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延误和价格上涨,舱位减少
谁懂啊, 最近发欧洲货真是“步步惊心”,中欧班列突然玩起了“变脸”
最近跨境圈里聊得最多的,莫过于中欧班列的“幺蛾子”。以前大家觉得铁路运输稳如老狗,时效比海运快,价格比空运便宜,简直是跨境电商的“香饽饽”。谁曾想, 今年这班列像是被按了“暂停键”,延误成了家常便饭,运价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最要命的是想订个舱位比抢春运火车票还难。做欧洲市场的卖家们, 估计最近都没睡过几个好觉,货发出去像“打水漂”,收货方天天追着问“货到哪了”,自己心里也没底,真是愁死个人。
不是空穴来风:那些被“卡住”的班列和涨疯的运价
你以为我在危言耸听?数据不会说谎。2022年6月开始,就有不少货代公司跳出来喊“中欧班列时效崩了”。对比4、 5月,6月的铁路运输明显慢了一截,各大班列的发运计划都在缩水,从成都、重庆这些传统枢纽到义乌、西安的新兴口岸,发车频率肉眼可见地减少。有个做家具出口的杭州老板跟我说 他5月发的货,25天就到了德国杜伊斯堡,后来啊6月发的货,硬是拖了35天中间还经历了两次“未知延误”,客户差点取消订单。

价格方面更是“离谱”。以前一个40尺普货柜到欧洲, 报价8000-10000算正常,到了7、8月,直接飙到15000-18000,有些热门线路甚至喊出了“20000元看运气”的价码。更气人的是就算你愿意掏钱,还不一定有舱位。有深圳做3C电子的卖家爆料, 他7月订了8月的舱位,后来啊物流公司临时通知“没车了”,要么加价30%改期,要么等9月的舱位——可他9月的货早就被客户预定了这波操作直接让他亏了十几万。
口岸堵成“停车场”:哈萨克斯坦和欧洲的“交通大瘫痪”
为啥中欧班列突然“摆烂”?说白了就是“堵”出来的毛病。最先出问题的是哈萨克斯坦的霍尔果斯口岸,这里是中国到欧洲的“咽喉要道”,偏偏从6月开始就堵得不行。前线货代传回的消息是 口岸积压的货车排出去几十公里换装效率比平时慢了一半,一节集装箱在口岸能卡3-5天。有位跑中欧线路的卡车司机告诉我, 他7月从国内出发,到霍尔果斯等了4天才换装,中途还主要原因是疫情管控被隔离了2天全程走了18天以前最多12天就到了。
你以为到了欧洲就万事大吉?天真!北欧的几个主要集装箱港口,比如鹿特丹、汉堡,最近也陷入了“瘫痪模式”。码头堆场密度高达95%,集装箱堆得跟小山似的,船靠不上岸,柜子卸不下来后续的铁路运输自然也卡住了。据2022年8月的行业数据, 欧洲这边主要原因是港口拥堵,中欧班列的平均延误时间达到了7-10天有些倒霉的货甚至延误了半个月。你说气不气,货好不容易漂洋过海运到欧洲,后来啊在港口“排队”排到怀疑人生。
需求太“火爆”,铁路运力跟不上的锅?
有人可能会问,不是都说海运“一柜难求”吗?中欧班列作为替代方案,运量应该才对啊,怎么会舱位不够?这你就小瞧了市场的“疯狂”。2022年上半年, 中欧班列的运量同比增长了52%,达到了70.7万标准箱,平均每天有4-5列班列从中国开出,创下历史新高。为啥需求这么旺?还不是主要原因是海运太坑——要么价格贵得离谱, 要么延误得一塌糊涂,跨境电商卖家被“折磨”得没办法,只能把目光投向铁路。
但问题是铁路运力不是想加就能加的。中欧班列的线路固定, 车皮、集装箱数量有限,再加上口岸换装、铁路调度这些环节的限制,运力早就“绷”到了极限。更麻烦的是 西行和东行的列车数量不平衡——去欧洲的货多,回中国的货少,导致很多集装箱去了欧洲就回不来国内“缺箱”问题越来越严重。有物流公司的人跟我说 他们现在得提前半个月订箱,不然根本抢不到,以前3天就能搞定的事,现在跟“打仗”似的。
成本“三连涨”:燃油、人力、集装箱,谁在推高运价?
