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寒气对跨境电商手机壳市场利润有何影响
从“寒气传递”到利润雪崩:华为手机壳供应商的真实困境
任正非那句“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整个科技行业的头上。但很少有人注意到, 这股寒气顺着供应链一路下沉,最先冻住的其实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周边厂商——比如卖手机壳的。杰美特, 这个顶着“中国手机壳第一股”光环的企业,用2022年上半年亏损1638.2万元的财务报表,把“华为寒气”对跨境电商手机壳市场利润的冲击,赤裸裸地摆在了台面上。
杰美特的“华为依赖症”:上市即巅峰的隐忧
2020年8月24日 杰美特在深交所创业板敲钟上市,发行价41.3元,股价当天暴涨82.43%,报收75.27元,市值冲到96.35亿元。彼时的资本市场有多疯狂?招股书里清清楚楚写着:华为是杰美特第一大客户, 2019年贡献了3.77亿元营收,占总营收的45.47%。说白了杰美特的“王座”,一半是靠华为手机卖得好撑起来的。

有意思的是上市前的杰美特还算“技术宅”。招股书里详细描述过一款华为手机保护壳的设计:十数道工序,多重材料组合,防震防水测试比国标还严。但上市后画风突变——2020年年报、2021年半年报,连技术示意图都悄悄删了。取而代之的是销售人员薪酬的“高歌猛进”:2018年销售人员平均年薪18.35万元, 技术人员才9.5万元,差了一倍;到了2019年,销售人员涨到23.25万元,技术人员勉强摸到11.09万元。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操作,说白了就是:靠华为吃得太香,谁还愿意埋头搞技术?
口红效应下的市场迷局:手机壳销量涨了 利润却崩了
华为手机出货量下滑,杰美特首当其冲。2022年上半年,华为终端业务收入1013亿元,同比暴跌25%。直接传导到杰美特这边:营收3.6亿元, 看似同比增长19.75%,但净利润1638.2万元的亏损,同比下滑205.38%,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掉3692.8万元——相当于把去年赚的钱赔进去还不够,还要再倒贴2000万。
但手机壳市场真的冷了吗?未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 2022年1-9月国内手机出货量下降21.1%,但鲸参谋的数据却显示,同期手机壳销量同比增长12.6%,销售额增长8.8%。这就是所谓的“口红效应”:手机卖不动了用户更愿意花钱给手机“穿新衣”。NPD Group的调查更狠:75%的智能手机用户会买保护壳,25%的人至少买两个。按道理讲,这是个逆势增长的赛道,可为什么杰美特亏得这么惨?
X-Doria的逆袭:当大客户依赖遇上品类转移
杰美特不是没意识到风险。2020年开始,它拼命想从华为的“怀抱”里挣脱出来。2020年对前五大客户依赖度从71.56%降到65.77%, 华为采购占比从45.47%砍到31%;2021年继续“断舍离”,前五大客户依赖度降到44.14%,华为占比直接腰斩到14.37%。可惜,这更像“被动减肥”——华为订单少了不得不找其他客户填窟窿。
转机出现在苹果。2021年9月,iPhone 13 case的搜索量突然异军突起,巅峰时超过90万次。卖家精灵的数据显示, 杰美特旗下品牌X-Doria的一款iPhone 13保护壳,30天卖出了3801个,占其亚马逊前100名产品销量的24.58%。更关键的是这款产品技术上和杰美特2020年招股书里的华为保护壳一脉相承——防震、防水、多材料组合。这说明什么?技术底子还在只是以前没机会发挥。
代工与品牌的利润鸿沟:9.55%毛利率如何撑起60.93%的梦想
杰美特的业务结构里藏着“致命伤”。2022年上半年, ODM/OEM代工业务营收2.7亿元,占总营收75.11%,毛利率只有9.55%;自有品牌业务营收8952万元,占比24.89%,毛利率却高达60.93%。这差距,比代工和品牌员工的薪酬差距还大。
说白了代工就是“体力活”:接单、生产、赚加工费,利润薄得像张纸。自有品牌才是“脑力活”:设计、营销、卖溢价,利润空间大得多。可杰美特的代工业务营收同比增长了50.46%,自有品牌反而下滑25.9%。这说明什么?它想靠代工“补窟窿”, 后来啊越补越亏——9.55%的毛利率,连研发费用都覆盖不了更别说养活那么多销售人员。
研发投入的“寒气”:技术人员年薪不足销售人员一半
2022年上半年, 杰美特研发费用1806万元,同比下滑15.5%,比去年少了331万。对比2018年销售人员年薪18.35万、 技术人员9.5万的差距,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惯性,早就埋下了隐患。当华为订单减少, 杰美特想靠自有品牌翻身时却发现手里的技术储备还是几年前的老底——比如那款爆火的iPhone 13保护壳,技术方案和2020年的华为产品如出一辙。
更讽刺的是 2021年9月iPhone 13 case搜索量暴涨后杰美特似乎没抓住机会。卖家精灵数据显示,2022年7月开始,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已经掉头向下。这说明什么?市场热度转瞬即逝,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迭代,就算短期蹭到流量,也留不住用户。
跨境电商的破局之路:从华为“单腿走路”到多品牌“丛林生存”
杰美特的遭遇,其实是整个华为供应链的缩影。但跨境电商手机壳市场并非没有出路。X-Doria的案例证明:只要技术过硬、 渠道选对,即使失去华为,也能在苹果、三星的赛道上杀出一条血路。亚马逊的数据显示, X-Doria升级后的品牌RAPTIC,在手机壳类目经常占据Best Seller榜单,转化率比普通代工产品高出15%以上——这背后是品牌溢价和用户信任的积累。
对其他厂商 破局的关键在于“两条腿走路”:把代工赚来的钱砸向研发,比如用环保材料、磁吸充电、智能感应这些新技术,让手机壳从“保护壳”变成“智能配件”。毛利率才能从9.55%向60.93%靠拢,才能真正抵御“寒气”。
未来已来:技术迭代还是渠道为王?手机壳市场的下一场仗
华为的“寒气”短期内不会散,手机壳市场的利润分化只会越来越严重。代工厂会继续在9.55%的毛利率里挣扎, 而那些有技术、有品牌的玩家,会抓住“口红效应”的红利,把手机壳做成高毛利生意。比如2022年深圳跨境电商展上, 有厂商推出了带体温监测、紫外线消毒功能的手机壳,售价高达199元,比普通壳子贵5倍,却卖断货——这说明,用户愿意为创新买单。
杰美特的转型还没成功, 但至少它找到了方向:把X-Doria的品牌做起来把研发费用提上去,别再让技术人员的年薪只有销售的一半。对整个跨境电商手机壳市场 华为寒气或许是一次“压力测试”——谁能扛过去,谁就能在下一轮增长中占据高地。毕竟手机壳这生意,从来都不缺用户,缺的是让用户心甘情愿多花钱的理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