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推出的「Cheddar」购物返现App
澳洲年轻人的钱包革命:联邦银行「Cheddar」如何用社交化返现撬动Z世代
后疫情时代的澳洲消费市场,正悄悄发生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当传统银行还在琢磨怎么给信用卡加个“满200减20”的优惠时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已经悄悄把刀尖对准了Z世代——这群在社交媒体上刷着TikTok、Instagram长大,买东西前先打开“做功课”的年轻人。2021年11月, CBA突然甩出一张王牌:购物返现App「Cheddar」,一个看起来不像银行App,倒像是社交平台的玩意儿。
说真的,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没被社交媒体上的“种草”搞得心痒痒呢?看到心动的东西,第一反应不是打开淘宝,而是先刷刷有没有博主推荐,再跑去各大电商平台比价。CBA明摆着吃透了这点:与其让用户在社交平台和购物App之间来回横跳,不如直接把“种草”和“拔草”塞进一个App里。于是「Cheddar」诞生了——一个能让用户刷着刷着就“薅到羊毛”的神奇存在。

从“查余额”到“刷优惠”:银行App的“颜值正义”时代
打开「Cheddar」的界面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确定是银行做的App?没有传统金融App那种冷冰冰的蓝色调, 没有密密麻麻的账户信息取而代之的是类似Instagram的信息流设计,满屏都是色彩鲜艳的商品图片、醒目的折扣标签,还有那种让人忍不住想划下去的“沉浸式”体验。CBA施行总经理Kate Crous在发布会上说:“我们不想再做另一个‘只懂查余额’的银行App。
”所以 「Cheddar」的设计团队花了大量时间研究Instagram和TikTok的交互逻辑——那种手指一划就有新内容的感觉,那种“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的惊喜感。你以为银行App只能查余额、还房贷?那你是没见过CBA这次的操作。
”这话听着挺扎心, 但确实是实话——以前的银行App,要么像本枯燥的金融教科书,要么就是一堆优惠券的“大杂烩”,用户体验差得一塌糊涂。「Cheddar」偏不按套路出牌,它把“颜值”放在了第一位。毕竟对Z世代一个App的界面丑不丑,直接决定了它会不会被留在手机里。Helen Hey作为「Cheddar」的负责人, 直言不讳:“现在的年轻人打开一个App,如果前三秒抓不住他们,他们就会立刻关掉。
“种草”+“拔草”一条龙:社交化购车的终极形态
「Cheddar」最狠的一招,是把“社交种草”和“购物返现”焊死在了一起。想象这个场景:你在Instagram上看到一个博主晒了一款超火的澳洲本土品牌防晒霜, 心动得不行,立刻打开「Cheddar」一搜——嚯,不仅比官网便宜15%,还能返现5%到你的CBA账户里。整个过程可能不超过30秒,比打开浏览器搜“XX防晒霜折扣”再跳转到官网快多了。
那接下来刷到的可能就是宠物零食的“买一送一”;你最近在刷健身视频?运动装备的折扣估计马上就来。这种“比你妈还懂你”的感觉,谁能扛得住?
Helen Hey说:“Z世代的购物路径早就变了 他们不是‘想买才去搜’,而是‘被种草了才去买’。”所以「Cheddar」的核心逻辑就是:你在社交平台看到什么我就在App里给你什么。它内置的“发现”板块,会实时滚动最新的优惠信息,从网红推荐的咖啡豆到打折的运动鞋,应有尽有。更绝的是它会根据你平时点赞、收藏的内容,用AI算法猜你喜欢什么——你总给宠物博主点赞?
600+商家“围剿”:返现游戏的幕后玩家
你以为「Cheddar」只是个“搬运工”?那你就小看CBA了。它背后站着600多家澳洲本土和跨境商家, 从Kmart到Chemist Warehouse,从线上电商平台到线下连锁超市,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优惠网”。Toby Norton-Smith作为x15风投基金的总经理, 直接点破了其中的商业逻辑:“Z世代买东西,最怕‘麻烦’。
数据显示,通过「Cheddar」下单的用户,平均客单价比直接在商家官网下单高了23%。这可不是小数目,难怪这么多商家愿意“出血本”加入。
他们想要的是‘一站式’体验——看到、买到、省钱,最好一步到位。”所以「Cheddar」和这些商家签下的协议,不仅仅是“给折扣”,而是“返现+数据”的组合拳。用户通过App下单,商家不仅能获得精准的购买数据,还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返现费用。对商家这比传统广告划算多了——毕竟用户主动点进来的转化率,可比硬推广告高多了。
1000名“小白鼠”的反馈:Z世代到底想要什么?
