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系团队接手出海项目,能否再次拿下市占率第一的宝座
出海项目换血记:华为背景团队接手后市占率第一的“宝座”还能坐稳吗?
中国品牌出海的故事里从来不缺“逆袭”的剧本,但更多时候,是“高开低走”的唏嘘。智能短途出行领域, 乐行天下的经历像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从早期平衡车市场的“一炮而红”,到被巨头挤压掉队的低谷,再到2021年迎来华为背景团队接手,如今在独轮车细分市场以超50%市占率登顶。这不禁让人问:换了“操盘手”,出海项目就能稳拿第一吗?
从“明星企业”到“掉队者”:乐行天下的十年沉浮
2012年成立的乐行天下赶上了智能硬件的风口。2014年,它推出首款独轮平衡车,销售额直接冲破3亿元,成了平衡车领域的“香饽饽”。同年,两轮融资共计1.3亿元入账,创始人周伟还入选了“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那时的乐行天下 手握“第一家研发智能独轮车”“第一家研发减震独轮车”等标签,技术光环加身,怎么看都是行业龙头种子选手。

好景不长。小米生态链企业纳恩博带着资本和生态优势杀入,收购了美国平衡车品牌赛格威,正面硬刚乐行天下。这场“巨头之战”里乐行天下败下阵来。更糟的是 创始人周伟陷入诉讼纠纷,公司内部动荡,研发的悬浮鞋、微电动车等单品被迫砍掉,只留下独轮车和滑板车两条“救命稻草”。2016年推出的P1微电动车虽众筹破千万, 但终究没能挽回颓势——在平衡车整体市场,乐行天下从头部滑落成了“老玩家”。
华为系团队接手:换血后的“涅槃重生”
转机出现在2021年。乐行天下完成并购,新管理团队集体“换血”,董事长王宇及产品、营销负责人均来自华为系。这个决定,成了公司命运的转折点。华为背景的团队带来了什么?不是简单的“换人”,而是从研发、产品到渠道的全面重构。
研发端, 乐行天下原本就有50%以上员工是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占比超15%,手握300多项专利。华为团队接手后进一步强化了“三电系统”的自研能力,实现了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技术壁垒被筑得更高——比如2023年9月推出的“探险者1号”旗舰越野电动独轮车, 2024年6月斩获红点至尊奖的Challenger V13,靠的就是尖端技术和差异化设计。
产品端,团队砍掉了非核心品类,死磕独轮车和滑板车两大支线。这不是“收缩”,而是“聚焦”。独轮车市场虽小,但用户多为极限运动爱好者,消费力强;滑板车体量是独轮车的20倍,更大众化。华为团队做的, 是把这两类产品做精做透:独轮车主打“易学”,2024年6月推出的E20号称“最易学独轮车”,降低使用门槛;滑板车则分价格段打,400美元以下入门级、400-800美元中端、800-5000美元高端,覆盖不同人群。
渠道与品牌:高端市场的“溢价突围战”
产品有了渠道和品牌怎么落地?华为团队的思路很明确:主攻海外高端市场,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线上,乐行天下以独立站为核心,亚马逊、地区性平台为辅;线下通过品牌代理商分销,重点覆盖欧美。数据显示, 其海外品牌INMOTION官网月访问量达11.8万,自然搜索占比37.63%,直接流量33.01%,说明用户认知和品牌粘性在提升。
高端定位不是喊口号。乐行天下的电动独轮车均价超1000美元,电动滑板车最高卖到5000美元,比同类品牌贵30%-50%。凭什么?靠的是“体验价值”和“情绪价值”。独立站上,它不止卖产品,还开了博客专区,科普骑行知识、分享用户故事,降低新用户的学习成本。线下则通过摄影比赛等活动, 让用户成为“推荐官”——2023年的一项用户活动,获奖者能拿到新款产品或代金券,口碑就这样传开了。
王宇曾说:“价格竞争没出路,品牌打造是溢价之道。”这句话在乐行天下身上应验。2024年7月,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是重庆华信集团旗下私募基金,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了信任票。如今的乐行天下 独轮车市占率超50%,滑板车正冲击龙头,产品远销55个国家,海外营收占比95%以上——从“掉队者”到“第一”,华为团队只用了三年。
对抗性观点:华为系团队的“方法论”,真能复制吗?
乐行天下的成功, 让人忍不住问:其他出海项目,跟着华为系团队的“剧本”走,也能拿下市占率第一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行业赛道不同。智能短途出行属于“技术+文化”双驱动领域, 欧美用户对滑板文化接受度高,政策也支持绿色出行,这是乐行天下的“天时地利”。但其他品类, 比如3C电子、快消品,可能面临更激烈的红海竞争和本土品牌围剿,华为团队的“技术壁垒”策略未必奏效。
接下来团队基因适配性。华为系团队擅长研发管理和高端品牌塑造,乐行天下本身有技术底子,两者一拍即合。但有些出海项目, 创始团队可能更懂本土化运营,突然换成“华为风格”,反而会水土不服——比如过度强调技术,忽略用户本地化需求,或者因循“高端化”路径,在下沉市场失去价格优势。
再说说市场变量不可控。乐行天下接手时独轮车市场处于“小众但潜力大”的阶段,竞品不多。但现在电动滑板车、独轮车赛道挤进了九号、Meepo等玩家,价格战、营销战早已打响。华为团队想靠“高端突围”,得面对更多“低价狙击手”,市占率第一的宝座,坐起来未必安稳。
差异化建议:出海项目想拿第一, 得避开这些“坑”
乐行天下的案例能给其他出海项目带来启发,但不能盲目模仿。要想拿下市占率第一,得结合自身特点,走差异化路径。
第一,别盲目“砍品类”,要学会“圈层破壁”。乐行天下砍掉悬浮鞋、微电动车,聚焦独轮车和滑板车,是主要原因是它在这两个品类有技术积累。但有些项目,比如智能家居,可能需要多品类协同才能形成生态。关键是找到“核心锚点”——比如先服务一个小众但高粘性的用户群, 再通过他们的口碑,打破圈层限制,扩大受众。
第二,高端化不是“万能药”,本地化适配更重要。乐行天下的高价产品在欧美能卖,是主要原因是它匹配了当地用户的消费能力和文化偏好。但拉美、 东南亚市场,用户更敏感价格,这时候就得调整策略:比如在东南亚推低价版滑板车,配套本地化充电服务,而不是照搬“高端溢价”的套路。
第三,渠道布局别“贪全”,要“抓重点”。乐行天下以独立站为核心,是主要原因是它能自主掌控品牌形象和用户数据。但对中小卖家,可能亚马逊、TikTok小店更实际。关键是分清“主战场”——比如北美用户习惯亚马逊, 欧洲偏爱独立站,中东依赖本土电商平台,集中资源打透一个,再拓展其他,比“撒胡椒面”强。
市占率第一的“宝座”, 没有“标准答案”
华为系团队接手乐行天下拿下市占率第一的故事,是出海项目“换血重生”的范本,但它不是“万能公式”。每个行业、 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变量”——技术壁垒、用户需求、市场环境、团队基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决定了“第一宝座”谁能坐。
对出海企业 真正的“秘诀”或许不是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是技术、是品牌、是渠道,还是用户洞察?乐行天下的答案,是“技术+高端+全渠道”;下一个拿下市占率第一的项目,可能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毕竟出海的路上,从来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