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些爆款产品因多家店铺被投诉,为何不及时下架处理呢

爆款侵权潮:那些被投诉后仍在架上“裸奔”的产品

最近跨境电商圈里 总能在卖家群里看到这样的哀嚎:“我的店铺被投诉侵权了产品怎么还没被强制下架?”“明明看到同行都在卖,怎么就我被盯上了?”一边是平台规则越来越严,一边是卖家对爆款的执念,导致不少产品在收到投诉后依然在架上“裸奔”。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些爆款产品为啥被投诉了店铺却迟迟没动静?是平台不作为,还是卖家心存侥幸?

从Squishmallows到瑜伽服:爆款侵权从来不是“意外”

先说个让无数玩具卖家心惊的案例——Squishmallows毛绒玩具。这玩意儿在TikTok上火到不行,视频播放量超过10亿次全球卖了7300多万件。Kelly Toys公司急眼了版权商标抓得死死的,官网500多个角色形象全注册了商标和版权。后来啊呢?独立站卖家刚被维权完,矛头马上转向电商平台。2023年7月, 亚马逊上688个卖户外爆产品的账号突然被冻结,原因就是跟卖Squishmallows相似款。有意思的是直到投诉发出三天后仍有部分店铺的产品没被下架,卖家还在后台赌:“平台会不会没注意到?”

多家店铺遭投诉!这些爆款产品赶紧下架
多家店铺遭投诉!这些爆款产品赶紧下架

再看看服装类。2023年夏天瑜伽服成了TikTok带货顶流,Lululemon的瑜伽裤纹路被跟卖到飞起。7月18日 Lululemon授权律所GBC直接对104家店铺发起诉讼,理由是“未经授权使用商标纹路”。可就在诉讼消息传开时 某头部跨境卖家小林还在群里晒单:“我这批瑜伽服昨天又爆了500单,纹路和Lululemon有点像,但应该没事吧?”后来啊一周后店铺资金被冻结,产品才陆续被平台下架。

还有更离谱的。T恤图案侵权案里 澳大利亚插画师Steven Rhodes把自己画的卡通形象印在T恤上,通过Spencer’s、Hot Topic等零售商卖爆。2023年6月,他突然起诉85家跨境电商店铺,理由是“未经授权使用插画”。有意思的是 被投诉的店铺里有37家在收到投诉通知后依然没主动下架产品,理由是“图案有点像,但应该不算侵权”。结局?店铺被直接关店,罚款金额够卖半年货。

卖家不主动下架:是“侥幸”还是“无奈”?

看到这儿肯定有人问:“被投诉了为啥不赶紧下架?等着被关店吗?”现实是不少卖家真有自己的“小算盘”。第一个心态就是“法不责众”。“别人都在卖,平台总不能全封了吧?”某亚马逊卖家老王透露, 他卖的一款户外加热毯,和Weed Snatcher的除草器外观有点像,2023年8月收到投诉后他没下架,反而加大了广告投入,“反正同行还没被处理,我多卖一天是一天”。后来啊两周后平台突然批量下架同类产品,他的货积压了2000件,亏了30多万。

第二个原因,是被“平台审核慢”逼的。很多卖家反馈,投诉提交后平台要3-5天才有反应。这期间,爆款订单还在源源不断进来。“下架了前功尽弃,不下架万一没事呢?”TikTok卖家小张说 她的一款日落灯被投诉侵权后等了4天才收到平台处理通知,期间又卖了800多单,“要是早知道会下架,我宁愿亏点广告费也赶紧清库存啊”。

更扎心的是“合规成本太高”。想彻底避免侵权,得先注册商标、申请外观专利、搞定版权授权。可一个商标注册周期要6-12个月,费用几千到几万不等。中小卖家哪有这么多预算?某服装品类卖家小李算了笔账:“一件T恤的图案版权授权费要5万, 我一个月利润才10万,为了合规直接干半年?”所以只能抱着“打擦边球”的心态,等被投诉了再说。

平台在“装糊涂”?还是另有隐情?

