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opee购物怎么总是卷不动

低价引流的老虎背, 骑上去就难下来了

做Shopee的卖家老周最近总在朋友圈吐槽,说现在平台上卖东西跟“卷心菜”似的,一层包一层,根本卷不动。他回忆2019年刚入行那会儿, 平台补贴多如牛毛,20块钱进的包包挂上标能卖到200多,一天轻松出几千单,利润薄得像纸,但架不住量大。现在倒好,订单量没少多少,利润却缩水了八成,辛辛苦苦一天下来赚的钱还不够给打包员买瓶可乐。这种“卷不动”的感觉, 不是老周一个人的,而是整个Shopee生态的缩影——从卖家到平台,似乎都被困在了低价的泥沼里拔不出腿,又舍不得松手。

从“日销万单”到“赚五毛钱热闹”

早期Shopee在东南亚的崛起,靠的就是“低价”这把双刃剑。2019年, 当Lazada忙着调整组织架构、内部派系打架的时候,Shopee突然杀出来用免运费、免佣金、明星站台砸钱,愣是把东南亚用户从线下实体店和竞争对手平台里“撬”了过来。那时候的卖家,简直是躺赚模式。深圳做3C配件的李姐记得, 2019年她在Shopee马来西亚站上架一款手机壳,采购成本15块,平台补贴后卖35块,一天能出8000单,月利润轻松破50万。这种“低成本高客单价”的美好时光,现在回头看,像一场梦。

Shopee卷不动了
Shopee卷不动了

梦醒的时候,是2022年。Shopee开始悄悄调整政策, 新卖家免佣金没了改成“前三个月佣金返广告金”;老卖家的佣金费率统一提到6%;包邮门槛也提高了。更关键的是平台不再“一碗水端平”,流量开始向广告费砸得多的卖家倾斜。老周试过不投广告,后来啊店铺流量直接腰斩,“现在不花钱买流量,连门都摸不着”。有数据显示, 2022年Shopee东南亚站点的广告点击成本同比上涨了35%,但转化率却下降了12%,卖家们陷入“不投广告等死,投广告找死”的怪圈。

扩张的狂欢:烧钱换数据, 再说说烧到自己

如果说低价策略是Shopee的“加速器”,那2021年的全球扩张就是它的“脱缰野马”。那会儿的Shopee, 像打了鸡血的赌徒,在欧洲开了波兰、西班牙、法国站,在拉美砸了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还雄心勃勃地冲进印度市场。母公司Sea的股价跟着水涨船高, 2021年10月估值冲到2000亿美元,创始人李小冬大概也没想到,自己能靠一个还在亏钱的电商业务,撑起这么大的市值泡沫。

泡沫破灭的速度,比想象中快。印度市场, Shopee还没站稳脚跟,旗下游戏Free Fire就主要原因是数据平安问题被下架,直接断了“输血渠道”;欧洲市场,消费者对低价商品兴趣寥寥,西班牙站开通一年就关了;拉美市场,更是一记重拳——巴西政府一看跨境电商冲击本土零售,直接把关税提到60%,流转税17%-25%,跨境商品售价得涨95%才能保住利润,谁还买?

2023年9月8日 Shopee阿根廷站贴出停运通知,10月31日正式停止服务,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的本土团队也撤得干干净净,只留下跨境业务“守阵地”。有行业分析师算过一笔账, Shopee在拉美的烧钱速度,平均每天亏损超过200万美元,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扩张,撑到撤资已是万幸。

拉美折戟:关税一提,价格就死

巴西站的经历,最能说明问题。2021年Shopee杀进巴西时靠的是“低价+快速配送”,APP下载量一度霸榜拉美。但好景不长, 2022年巴西政府出台新规,要求跨境电商必须提供产地证明,堵死了卖家“本土店铺”的路;关税和流转税加起来超过80%,一件中国产的连衣裙,到巴西消费者手上价格翻三倍,本土零售商随便砍砍价都比这便宜。深圳做服装的卖家王磊试过在巴西站卖货, 后来啊一件成本80块的连衣裙,算完关税、税、运费,定价得220块,后来啊一天只卖出去3单,“不如在国内卖一件赚得多”。现在巴西站只剩跨境卖家撑着,但人手不足、本土化运营跟不上,迟早也是“黄摊子”。

