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德国港口罢工导致拥堵,亚洲至北欧集装箱运费是否会大幅上涨

德国港口突然停摆,北欧供应链的“定时炸弹”爆了?

德国北部的港口最近不太平, 汉堡、埃姆登、不来梅港这些平时忙得脚不沾地的枢纽,突然来了个“急刹车”。代表码头工人的工会Verdi搞了场“警告性罢工”, 号称只是给雇主提个醒,后来啊整个港口的装卸作业几乎瘫痪。集装箱堆得像多米诺骨牌, 卡车排着长队进不去,船在锚地干等着——这哪是警告,分明是给北欧供应链来了记重拳。要知道, 德国几乎所有的进出口都得靠这些港口,陆路的铁路和卡车运输也跟着受牵连,罢工的涟漪刚传开,整个欧洲的货代和跨境电商老板们心里都咯噔一下:亚洲运过去的货,怕是要堵在路上,运费会不会跟着“起飞”?

罢工背后:14%的工资要求, 把港口推上“火线”

工会这次闹罢工,说白了就为钱。他们说通胀太狠,要求工资一年涨14%,后来啊雇主只肯两年给7%——这差距,比汉堡港的水位还深。德国几十没见过这么大阵仗的港口罢工,工会直接喊了四分之三的港口员工加入,摆明了要“死磕”。德国海港公司中央协会那边气得直跳脚, 说“非常不理解”,可理解不理解没用,码头工人的铲子不挥,集装箱就上不了岸。谈判还在僵持着,工会说了这只是“警告性”停工,真要是谈不拢,下一波行动可能更狠。对跨境电商 这可不是“警告”,是供应链的“红色警报”——旺季备货的货要是卡在港口,错过销售节点,损失谁兜着?

德国港口罢工、拥堵袭击欧洲,亚洲到北欧的集装箱运费可能会飙升
德国港口罢工、拥堵袭击欧洲,亚洲到北欧的集装箱运费可能会飙升

全球港口“堵车”成风, 新加坡堵出“疫情峰值”

德国罢工只是“雪上加霜”,全球港口早就堵得不行了。红海危机没消停,船队得绕行非洲好望角,运输时间直接拉长10天以上,船一多,港口自然就挤。新加坡港更惨, 亚太地区第二大集装箱港口,愣是堵出了疫情以来最严重的记录——总容量超过240万TEU的船舶在锚地等泊位,集装箱堆场堆得满满当当,连转身的地儿都没有。这还不算完, 欧洲的安特卫普、鹿特丹这些大港,堆场密度早就冲到了80%-90%,进口箱压得港口喘不过气。

航运咨询公司Linerlytica的报告说了 全球贸易通道的堵塞,从船期可靠性、卡车运输效率到集装箱可用性,全在“红灯”状态。说白了现在全球港口就像早高峰的地铁站,人挤人,船挤船,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整个系统就得瘫痪。

运费涨不涨?先看看“供需天平”往哪边倒

港口一堵,最直接的联想就是运费涨。但这次情况有点复杂,亚洲到北欧的运费,到底会不会跟着“起飞”?先别急着下结论,得掰开揉碎了看。一方面 罢工和拥堵确实在“推高成本”——船等不起,港口要加急处理费,卡车运费也可能跟着涨,这些再说说都会转嫁到运价上。2M联盟的马士基和MSC最近就急得跳脚, 他们的亚洲-北欧航线在安特卫普和鹿特丹卡壳,干脆在泽布吕赫加了停靠码头,想分流点压力。这说明承运人已经在为拥堵买单了运费想不涨都难。

但另一方面也有“刹车”的力量在。宁波集装箱运价指数最近说亚洲到欧洲的运价“市场供需基本面稳定”,这一周几乎没动。更关键的是 年度合同季刚结束,航运公司已经把不少大客户的BCO锁定了涨幅虽然不小,但至少短期不用被即期市场的波动牵着走。Xeneta的数据显示, 贸易航线长期费率指数同比涨了205%,但这是长期合同的价格,即期市场可能没那么“疯狂”。北美那边还有个反常识的现象——4月份CTS数据居然涨了1%,航运公司还成功把BCO锁在大幅增加的交易里。这说明需求端可能没想象中那么弱,运费想“一飞冲天”,也得看买家买不买账。

企业“求生指南”:有人提前锁价, 有人赌运费回落

面对这种“迷雾”般的运费走势,跨境电商和货代企业们的操作,直接反映了他们对市场的判断。Globe Electric这家公司, 每年给北美客户送2000个集装箱,运营副总裁Jason Starr最近就挺“谨慎乐观”。他说短期运费应该会企稳, 毕竟很多货已经用长期合同锁定了不会即期市场一波动就 panic buying。这波操作说明,有实力的企业正在用“长期合同”当“避风港”,赌即期运费不会无限涨。

但也有企业选择“赌一把”。做3C产品的跨境电商卖家李总,最近就没续长期合同,想等即期运费回落。“现在北欧港口堆场都满了船跑得慢,货到得迟,需求端肯定会弱下来运费涨不了多久。”他这话有道理——港口拥堵导致货物交付延迟, 欧洲的零售商库存积压,下一批订单量就可能缩水,需求一降,运费自然撑不住。不过 这种操作风险也不小,万一工会谈判破裂,罢工升级,或者红海局势再紧张,运费可能突然“爆表”,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北欧港口的“生死线”:堆场密度90%意味着什么?

