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在2022年之前,印度电商行业是否真的很难实现盈利呢

政策这把刀,悬在头顶多久了?

杭州那场创业者聚会上的叹息,像根刺扎在不少跨境电商玩家心里:“印度电商到2022年之前都很难赚到钱。”当时没人深究,但回头细想,政策这把钝刀子,早就架在了行业的脖子上。印度执政者可不管你砸了几百亿美金, 沃尔玛、亚马逊、软银、阿里巴巴这些全球金主们前脚刚把钱投进去,后脚政策就变脸——2022年2月1日新电商法正式实施,一句话封死平台们的“独家销售”路子:电商平台不能通过持股公司卖货,也不能让卖家在自家平台独占鳌头。

这规定听着拗口,实则狠辣。印度政府要保护的是那些吸收了大量闲散劳动力的中小零售商,毕竟就业是选票政治的命根子。沃尔玛这些年游说开放零售市场,后来啊石沉大海,亚马逊在中国水土不服后想印度翻盘,政策门槛又挡在眼前。中国跨境电商更惨,冲击印度本土零售不说还没像平台那样创造大量就业,政府能有好脸色?2021年路透社曝出, 印度政府又要修改外国投资规则,原本卖家能从电商关联公司买25%库存,现在可能进一步收紧——资本们还在烧钱,政策却先开始“割韭菜”。

印度电商:“2022年之前都很难赚到钱”
印度电商:“2022年之前都很难赚到钱”

“独家销售”禁令, 平台们的生死线

新电商法里的“独家销售”禁令,直接把亚马逊和阿里们逼到墙角。想象一下平台辛辛苦苦帮卖家引流、做运营,后来啊卖家不能在自家平台独卖,得一边上线竞争对手的店?这不等于把养大的孩子送人吗?2019年前后 印度市场TOP2的电商玩家就是栽在这上面——之前靠烧钱占近三成份额,政策一收紧,资本断供,市场份额直接被刷下来。软银当初投Snapdecay时有多豪气, 后来不让烧钱时就有多冷酷,市场瞬息万变,政策一变,巨头也得低头。

外国投资规则再收紧,资本们还能笑多久?

更让资本们睡不着觉的是印度政府似乎觉得25%的库存限制“太宽松”。2021年传出的消息是 贸易部长Piyush Goyal要进一步限制电商平台和批发方的关联交易——说白了就是不让平台通过“批发”变相补贴卖家。这招直指平台的“烧钱换市场”模式,没有补贴,低价怎么来?没有低价,印度消费者买账吗?本土巨头Reliance这时候却悄悄发力, 穆克什·安巴尼的Jio通信网点全国铺开,Reliance Fresh便利店开了十几年,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手到擒来政府还夸它“创造就业”,外资平台能不眼红?

客单价低到尘埃里还有翻身机会吗?

政策刀光剑影, 客单价却像块压在心口的石头——印度电商平均客单价5-8美金,Paytm最疯狂的时候甚至低到3美金。什么概念?2018年中国双十一电商平均客单价235元/单,合35美金,是印度的5倍还多。有人拿“人均GDP低”当借口, 印度2017年人均GDP1940美元,中国2018年已近1万美金,数字摆在这儿,消费能力能一样?但客单价低到尘埃里真的只是主要原因是“穷”吗?

Wooplr的案例更扎心。这家2013年成立的印度公司, 早期死磕“社交电商”,模仿蘑菇街、美丽说后来又转型“云集”式的会员制社交电商。烧了几年钱,2020年突然宣布停止运营,邮件里欠供应商的货款说“未来几个月结清”,员工早就遣散干净。创始人以为低价能撬动市场, 后来啊发现:低客单价+高补贴=纯烧钱,用户只认便宜,不认品牌,补贴停了单量直接归零。

低客单价背后的“贫穷经济学”

印度消费者对价格有多敏感?举个例子:一件基础款T恤, 中国卖家定价10美金,印度消费者嫌贵,转头买5美金的;5美金的还是嫌贵,等平台搞“买一送一”促销,才下单。这种“捡便宜”心态,让卖家陷入“低价-低利润-更低质量-更低客单价”的死循环。人均GDP低是事实 但更关键的是消费习惯——印度人习惯了“一分钱一分货”的逻辑,电商却想让他们为“品牌溢价”买单,短期内难如登天。

烧钱换市场,客单价为何难提升?

