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申请虚拟商店专利,这是否意味着它将开辟与亚马逊竞争的新战线
沃尔玛的VR棋局:虚拟商店专利背后是在硬刚亚马逊吗?
8月底那会儿,零售圈悄悄传了个消息:沃尔玛的虚拟商店专利被扒出来了。这事儿乍听没啥, 但细想挺有意思——这家靠实体店起家的零售巨头,突然整起了VR购物,还专门强调能让用户像逛实体店一样在3D环境里挑商品。这操作,怎么看都像是要对着亚马逊的电商地盘来一记重拳。但问题来了沃尔玛这波操作,是真的要在元宇宙里开新战场,还是纯属给资本市场讲故事的噱头?
专利里的细节:VR购物到底怎么玩?
翻看沃尔玛提交给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文件,发现这虚拟商店的玩法比想象中更具体。用户得戴上VR头显,再套个带传感器的手套,就能“走进”一个完全复刻的沃尔玛门店。货架上的商品能360度查看, 想拿什么伸手就能“抓”,放进虚拟购物车后系统直接安排配送,跟现在网购流程差不多,只是把鼠标点选换成了手势操作。专利里还提到一个叫“虚拟展示厅”的功能, 专门用来展示那些大件商品,比如冰箱、洗衣机,用户能在虚拟空间里“打开”冰箱门看看内部结构,或者“坐”到沙发上感受尺寸。

这设计听着挺炫酷,但沃尔玛明摆着不是突然想搞科技炫富。早在2022年1月, 他们就悄悄申请了一堆“虚拟产品”商标,从电子产品到玩具,连NFT和数字货币都涵盖了。结合8月刚公布的虚拟商店专利,基本能拼出沃尔玛的思路:把实体店的体验搬上网,再用元宇宙概念包装一下。这招其实挺聪明, 毕竟用户早就受够了对着手机屏幕看商品详情图的枯燥,要是真能在虚拟店里“逛街”,说不定真能提升购物的乐趣。
沃尔玛的“老本行”:实体店数字化不是一天两天了
可能有人觉得沃尔玛突然搞VR太突兀,其实人家在这条路上早就偷偷摸摸走了好几年。2017年10月, 他们在洛杉矶办了个叫“v-commerce”的发布会,主题就是“VR如何改变零售”,当时就展示了用VR逛店的雏形。后来又搞了个叫“8号店”的科技孵化中心, 专门折腾这些新花样——2021年测试过用VR给员工培训,教他们应对节假日大促的客流;2022年还试过在门店用AR导航,帮顾客快速找到商品。说白了沃尔玛现在搞虚拟商店,不过是把之前零散的尝试串起来了。
这么看,沃尔玛的VR战略跟亚马逊完全不是一条路子。亚马逊搞的是“轻资产”电商, 靠的是算法推荐和Prime会员体系;沃尔玛呢,手里攥着4700多家美国门店,这才是他们的底气。虚拟商店说白了就是把这些实体店“数字化复制”, 用户在家逛VR店,商品却从最近的门店发货,配送时间能压缩到几小时。这种“线上体验+线下履约”的模式,亚马逊想学都难——他们哪有这么多实体店当仓库?
亚马逊的“反击”:VR不是沃尔玛的专利
但也别把亚马逊想得太简单。虽然他们没大张旗鼓搞VR购物,但暗地里也没少折腾。2021年就有消息说 亚马逊在秘密测试一个叫“Amazon Scout”的VR购物项目,用户能通过VR眼镜逛虚拟超市,还能用语音助手下单。更早之前, 他们还收购了一家VR创业公司,专门研究手势识别技术——这不就是沃尔玛专利里提到的“传感器手套”吗?两边算是撞到同一个赛道上了。
不过亚马逊的打法更“阴柔”一点。他们不急着推VR购物,而是先把手伸向了更普及的语音购物。Echo设备卖了上千万,但数据表明,真正用语音购物的用户比例不到15%。为啥?主要原因是语音购物太“反人类”了——买洗发水总不能对着Echo说“我要那种带生姜味的、 适合油性头皮的、500ml装的”,说半天还不如直接打字快。亚马逊可能也看明白了VR购物至少比语音购物直观,所以现在开始偷偷加码,只是没沃尔玛那么高调罢了。
前辈的教训:阿里巴巴的“Buy+”告诉我们什么?
想搞VR购物,不妨先看看前人踩过的坑。2016年, 阿里巴巴搞了个叫“Buy+”的VR购物体验,用户戴着VR眼镜就能“走进”虚拟商场,拿起商品“试戴”“试用”。当时吹得天花乱坠,说这是“未来购物的新形态”,后来啊呢?两年后就没声了。为啥?技术太拉胯——VR头显又重又贵, 普通用户谁愿意为了买个衣服戴那玩意儿;虚拟商品细节做得糙,试穿的衣服跟纸片似的,还不如看图片真实;最关键的是没啥实际需求,用户逛完VR店,转头还是打开了淘宝APP。
沃尔玛现在搞虚拟商店,能不能避开阿里巴巴的坑?不好说。至少从专利看, 他们在技术细节上更务实——强调“3D视图”和“手势交互”,比当年的“Buy+”具体多了。但问题还是那两个:设备门槛和用户需求。VR头显现在均价还得几千块,大部分家庭会为了逛个虚拟商店专门买吗?就算有,用户真的愿意花时间戴这玩意儿购物,而不是刷个短视频?这些没解决,虚拟商店就是个“看起来很美”的概念。
用户习惯:VR购物真比手机方便吗?
