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真电商社交化,让消费者和朋友一起虚拟逛街成为新潮流
逛街这事, 一个人和一群人,差的不只是陪伴
周末下午你窝在沙发上刷手机,看到一件风衣,犹豫要不要买,想拉闺蜜一起看,对方却在外地出差。这种想找人参谋却找不到的憋闷感,大概每个网购的人都懂。线下逛街时 朋友一句“这件显胖”或“颜色挺衬你”,能瞬间帮你做决定,可线上购物对话框里发一堆图片,等来的却是“看看评价吧”的敷衍。电商社交化, 说白了就是把线下的“结伴逛街”搬上网,让虚拟购物也有朋友在身边叽叽喳喳,这事听着挺美,真能成潮流吗?
从“一个人刷”到“一群人逛”, 用户到底在等什么
以前觉得网购图的是方便,现在发现方便过头了——孤独得像个机器人。你在服装店试衣间外等朋友搭配意见,在线上购物时却只能对着商品详情页发呆。数据显示, 62%的年轻消费者在网购时更倾向参考朋友的推荐,而不是网红直播,可现有电商平台最多能让你把商品链接甩到群里实时同步浏览、讨论的体验几乎为零。这种需求不是凭空来的, 就像小时候和朋友挤在电脑前一起偷菜,后来又在群里抢红包,人对“一起做事”的渴望刻在基因里购物当然也不例外。

技术早到了 为什么“一起虚拟逛街”一直没火
三年前就有品牌试水VR购物,戴着头盔在虚拟商店里转圈,后来啊被吐槽“还不如直接看图片”。问题出在哪?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用户要的不是“酷炫的3D模型”,而是“和朋友一起逛的轻松感”。Obsess在2023年11月推出的“Shop With Friends”功能就聪明在它没搞复杂, 用户点个按钮就能发邮件或短信邀请朋友,进同一个3D虚拟商店,还能开视频实时聊天——这不就是线上版的“手拉手逛街”吗?美妆品牌Charlotte Tibury用了这功能后 用户平均停留时长从8分钟飙到32分钟,订单价值直接涨了25%,数据不会说谎,当技术真正解决“想和朋友一起看”的需求时用户自然会买单。
3D虚拟商店不是噱头, 是“真实感”的补丁
传统电商的图片再清晰,也传递不了衣服的上身质感,或是沙发的柔软度。Obsess做的虚拟商店不是随便摆几个3D模型, 而是会去品牌实体店拍几百张照片,用激光扫描还原陈列细节,连灯光色温都和线下店保持一致。消费者在虚拟店里点击风衣, 能360度查看面料纹理,拖动滑块调整尺码,朋友还能在视频里说“袖口这里是不是有点鼓?”这种“眼见为实+朋友在场”的组合拳,把网购的“不确定性”砍掉了一大截。毕竟买衣服最怕的“卖家秀和买家秀”,在朋友的实时监督下想翻车都难。
实时视频互动:把“购物车”变成“聊天室”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和朋友逛商场,试完衣服直接拉对方进试衣间给意见?线上购物也能这样。Obsess的“Shop With Friends”视频功能不是简单的视频通话, 而是嵌套在虚拟商店里的——你和朋友看到的画面完全同步,你拿起一件衬衫,对方的屏幕上也会高亮显示;你把商品加入购物车,对方会收到提醒,甚至能直接修改尺码或颜色。这种“沉浸式互动”和微信群发截图完全是两码事, 更像是和朋友肩并肩逛店,只不过地点从商场变成了手机屏幕。2024年第一季度, 使用该功能的用户中,有68%会和朋友在视频里讨论超过3件商品,这种“深度参与”正是传统电商最缺的。
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社交化”, 别把所有人都当“社交达人”
社交化听着美好,但不是万能药。你家要是卖工业零件,搞个“和朋友一起选螺丝”的虚拟商店,估计会被用户当成笑话。美妆、 服饰、家居这些“体验感强、决策难”的品类天然适合,主要原因是用户本来就需要试穿、搭配建议,朋友的意见能直接推动下单。但像快消品、标品,用户买的是刚需,谁有功夫等你拉朋友一起逛瓶装水?2023年双11期间, 某零食品牌强行上线“组队抢购”功能,后来啊发现70%的订单还是用户单独下的——不是用户不想社交,是这事本身没必要社交。
中小商家别慌, 低成本也能玩转“轻社交”