卖家不作为,平台难道一点责任没有?还真不是。跨境电商平台每天处理几百万个订单,侵权投诉每天上万条,审核资源根本不够用。亚马逊某前员工透露:“平台审核团队每天要处理5000+投诉, 一个投诉要查店铺资质、产品图片、销售记录,平均下来每个投诉只有10分钟审核时间。”所以很多投诉只能先进入“待处理”队列,等系统检测到异常数据才会人工介入。

另一个问题是“维权方不配合”。有些品牌方投诉时只给个模糊理由,比如“涉嫌侵权”,却不提供具体的商标注册号、专利证书。平台没法判断,只能让卖家先举证。后来啊就是“来回扯皮”,7天过去了投诉还没处理完。2023年9月, 有卖家投诉瑜伽服侵权,平台让品牌方提供专利号,后来啊品牌方拖了10天才发过来期间卖家又卖了3000多件。

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平台要“数据”。爆款产品能带来流量和GMV,平台也不愿轻易下架。某TikTok运营总监私下说:“一款产品爆了 平台会优先推荐,哪怕有点小问题,只要没被大规模投诉,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卖家的销量数据达标了再下架也不迟——毕竟平台要的是“业绩”,不是“清道夫”。

合规不是“选择题”, 是“生存题”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想在跨境电商里活下去,合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必须做”。别总想着“别人卖我也卖”,也别指望“平台会手下留情”。去年有数据显示,因侵权被关店的卖家,重新开店的成功率不到20%。为啥?主要原因是违规记录会跟着店铺走,平台根本不给你“二次机会”。

那具体该怎么做?第一,建立“知识产权防火墙”。卖产品前,先查清楚商标、专利、版权情况。比如卖玩具,就去WIPO查商标;卖服装,去各国专利局查外观专利。Kelly Toys的Squishmallows商标在100多个国家注册了 你敢卖,就是自己往枪口上撞。

第二,别碰“三无产品”。没有认证的产品,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欧罗巴联盟要CE认证,美国要FDA,儿童玩具要CPC认证。2023年10月, 有卖家主要原因是卖不带CPC认证的儿童玩具,被亚马逊集体封店,688个账号全部冻结,资金直接清零。合规认证虽然花钱,但比被罚款强100倍。

第三,学会“看信号”。一旦发现同行突然集体下架某个产品,赶紧自查。TikTok上“爆款生命周期”很短,平均3个月就会被维权。比如2023年爆火的“SPYRA水枪”, 外观专利一出来跟卖的全被下架,有卖家主要原因是没及时止损,亏了200多万。

从“跟风卖”到“自己创”:爆款的平安区在哪?

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卖爆款,迟早会被“割韭菜”。真正聪明的卖家,早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合规爆款”了。2023年“黑五”期间,某独立站卖家主要原因是卖自己设计的“几何图案瑜伽垫”,销量突破10万单,为啥?主要原因是图案是原创的,注册了版权,价格还比Lululemon便宜一半。

还有更绝的。有卖家专门找小众插画师合作,买断图案版权,印在T恤上卖。成本比买现成版权低80%,还没侵权风险。2023年7月, 一个叫“Steven Rhodes”的插画师,把自己的卡通形象授权给10个卖家,后来啊每个卖家都爆单,最高单月卖了8万件,插画师光版权费就赚了50万。

平台其实也在“鼓励合规”。亚马逊最近推出了“品牌备案绿色通道”, 备案成功的产品,审核速度能快50%;TikTok也对原创产品流量倾斜,2023年Q3,原创设计产品的平均转化率比跟卖产品高23%。这说明啥?合规不仅能躲坑,还能赚钱。

写在再说说:别让“爆款”变成“爆雷”

跨境生意里 没有“绝对平安”的爆款,只有“绝对合规”的运营。别再赌“平台会不会发现”“维权方会不会放过你”,这种赌注,你输不起。与其天天提心吊胆等下架,不如花点时间搞清楚产品的“合规边界”。商标怎么注册、专利怎么申请、版权怎么授权,这些事看似麻烦,但能让你睡个安稳觉。

记住 那些被投诉后还在架上“裸奔”的产品,不是平台没看见,也不是卖家不知道风险,而是他们心存侥幸。可跨境市场最不缺的就是“运气不好”的人。与其等被关店了才后悔,不如现在就拿起“合规武器”,保护好自己的店铺。毕竟能让你长久赚钱的,从来不是“跟风爆款”,而是“自己能掌控的生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