说到底,零售业的竞争本质是“用户时间”的竞争。现在大家刷手机的时间本来就够长了再让用户抽时间戴VR头显购物,这门槛是不是有点高?想想看, 下班回家累得只想瘫着,让你先花5分钟调试VR设备,再“穿”上虚拟衣服照镜子,再说说还得摘下来下单,这流程比直接打开拼多多刷两下麻烦多了。就算技术再牛,用户没这习惯,也是白搭。
亚马逊就聪明多了他们搞的“一键下单”就是为降低用户决策成本。用户看到想买的东西,点一下就完事,不用思考,不用操作,这才是符合人性的设计。沃尔玛虚拟商店现在强调的“沉浸式体验”, 其实有点本末倒置——用户要的是“快速买到便宜好货”,不是“在虚拟世界里逛大街”。要是能把VR技术用在更实用的地方, 比如让用户在VR里直接“试用”家电的3D功能,或者“预览”家具在家里的摆放效果,说不定还有点戏。
沃尔玛的“杀手锏”:实体店网络怎么用?
但沃尔玛也不是没牌可打。亚马逊的电商体系再牛, 也解决不了“即时配送”的痛点——用户今天想买的洗衣液,亚马逊最快也得明天到;但沃尔玛不一样,用户上午在VR店里下单,下午就能从附近的门店送到家。这优势太明显了特别是对那些“等不及”的消费者。沃尔玛完全可以把虚拟商店和门店网络绑定, 搞“VR购物+门店自提/即时配送”的组合拳,亚马逊想学都没供应链基础。
再说一个,沃尔玛的用户画像也跟亚马逊不太一样。亚马逊的用户更年轻,爱网购;沃尔玛的用户很多是中低收入群体,更习惯逛实体店。这些人可能对VR技术没那么感冒, 但对“价格敏感”——要是沃尔玛能通过虚拟商店把商品价格再压一压,或者搞“VR专属折扣”,说不定真能吸引这部分用户。毕竟对很多人“省钱”比“炫酷”更有吸引力。
现实障碍:VR头显能普及吗?
说一千道一万,虚拟商店能不能成,还得看VR设备能不能普及。现在市面上主流的VR头显,比如Meta Quest,价格还得3000多块,比一台中端手机还贵。就算价格降下来用户体验也是个问题——戴久了头晕,续航撑不住两小时手势识别经常“抽风”。这些问题不解决,虚拟商店就只能是少数科技爱好者的玩具,成不了大众消费的主流。
更麻烦的是用户教育成本太高。现在很多人连手机支付都没完全习惯,突然让他们学用VR购物,接受度肯定成问题。沃尔玛之前搞过AR导航,后来啊很多老年人根本不会用,再说说还得靠店员帮忙。虚拟商店要是也这样,岂不是成了“年轻人的专属”?但年轻人的消费力又有限,搞不好就亏本。
未来的可能:VR购物会成零售标配吗?
不过从长远看,VR技术确实可能改变零售业。因为头显价格下降、技术成熟,说不定未来几年就能普及。到时候,用户在家就能逛遍全球的商场,试穿衣服、试用家电,这体验确实比现在强太多。沃尔玛现在提前布局,就算短期内看不到效果,至少也能在技术积累上占个先机。
但对亚马逊这未必是坏事。他们的优势在于算法和用户数据, 完全可以把VR技术整合到现有体系里——比如用户在VR店里逛了某款电视,系统自动推荐相关的配件;或者根据用户在虚拟货架前的停留时间,优化商品排序。这种“VR+AI”的组合,可能比单纯的VR体验更有吸引力。
沃尔玛的算盘:是在抢亚马逊的饭碗吗?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沃尔玛搞虚拟商店,到底是不是为了跟亚马逊竞争?答案是“一半是一半不是”。说“是”, 是主要原因是这确实能提升沃尔玛的电商竞争力,特别是在即时配送和实体店体验上,能直接跟亚马逊叫板;说“不是”,是主要原因是沃尔玛的核心优势从来不是线上,而是线下。虚拟商店更像是给实体店“赋能”,让那些不爱网购的人也能享受线上便利,一边帮沃尔玛守住自己的基本盘。
亚马逊的电商模式虽然先进, 但也有短板——比如商品同质化严重,用户体验越来越“冷冰冰”;沃尔玛的虚拟商店要是能带上点“人情味”,比如让虚拟店员跟用户打招呼,或者搞点“门店老员工直播带货”,说不定真能吸引一部分亚马逊的用户。毕竟现在很多人对纯电商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反而怀念实体店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
再说说:这场VR竞赛,谁会赢?
说到底,沃尔玛和亚马逊的VR之争,本质是“实体数字化”和“数字实体化”的对决。沃尔玛想把实体店的体验搬到线上,亚马逊想把线上的效率注入线下。到底哪种模式更符合未来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谁赢,消费者都是受益者——以后买东西,可能真的不用出门,在家就能逛遍全世界。
不过现在下结论还太早。沃尔玛的虚拟商店专利听起来很美,但能不能落地,还得看技术能不能跟上,用户买不买账。亚马逊那边也没闲着,说不定憋着更大的招儿。这场零售业的VR大战,才刚刚开始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