着卖,还送传统手绘贴纸。后来啊订单量是平时的5倍,连印度媒体都报道:“Daraz比我们更懂印度人。”

数据说话:收购后的真实增长与未解难题

从财务数据看,收购是成功的。阿里财报显示,2020财年南电商收入增长94%,Daraz贡献了三成。但“增长”背后藏着“烧钱”:2021年Daraz营销费用占营收的45%,比Lazada还高。本地团队私下说:“不烧不行,本土对手天天补贴,我们不跟,用户就跑了。”

盈利更是遥远。2022年Daraz首次实现单月盈利,但全年还是亏了1.2亿美元。CEO乔纳森说:“南亚市场就像种芒果树,前三年不后来啊,第四年才能吃果。”阿里明摆着等得起,但投资者会不会等?这是个问题。

GMV翻倍的背后:高补贴还是高需求?

Daraz的GMV从2018年的8亿美元涨到2022年的25亿美元,翻了两倍多。但拆开看, 2020年斋月大促,GMV暴涨120%,其中60%来自“0元购”活动——用户付1块钱就能买手机,阿里补贴了2000万美元。这种“买吆喝”的增长,能持续多久?

更值得玩味的是用户留存率。新用户首单转化率高达35%,但三个月后留存只有20%——说明大家冲补贴来补贴走了就跑。本地团队试过“会员体系”, 但南亚用户对“年费”没概念,再说说改成“每月签到送优惠券”,留存率才勉强提到28%。

未被提及的整合成本:人才流失与系统磨合

收购三年内,Daraz核心技术流失率超过30%。一个前工程师说:“阿里的KPI压得喘不过气, 我们每天要写10页PPT汇报‘本地化进展’,哪有时间写代码?”更麻烦的是系统冲突:阿里的ERP和Daraz旧系统不兼容, 2021年大促时100万订单卡在系统里人工处理了三天三夜。

文化冲突更隐蔽。中国团队习惯“快速迭代”,但南亚同事觉得“太急了”——“万一出错了用户会骂我们”。有次改支付页面中国团队周末加班上线,后来啊周一本地用户集体投诉:“为什么没人通知我们?”再说说只能道歉回滚。磨合,比技术难多了。

未来五年:Daraz能否成为下一个Lazada?

看Lazada的轨迹:2016年被阿里收购, 2022年东南亚市场份额稳居第一,靠的是“本地团队做主+技术输血”。Daraz能不能复制?关键看两点:一是能不能少点“总部指挥”,多点“本地创新”;二是能不能啃下盈利这块硬骨头。

南亚市场不缺机会,缺的是“耐心”。4.6亿年轻人正在变成中产,他们的钱包会越来越鼓。但阿里得记住:Daraz不是阿里的“巴基斯坦分舵”,它是南亚的“Daraz”。就像乔纳森说的:“我们不是被收购了是加入了更大的朋友圈——但朋友圈里得有我们的声音。”

关键变量:印度市场的连锁反应

印度封禁中国APP后很多企业转向南亚。2023年,沃尔玛旗下的Flipkart悄悄在孟加拉测试新业务,亚马逊也和尼泊尔本土电商合作。Daraz的压力来了——对手不再是本地小玩家,是带着资本和经验的全球巨头。阿里得加快速度,把“中国方案”磨成“南亚工具”,否则,4.6亿人的金矿,可能被别人挖走。

生态协同:Daraz与Lazada的“兄弟阋墙”还是“左右互搏”?

阿里内部有个未公开的“南亚协同计划”:让Lazada的泰国卖家通过Daraz卖货到巴基斯坦,反之亦然。但施行起来Lazada团队觉得“巴基斯坦市场太小”,Daraz团队嫌“泰国商品太贵”。2023年试运行三个月,跨境订单只占2%。没有共同利益,协同就是空话。

南亚的棋局才刚开始。Daraz的未来 不取决于阿里的资本,取决于它能不能继续做“南亚的Daraz”——带着本地人的倔强,插上全球化的翅膀。这条路,比想象中长,也比想象中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