平台们想靠补贴提高客单价,后来啊越补越低。亚马逊印度站曾推过“满30美金包邮”, 本想鼓励用户多买,后来啊消费者凑单凑到30美金就再也不加了——反正下次还能凑。Paytm更狠,直接“0元购”,用户薅完羊毛就走,复购率不到10%。客单价提不上去,物流成本、获客成本全压在卖家身上,能不亏钱?2022年之前,印度人均GDP还在摸爬滚打,想靠消费升级拉客单价,恐怕比登天还难。

物流成本高到离谱,再说说一公里成无底洞?

客单价5-8美金,物流成本却高于1.5美金,什么概念?光物流就占去了客单价的20%-30%,中国电商物流成本一般占客单价5%-8%。印度物流为啥这么贵?基础设施薄弱是根子——城市里摩托车派送员堵在路上的时间比骑车时间长, 城市间公路运输车开得比蜗牛快,地址不统一更是要命:一个订单可能要打3次

2021年墨腾创投分析印度物流时提到, 头程运输已经能实现深圳到孟买/德里次日达,但再说说一公里成了“无底洞”。派送员找不到地址,用户嫌送得慢,COD包裹拒收,卖家不仅要承担来回运费,还得搭上商品成本。有个卖家居用品的中国卖家算过账:一个10美金的订单, 物流成本2美金,COD拒收率15%,算下来每单亏1.5美金,一个月卖1000单,亏1500美金。

城市内堵到绝望, 派员比蜗牛还慢

孟买、德里这些大城市,堵车能堵到你怀疑人生。摩托车派送员本来灵活,后来啊还是被堵在马路中间,平均时速不到20公里。城市间物流更慢,从德里到孟买,陆运要走3天空运虽然快,但成本翻倍。有物流公司做过统计,印度城市内配送时效比中国慢40%,比美国慢60%——效率低,成本自然下不来。

地址不统一, 派送员成了“侦探”

印度地址系统堪称“灾难”:有的写“寺庙附近”,有的写“红绿灯左转”,连邮编都不统一。2020年德里有个案例, 一个派送员送一个包裹,打了5次

COD模式:甜蜜的毒药, 烧钱又烧心

印度电商包裹70%

Paytm的COD血泪史就是教训。2019年Paytm为了冲GMV, 疯狂推COD,后来啊拒收率飙升到25%,一个美妆卖家吐槽:“我卖8美金的粉底液,COD运费1.5美金,用户拒收,我不仅损失运费,粉底液还退回来卖不出去了只能当样品。”更惨的是中小卖家,资金链本就脆弱,COD拒收一次可能半个月白干。

COD的“三座大山”:速度、 服务、售后

COD模式下用户是“上帝”,但也是“祖宗”。用户下单后5分钟内就开始催单:“我的包裹到哪了?”客服得随时待命, 解释物流信息;包裹派送时用户可能临时不在家,派送员就得折返,第二次派送又得花钱;用户收到货后可能找个理由拒收,“不喜欢”“颜色不对”,卖家只能吃哑巴亏。有印度本地电商平台做过统计,处理一个COD售后平均成本是普通订单的3倍。

拒收率20%,钱货两空谁买单?

20%的COD拒收率,不是夸张。2021年印度电商协会报告显示,服饰类COD拒收率最高,达30%;3C产品也有15%。这意味着什么?卖家每卖10件COD服饰,就有3件被拒收,不仅收不到钱,还得倒贴运费和商品损耗。有个做服装的中国卖家, 2020年COD订单占比80%,后来啊全年算下来物流成本比利润还高,再说说只能把COD比例降到20%,订单量直接腰斩。

获客成本高到吓跑玩家, 转化率低到令人发指

客单价低、物流成本高,获客成本还在一路狂飙。印度电商获客成本已经超过美国,平均15-20美金/人,什么概念?一个5美金的订单,获客成本就占了3-4美金,卖家还怎么赚钱?平台更惨, 亚马逊印度站获客成本高达30美金,靠烧钱拉新,烧了几年,市场份额还是被Flipkart和Reliance挤压。

转化率低更是要命。印度电商平均转化率只有3%, 中国电商平均15%,美国10%——用户逛了半天100个人里只有3个下单。为啥?用户习惯“比价”, 能在5个APP里切换,找最低价;用户还习惯“收藏加购”,然后等平台搞促销,后来啊促销来了用户又忘了下单。复购率更惨,不到10%,用户买了一次下次可能换个平台再买一遍。

获客成本比美国还高, 玩家们还在硬撑

2021年软银给印度电商投资时曾要求平台“3年内盈利”,后来啊到了2022年,没一个平台能交出盈利答卷。Flipkart靠沃尔玛输血, 亚马逊印度站年年亏损,就连本土巨头Paytm,2021年亏损还扩大了20%。获客成本高企,平台只能靠融资续命,但资本寒冬一来谁还愿意烧钱?Snapdecay就是前车之鉴,软银一断供,直接从TOP2滑出榜单。

转化率低到3%,复购率不足10%,谁在为流量买单?