大品牌能烧钱做3D虚拟商店,小商家怎么办?其实“社交化”的核心不是技术多高级,而是能不能让用户“有话可说”。比如服装店主可以在商品详情页加个“闺蜜试穿对比”模块, 放不同身材模特的上身图,再配一句“问过闺蜜了这件显腿长”;美妆店可以搞“朋友推荐”标签,用户购买后生成带好友昵称的分享海报,好友点击能领优惠券。这些操作不用VR,不用3D建模,却能让用户感受到“朋友在场”。杭州一家小众女装店用这种“轻社交”玩法, 复购率从12%提升到28%,成本几乎为零——社交化不是比谁技术炫,是比谁更懂用户想和朋友“聊什么”。
争议来了:一起逛真的能多花钱, 还是只让购物更慢
有人觉得“朋友一起逛”能促进消费,毕竟朋友一句“这件好看”可能让你多买一件;也有人觉得朋友泼冷水,比如“这颜色你撑不住”,反而让你放弃下单。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关键看品牌怎么引导。Obsess的数据显示, 使用“Shop With Friends”的用户,到头来结算订单的商品数量比单独浏览用户多1.8件,但决策时长也增加了15分钟——这说明“社交化”确实拉长了购物链路,但未必是坏事。现在的年轻人本来就不喜欢“快闪式购物”, 他们更享受“和朋友慢慢挑”的过程,只要再说说能下单,多花点时间反而增加了品牌和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
隐私问题:和朋友逛街, 数据该不该共享
把朋友拉进虚拟商店,你的浏览记录、加购商品会不会被平台收集?这确实是社交化电商的隐忧。Obsess的做法是让用户自主选择分享范围, 比如“只分享浏览记录”或“不共享购物车”,朋友进入后也只能看到你主动展示的商品。但技术再怎么防,用户还是会担心:我朋友会不会看到我买了什么尴尬的东西?某调研机构2024年的调查显示,41%的用户拒绝使用社交购物功能,原因就是“怕隐私泄露”。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再好的功能也只能是小众玩物。
未来已来:当“虚拟逛街”遇上元宇宙, 会是什么样
如果3D虚拟商店只是第一步,那元宇宙里的社交购物可能才是终极形态。想象一下 你和朋友戴着VR设备一起“走进”品牌的虚拟旗舰店,你可以试穿虚拟衣服,朋友能站在旁边给你递“虚拟配饰”;你们甚至能在虚拟咖啡厅坐下边喝虚拟咖啡边讨论买哪套沙发。Obsess创始人Neha Singh说:“未来的电商不是‘买’,而是‘体验’。”这种体验里朋友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他们不仅是参谋,更是陪你“逛”的人。2025年预计会有20%的品牌布局元宇宙购物, 社交化会是其中的核心——毕竟没人想在元宇宙里当孤家寡人。
从“一起逛”到“一起玩”:社交购物的新边界
购物和娱乐的界限正在消失。现在的年轻人不仅想和朋友一起买东西,还想和朋友一起“玩”购物。比如某潮牌推出的“虚拟逛街小游戏”, 用户和朋友组队完成任务,解锁限量款商品;美妆品牌搞“闺蜜化妆间”,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和朋友一起试妆,还能生成合照分享到社交平台。这些玩法把购物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用户不是主要原因是“需要”才买,而是主要原因是“好玩”“想和朋友一起玩”才买。这种“情感驱动”的消费,才是社交化电商真正的潜力所在。
别让“社交化”成为新的负担, 轻松才是王道
再说说想说社交化电商的终极目标,不是让用户“必须”拉朋友一起逛,而是给用户“选择”——想一个人静静挑,就自己看;想找人参谋,就喊上朋友。技术应该是让购物更自由,而不是更复杂。Obsess的功能里有个细节:用户随时可以退出“结伴模式”,切换回单独浏览。这种“可进可退”的设计, 才是社交化该有的样子——毕竟逛街本来就该是件轻松的事,加了“社交”的壳,别丢了“放松”的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