除了供需失衡,成本上涨也是运价飙升的“罪魁祸首”。你想想,国际油价今年涨成啥样了?从年初的70美元一桶,涨到8月的110美元,卡车司机的燃油成本直接翻了一倍。中欧班列虽然主要靠铁路, 但短途运输还是得靠卡车,从国内仓库到口岸,从欧洲港口到客户仓库,这部分成本再说说都得算在运费里。
人力成本也在涨。国外卡车司机本来就缺, 疫情之后更是一“司机”难求,欧洲那边的司机工资比去年涨了30%,还经常有人“甩活儿”。集装箱呢?之前海运不景气的时候, 很多集装箱都被“滞留”在国外回不来现在突然需求暴增,集装箱自然成了“香饽饽”,租赁价格比去年涨了50%以上。有货代老板吐槽,现在发一票货,光各种杂七杂八的成本加起来就比去年多了三四千,不涨价只能喝西北风。
跨境电商卖家“遭殃”:备货计划被打乱, 库存周转成难题
这一连串操作,最惨的还是跨境电商卖家。深圳做服装的卖家小林, 原计划7月中通过中欧班列发一批秋装到波兰,赶上9月的开学季促销,后来啊主要原因是班列延误,货9月中才到,直接错过了最佳销售期。更糟的是 她为了赶时间,订了价格更贵的空运,后来啊空运也主要原因是洛杉矶机场疫情暂停,货又卡在了国内,再说说赔了夫人又折兵,库存积压了上百万,差点资金链断裂。
中小卖家更是“伤不起”。本来利润空间就薄,运价一涨,直接把利润“吃掉”一大半。有做家居用品的卖家算了笔账, 以前一个柜子的运费占成本的15%,现在涨到了25%,产品价格又不能随便涨,只能自己扛。更让人崩溃的是舱位紧张,想多订点货备着吧,没舱位;想等舱位吧,又怕延误错过销售节点,真是左右为难。有行业人士透露,最近主要原因是物流问题导致店铺差评率上升了20%,不少卖家都考虑暂时退出欧洲市场了。
“铁路不行换公路”?卡车陆运成新“备胎”,但真香吗?
眼看中欧班列“靠不住”,有些卖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卡车陆运。从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出境, 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再到欧洲,全程大概15-20天比海运快,比班列灵活,还不会受口岸拥堵的“连带影响”。2022年7月,卡车陆运的咨询量比上月涨了60%,不少物流公司都开通了这条线路。
但卡车陆运真的“救星”吗?未必。先说说 价格并不便宜,一个40尺柜的运价和班列差不多,甚至还贵一点;接下来时效不稳定,路况、天气、边境检查都可能导致延误,有货代说8月有批货主要原因是俄罗斯边境检查,硬是拖了25天;最重要的是卡车运量小,一次只能运几个柜,大批量货根本“喂不饱”。适合小批量、高价值货物的卖家,但想做大件、大批量的,还得掂量掂量。
提前布局、 多手准备:老卖家的“保命”发货攻略
那面对这种“黑天鹅”事件,跨境卖家就只能“坐以待毙”吗?当然不是。做了5年欧洲市场的“老炮儿”王哥, 给我分享了他的“保命”攻略:,和物流公司搞好关系,多沟通,了解最新的线路情况,有些靠谱的货代会有“内部渠道”,能优先安排舱位。
还有更“野”的操作。有卖家自己找海外仓, 先把货囤到波兰、德国的仓库,等有订单了再本地发货,虽然仓储成本高一点,但时效快,客户体验好,还能避免长途运输的延误风险。2022年双11之前,不少卖家就是这么干的,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订单量比平时多了30%,也算值了。
未来会好吗?中欧班列的“阵痛”与“转机”
那中欧班列以后还会这么“拉垮”吗?业内人士说短期可能还是“阵痛期”。口岸拥堵、成本高的问题,估计得等到2023年才能慢慢缓解。但长期来看,中欧班列依然是跨境电商的“主力军”。毕竟相比海运的不确定性和空运的高成本,铁路的稳定性和性价比还是“香”的。而且, 国家也在大力推动中欧班列的建设,2022年8月就出台了新的政策,重点保障中欧班列的通行效率,集装箱短缺的问题也在慢慢解决。
有物流公司的人预测, 到了2023年下半年,中欧班列的时效会恢复到20-25天的正常水平,运价也会慢慢降下来但舱位可能还是“紧俏货”。所以卖家们得提前布局,和靠谱的物流伙伴绑定,才能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写在再说说:物流“黑天鹅”频发, 跨境卖家得练就“火眼金睛”
说到底,跨境物流这事儿,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中欧班列这次“变脸”, 也给所有卖家提了个醒:别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单一渠道上,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翻车”。多关注行业动态,多了解不同物流方式的优缺点,提前做好预案,才能在“内卷”的市场里活下去,甚至活得好。
当然也别主要原因是一次“翻车”就全盘否定中欧班列。它依然是连接中国和欧洲的重要纽带,只是需要时间“消化”这一波“阵痛”。对于卖家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谁能更快适应变化,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毕竟跨境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能坚持下来的人,总能看到“柳暗花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