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商去年流失5000万用户,这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5000万用户“消失”:印度电商的“用户冰河期”来了?
作者:Kyon
谷歌、 贝恩咨询和奥米迪亚慈善基金联合搞的那份报告,像块大石头砸进印度电商圈——过去一年,5000万用户说不网购就不网购了。活跃的人和“逃离”的人比例几乎1:1,这数据看得人头皮发麻。印度谷歌的Vikas Agnihotri拍着胸脯说:“乐观点, 把这5000万人拉回来电商能多赚500亿美元。”这话听着像画饼,但细想又透着股无奈:用户没了再大的市场也是空中楼阁。

更扎心的是2017年还有5400万人,第一次网购就再也没下文。这些人大多是刚触网的低收入群体,拿着智能手机却对着电商界面一脸茫然。奥米迪亚的Roopa Kudva直戳痛点:“我们不能给他们搞个1.0版本,挽回他们比登天还难。”这话听着刺耳,但现实就是如此——电商们冲着“用户增长”狂奔,却忘了回头看看那些被甩在后面的人。
那些“逃离”的人:到底是真不适应,还是平台不“待见”?
说真的,印度电商流失的5000万用户,不是凭空消失的。随便找个在印度生活过的人问问,就知道问题出在哪。比如新德里郊区的拉吉夫, 他攒了三个月工资买了部智能手机,第一次打开亚马逊App,找了半小时都没找到“购物车”在哪儿。“我们习惯了路边小店讨价还价,突然面对屏幕上冰冷的‘加入购物车’,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玩意儿怎么按’。”拉吉夫的经历,其实是很多新用户的缩影。
贝恩的报告里提到个细节:这些流失的用户里70%连“现代零售体系”的基本概念都没有。他们买东西靠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突然切换到线上,连“商品详情页”和“评价区”都分不清。更别说那些花里胡哨的促销规则——“满300减50”“第二件半价”,看得人头晕眼花。对习惯了“一口价”的印度老铁这些复杂的玩法,不是优惠,是劝退。
还有个被忽略的点是“信任危机”。班加罗尔的软件工程师阿尼尔告诉我说 他妈妈网购时总担心“付了钱收不到货”,就算收到货也怕“货不对板”。这种不平安感不是空穴来风。2022年印度消费者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电商投诉里有35%涉及“虚假宣传”和“物流延迟”。对那些刚接触网购的中老年人一次踩坑就可能彻底“拉黑”线上购物。
语言这道坎:英语霸权下的用户,被电商“遗忘”了吗?
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但主流电商平台上的界面、客服、商品描述,90%都是英文。想想看,一个只会说泰米尔语的农民,打开手机看到满屏英文,是什么感受?这不是夸张。2023年, 印度互联网普及率才到59%,新增用户里60%来自低线市场,这些人里能熟练使用英语的,不足20%。
谷歌的调研数据更直观:使用的用户, 在电商平台的停留时间比英语用户短43%,转化率低28%。问题就出在这里——平台总想着“做大做强”,却没花心思“做深做细”。比如Flipkart在2021年才推出印地语界面比晚了整整三年。而亚马逊的客服系统,直到2022年底才支持泰卢固语、孟加拉语等,这时候多少用户已经被“劝退”了?
更离谱的是商品描述。很多跨境平台直接把英文描述用机器翻译成印地语,后来啊闹出“手机屏幕尺寸6.5英寸”翻译成“屏幕尺寸6.5公斤”的笑话。用户看到这种描述,第一反应肯定是“这平台不靠谱”。语言不是简单的沟通工具,它是连接用户和产品的桥梁。当桥都没搭好,就想着让用户跑起来怎么可能?
通胀和社交电商:电商的“双重暴击”来了?