说到北欧港口的拥堵,有个数据得拎出来说说:堆场密度已经冲到了80%-90%。这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超市仓库里90%的货架都堆满了货,新来的货只能堆在过道里装卸效率直接腰斩。汉堡港的罢工让本就饱和的堆场雪上加霜,集装箱进不来也出不去,形成恶性循环。航运公司为了赶船期, 可能不得不“跳港”——不按原计划靠港,直接去下一个不那么挤的港口,比如马士基和MSC增加泽布吕赫停靠,就是典型的“绕路避险”。但跳港的后果是运输时间延长,成本增加,到头来还是得消费者买单。

更麻烦的是德国罢工不是孤立事件。工会说了这只是“警告”,接下来北欧其他港口可能跟着搞工业行动。一旦罢工扩大, 从汉堡到鹿特丹再到安特卫普,整个北欧港口网络都可能瘫痪,那亚洲到北欧的航线就得全面停摆,运费想不涨都难。不过 也有行业老兵觉得不用太慌:“港口罢工一般持续时间有限,工会主要目的是施压,真把港口搞垮了对大家都没好处。”但这次工会要价14%的涨幅,谈判难度不小,谁也不敢保证罢工不会“升级战”。

红海危机的“余震”:绕行好望角的“成本账”

德国罢工是“新麻烦”, 但老问题——红海危机,还没解决。船队为了避开胡塞武装的袭击, 绕行非洲好望角,运输距离增加6000多海里时间多10-15天燃料成本、船期成本全上去了。这部分成本,航运公司肯定要转嫁到运费上。Sea-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 2024年前三个月,亚洲和地中海之间的航线主要原因是绕行,运力缺口扩大了15%。北欧航线虽然没直接受红海影响, 但船队全球调度紧张,原本跑北欧的船可能被调去补地中海的缺口,导致北欧运力不足,间接推高运费。

但绕行好望角也不是“无底洞洞”。有航运分析师算过一笔账:绕行增加的成本,大概相当于每40英尺集装箱涨1000-1500美元。但现在的即期运价, 亚洲到北欧的FBX指数是10692美元/40英尺,比疫情前高了不少,这部分“绕行成本”其实已经被市场消化了一部分。如果红海局势短期内能缓和,船队不用绕行,运费可能会有回落空间。但问题是胡塞武装的袭击最近又频繁起来了缓和的可能性有多大,谁也说不准。

未来运费怎么走?两种声音“打架”

现在行业内对运费的预测,明显分成了两派。一派觉得“涨定了”, 理由很充分:德国罢工还没结束,北欧港口堆场爆满,红海危机持续,船期延误严重,供给端紧张得不行,运费不涨等什么?Xeneta的数据显示, 5月16日亚洲到美国东海岸的40英尺集装箱运价已经涨到5584美元,是一年前的两倍多,北欧航线作为更成熟的航线,涨幅可能没那么夸张,但“大幅上涨”是跑不了的。

另一派则觉得“涨不动”,核心逻辑是“需求疲软”。欧洲经济本来就不景气,通胀高企,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零售商的库存已经够多了不敢再备太多货。4月份欧洲进口量下降了8%,北欧港口的进口箱虽然多,但可能是之前的积压还没清完,新需求没起来。需求端不给力,运费就是“无源之水”,涨也涨不高。而且, 航运公司现在手握大量长期合同,即期市场的运价波动对他们影响有限,没有动力把运费拉到“吓跑客户”的地步。

跨境电商的“破局点”:除了等,还能做什么?

不管运费再说说是涨是跌,跨境电商都不能干等着。德国罢工和全球港口拥堵,给供应链敲响了警钟:依赖单一航线、单一港口的风险太大了。有经验的卖家已经开始“多元化布局”——除了北欧的汉堡、 鹿特丹,也考虑南欧的的热那亚、的里雅斯特港口,虽然运费可能高一点,但拥堵风险低。还有的提前把货备到欧洲本土仓库,用“海外仓+小批量直发”的模式,减少对海运的依赖。

另一个“破局点”是关注工会谈判进展。德国港口的罢工是“可控变量”,工会什么时候谈妥,什么时候复工,直接影响北欧港口的疏通速度。有专门做供应链管理的咨询公司建议, 企业可以每天跟踪德国港口的发货计划,抓住“窗口期”。再说一个, 和航运公司搞好关系也很重要,长期合作的大客户,在船期紧张时更容易获得“优先靠港”的待遇,少等几天就能省下不少滞港费。

再说说说句大实话:运费涨不涨, 关键看“人”怎么选

德国港口罢工导致拥堵,亚洲到北欧的集装箱运费会不会大幅上涨?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抛硬币,正面是“涨”,反面是“稳”,但硬币落地前,谁也不敢百分百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提前布局、灵活应对的企业,不管运费涨跌,都能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那些赌一把、等靠要的企业,可能一次“黑天鹅”事件,就足以让他们元气大伤。供应链这东西,就像走钢丝,稳不住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往前冲,也不是往后退,而是找个支点,慢慢挪。至于运费,该涨的时候自然会涨,但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的眼睛和抓住机会的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