3%的转化率,意味着97%的流量都浪费了。有卖家做过测试:同一个商品, 在Facebook投广告,1000个点击,30个下单;在印度本土投DO+,1000个点击,25个下单;后来啊发现,用户在广告页面停留时间平均不超过10秒,打开详情页就直接走了。复购率不足10%,更说明用户没忠诚度,今天在你这儿买,明天可能就去对手那儿薅羊毛。这种“流量黑洞”,卖家烧再多钱也填不满。

巨头们的狂欢与撤退,印度电商的幸存密码

全球金主们对印度电商有多疯狂?沃尔玛160亿美金收购Flipkart majority股权, 亚马逊印度站烧了100亿美金,软银给Snapdecay、Paytm投了80亿美金,阿里通过Paytm Mall砸了50亿美金。后来啊呢?2022年之前,这些巨头没一个赚钱,反而陷入“烧钱-抢份额-再烧钱”的循环。Snapdecay衰落了 亚马逊撤离了中国,Reliance却趁机崛起——穆克什·安巴尼的JioMart,靠着Reliance Fresh的线下网点,2021年GMV直接突破50亿美元。

软银的“摇摆”:不让烧钱, Snapdecay就此陨落

2018年,软银对Snapdecay说:“别烧钱了要盈利!”后来啊Snapdecay立马停止补贴, 市场份额从25%暴跌到10%,直接被Flipkart和Amazon甩开。软银的“摇摆”暴露了资本的本质:既想抢占市场, 又想快速盈利,印度这种“慢热型”市场,根本经不起这种反复。有投资人私下说:“在印度做电商,得做好烧5年钱的准备,软银那急脾气,怎么可能等得了?”

Reliance的“新零售”打法,本土玩家能否逆袭?

Reliance的成功,靠的不是烧钱,而是“本土化+生态链”。Jio通信网点全国有10万个, 用户用Jio手机流量,在JioMart上下单,到Reliance Fresh自提,闭环生态把用户牢牢锁住。更关键的是 Reliance创造了大量就业,政府自然给面子——政策收紧时Reliance毫发无损,外资平台却被卡脖子。这或许就是印度电商的幸存密码:别跟资本硬碰硬,本土化、接地气,才能活到再说说。

2022年之前,盈利真的无解?转机藏在哪儿?

说了这么多“难”,难道印度电商2022年之前就真的没盼头?也不尽然。下沉市场或许是个突破口——三四线城市及农村, 消费升级需求刚起来用户对“品牌”没那么敏感,但对“性价比”和“便利性”要求高。2021年社交电商Meesho下沉市场做得风生水起, 它不烧钱补贴,而是让女性店主在WhatsApp群里卖货,平台只抽5%佣金,客单价虽然低,但复购率高达25%,物流成本还能通过集单降低。

物流效率提升也是转机。Delhivery作为印度最大物流公司, 2021年投入智能分拣系统,地址识别准确率从60%提升到90%,派送失败率降到8%,物流成本从1.8美金降到1.2美金。还有平台尝试“前置仓”——在德里、 孟买这些大城市周边建仓库,把热销品提前放进去,实现次日达,用户体验上去了转化率自然能提。

政策适应更关键。外资平台与其抱怨,不如学Reliance“与政府共舞”。亚马逊印度站2021年开始和本地中小零售商合作, 帮他们开线上店,创造就业;Paytm Mall推“乡村电商计划”,培训农村青年当快递员,政府直接给补贴。这些“本土化操作”,或许能让外资平台在政策夹缝中找到喘息之机。

印度电商的盈利之路,注定漫长。2022年之前, 可能确实难看到曙光,但只要找到“下沉市场+物流优化+政策适应”的组合拳,谁说不会有一匹黑马杀出来?毕竟市场风云变幻,今天的“死局”,可能就是明天的“活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