除了用户自身的问题,外部环境也给电商上了“锁”。2022年以来印度通胀率连续8个月超过6%,食品价格上涨了11%。老百姓的钱袋子缩水了网购这种“非刚需”自然被砍掉。孟买家庭主妇普拉卡什说:“以前每月花5000卢比在网上买衣服, 现在只花2000卢比,剩下的钱得买米买油。”这种“消费降级”,电商平台躲不过。
更致命的是社交电商的冲击。像Meesho、Trell这样的平台,靠着“熟人推荐”和“低价拼团”,把用户从传统电商那儿抢走了。2023年, Meesho的月活用户突破了1亿,其中60%是没在亚马逊、Flipkart买过东西的新用户。这些人为什么爱社交电商?主要原因是“熟人推荐”解决了信任问题,“低价”满足了刚需,用交流也没障碍。传统电商还在玩“流量游戏”,社交电商已经把“用户关系”做成了护城河。
别忘了还有“线下反扑”。2023年, 印度本土零售巨头Reliance Retail开了2000家新店,搞“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把电商的便利性和实体的体验感结合了。用户既能摸到商品,又能享受线上价格,这种模式对低线市场的吸引力太大了。传统电商的优势是“效率”,但印度市场更需要“温度”。当效率输给了温度,用户流失就成了必然。
挽回用户?光喊口号没用,得拿出“真东西”
面对5000万用户的流失,电商平台们终于坐不住了。但问题是他们到底想明白“怎么挽回”了吗?看看现在的操作:打价格战、搞大促、请明星代言——这些都是老套路了。用户不是主要原因是“没看到广告”而流失,是主要原因是“用得不爽”。不解决根本问题,再多的投入都是打水漂。
其实早有平台试过“对症下药”。比如Paytm在2022年推出了“客服”, 用泰卢固语、马拉地语接听用户
跨境平台也在调整。ClubFactory在2023年砍掉了70%的SKU, 只留当地需求最高的服装、3C产品,一边把所有商品描述翻译成印地语、孟加拉语等6种。虽然短期内GMV下降了15%,但用户留存率从28%涨到了45%。这说明什么?印度市场不是“没需求”,是“没对上需求”。与其追求数量,不如把少数用户服务好,让他们成为“种子用户”。
更重要的是得放下“英语优越感”。印度电商总想着“复制中国模式”或“复制美国模式”, 却忘了印度的土壤是什么——多语言、多文化、低线市场占比大。当平台愿意俯下身子,学、改界面、简化流程,用户自然会回来。毕竟用户要的不是“高大上”的电商,而是“用着爽”的购物体验。
未来在哪?别盯着“新增用户”, 先留住“老用户”
印度电商的未来肯定不是靠“5000万新增用户”撑起来的。谷歌预测,到2025年印度互联网用户会到10亿,但新增用户里能网购的,可能只有30%。与其把宝押在不确定的“新增”上,不如把现有的“流失用户”拉回来。
怎么拉?得从“用户教育”开始。比如在App里加个“新手教程”,用演示怎么找商品、怎么下单、怎么付款。再比如搞“线下体验店”,让用户摸摸商品,教他们怎么用手机网购。2023年, Flipkart在印度开了50家“线下体验店”,用户通过线下引导后线上复购率提升了58%。这说明,线上和线下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还得解决“信任问题”。比如推出“先买后付”, 让用户不用一次性付全款;或者搞“7天无理由退货”,但退货流程要简化,不能让用户觉得“退货比登天还难”。亚马逊在2023年把退货时效从14天缩短到7天后来啊该地区用户流失率下降了20%。用户要的很简单:敢买,敢退,才敢再来。
再说说别忘了“社交”的力量。与其让用户在App里孤独地逛,不如让他们能“分享”给朋友。比如“拼团优惠”“邀请好友得红包”,这些玩法社交电商已经验证过有效了。2024年, 亚马逊印度上线了“Share with Friends”功能,用户分享商品链接给好友,双方都能得优惠券。一个月内,分享带来的订单占比达到了12%。这说明,用户不是不爱社交,是平台没给对入口。
印度电商的5000万用户流失,不是“末日”,而是“警钟”。它提醒所有玩家:别再沉迷于“用户增长”的数字游戏了 真正的好生意,是让每个用户都“用得爽、愿意再来”。毕竟用户不是流量,是活生生的人。把他们当“人”服务,而不是当“数据”收割,印度电商的“用户冰河期”,才有可能真正过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