你以为「Cheddar」一上线就这么完美?天真。CBA在开发期间, 悄悄找了1000名18-25岁的澳洲年轻人当“小白鼠”,让他们试用了一个多月,然后收集了成堆的反馈。其中一条特别扎心:“返现到银行卡要等3天?太慢了!”还有一条:“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返现的钱付下一单?”Helen Hey说 这些“吐槽”直接优化了App的功能——现在用户下单后返现金额可以实时到账,甚至能直接抵扣下一笔订单。
「Cheddar」直接帮我填好了刷到就能买,省了好多时间。
另一个反馈是:“优惠信息太杂了我想看的美食优惠总被淹没。”于是团队加了个“筛选”功能,用户可以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分类。这种“用户虐我千百遍, 我待用户如初恋”的打磨,让「Cheddar」在正式上线时用户体验已经相当丝滑。有个叫Lucy的21岁大学生在接受《Perth Now》采访时说:“以前用返现App总得记住各种优惠券码,麻烦死了。
当银行开始“懂”年轻人:一场迟到的自我革命
说实话, 看到银行做Z世代的生意,第一反应是:他们真的懂年轻人吗?过去几年, 不少银行也试图“讨好”年轻人,后来啊不是推出个“青春版”信用卡换个壳,就是搞个“大学生专属优惠”换汤不换药。华而不实是很多银行App的通病。但「Cheddar」不一样,它跳出了“银行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做产品。它没把“返现”当成一个“福利”,而是当成一个“工具”——帮年轻人省钱、省时、省心。
难怪上线一个月, 「Cheddar」的日活用户就突破了20万,其中65%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
Toby Norton-Smith的研究显示, Z世代的消费习惯分两种:一种是“计划型”,喜欢攒优惠券、比价格;另一种是“冲动型”,被社交内容一刺激就下单。「Cheddar」把这两种都包了:前者可以主动搜索优惠,后者可以刷着刷着就“剁手”。这种“兼容并包”的设计,让不同类型的Z世代都能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返现游戏”的暗面:隐私和竞争的双重挑战
当然「Cheddar」也不是没有争议。最让人担心的,还是隐私问题。它需要获取用户的浏览记录、购买数据,甚至社交媒体偏好,才能精准推送优惠。有用户在Reddit上吐槽:“我只是在TikTok上搜了个‘露营装备」, 后来啊「Cheddar」就给我推帐篷优惠券,感觉手机被监听了。”Helen Hey回应说所有数据都经过加密,用户可以随时关闭个性化推荐。
但这种“捆绑销售”会不会让非CBA用户望而却步?还有待观察。
但话说回来现在的年轻人对隐私有多敏感,大家心里都有数。另一个挑战,是来自同类App的竞争。澳洲本土的“返现老炮”Rakuten已经深耕多年, 用户基础庞大;再加上Shopify、Amazon自己也在推返现功能,「Cheddar」想杀出一条血路,并不容易。有分析师指出, 「Cheddar」的优势在于CBA的“银行基因”——用户可以直接把返现金额存入CBA账户,甚至用来还信用卡,这是其他返现App做不到的。
从“澳洲”到“全球”:社交化返现的下一个风口?
眼下「Cheddar」只登陆了澳洲市场,但CBA明摆着没打算止步。Helen Hey透露,2022年初会上线安卓版本,未来还考虑拓展到新西兰和英国市场。这背后是Z世代全球消费力的崛起。据Statista数据, 2022年全球Z世代消费市场规模超过5万亿美元,其中30%的购物决策受社交媒体影响。谁能抓住这群“社交原住民”的钱包,谁就能在未来的零售市场占得先机。而「Cheddar」的模式——社交+返现+金融,或许能成为一把打开全球市场的“钥匙”。想象一下如果把它引入中国,会不会让那些“被种草就下单”的Z世代疯狂?毕竟对年轻人“省钱”和“省心”永远是最有力的诱惑。
给跨境电商的启示:别让“优惠”成为唯一的卖点
对跨境电商 「Cheddar」的出现,简直是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买东西,早就不只看价格了——他们要的是“体验”、是“效率”、是“被懂”。如果你的App还是“堆优惠券”的老一套,那真的该想想怎么升级了。比如能不能像「Cheddar」一样,把社交内容和购物结合?能不能用AI猜用户喜欢什么而不是让他们自己搜?还有,返现能不能更灵活一点,比如直接抵扣、实时到账?跨境电商的竞争,早就从“价格战”打到了“体验战”。谁能让用户“刷得开心、买得放心、省得省心”,谁就能笑到再说说。
说到底, 「Cheddar」的成功,不是主要原因是它有多“创新”,而是主要原因是它终于肯放下“银行”的身段,真正去理解年轻人想要什么。谁还觉得银行App只能是“查余额”的工具,那可就真的out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