母公司“揭不开锅”:从高管降薪到裁员潮

扩张烧钱,烧的是母公司Sea的现金储备。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 Sea的现金储备从半年前的92.5亿美元暴跌到65亿美元,贷款却从15亿飙升到20亿,现金流紧张得像一根绷紧的弦。更尴尬的是 曾经给Shopee“输血”的游戏业务Garena,也出了问题——Free Fire在印度被下架后收入锐减,2023年Q2游戏板块利润同比下滑40%。这下Sea彻底“断奶”了Shopee成了“无底洞”。

没钱了就只能“节流”。2023年8月, 创始人李小冬发内部信,宣布高管团队放弃现金薪酬,直到公司实现盈利;紧接着,商务旅行只能坐经济舱,餐费每天限30美元,酒店每晚不能超过150美元,连打车都得用最便宜的网约车。更狠的是裁员, 2022年Sea裁员近7000人,占集团员工总数10%以上,Shopee多个团队被“一锅端”;2023年9月,Garena和Sea Labs又裁员数十人,连带着Shopee的员工人人自危,“去年9月裁员的阴影还在今年9.9大促刚过就通知增加C-绩效,得C-就得走,谁还有心思搞增长?”

内部派系林立:创始团队“一言堂”的隐患

比没钱更麻烦的,是内部乱。据内部员工透露, Shopee的管理层几乎被创始团队冯陟旻和COO李刚“垄断”,高学历派和本土“草创团队”派系矛盾不断,开会经常吵得不可开交。这种“一言堂”的管理模式,在扩张期还能靠“快”压住问题,一旦收缩,矛盾立马爆发。比一比的话, 竞争对手Lazada从2016年阿里控股后一直在调整组织架构,创始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从Max Bittner到皮尔·彭龙再到李纯,始终在平衡阿里系、本土团队和创始派系的关系,稳扎稳打。Shopee的“草台班子”式管理,在东南亚市场能靠低价逆袭,到了更复杂的市场,就露怯了。

卖家的“内卷漩涡”:流量买不到, 利润看不到

平台的问题,到头来都转嫁到了卖家头上。老周最近发现, Shopee的规则越来越“坑”:以前参加大促免保证金,现在要交几千块;以前包邮门槛是39元,现在涨到79元;平台还强制要求“30天无理由退货”,退货率高达20%,卖家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更扎心的是 同质化竞争太严重——做手机壳的,1000家卖家卖同一款模板;做女装的,深圳华强北的货挂上标就能卖,价格战打得“血本无归”。

有数据显示, 2023年Shopee东南亚站点的卖家数量同比增加了35%,但平均客单价下降了18%,利润率从15%缩水到5%以下。一位做了5年Shopee的卖家说:“以前卖货是‘赚着钱走量’, 现在是‘走量赚吆喝’,订单量上去了利润还是薄得像纸,图啥?”更讽刺的是 平台一边喊着“扶持中小卖家”,一边把流量都倾斜给头部大卖家,中小卖家想出头,只能靠“烧钱投广告”,后来啊陷入“越投越亏,越亏越投”的死循环。

“本土店铺”成本土卖家?政策堵死这条路

为了在海外市场活下去, 不少卖家想出了“歪招”:注册本土店铺,用本地身份、本地仓库,避开高额关税和物流成本。但Shopee的“本土化”策略,被各国政策反制了。巴西圣保罗消保机构要求平台提供产品产地证明, 墨西哥要求跨境卖家必须缴纳本地税,本土店铺的“”成本越来越高。深圳做电子烟的卖家小张试过在墨西哥注册本土店铺, 后来啊被平台要求提供税号、本地营业执照,一套流程下来成本比跨境卖还高,“折腾半天发现还是老老实实做跨境,至少省事”。

战略收缩转向盈利:但“老虎”背上的绳子怎么解?

2023年下半年, Shopee突然变了调,不再提“全球扩张”,而是说“专注盈利能力和效率”。创始人李小冬对外放话, 拉美市场只保留巴西和三个国家的跨境业务,欧洲、印度等“亏损重灾区”要么收缩要么关停。这种“断臂求生”的战略, 看似明智,实则难——Shopee的基本盘是东南亚用户,这些用户早就习惯了低价,一旦平台涨价,转头就可能跑到TikTok Shop或者Lazada去。2023年Q3,Shopee东南亚站点的用户活跃度同比下降了7%,虽然不多,但已经是个凶险信号。

更麻烦的是收缩战线后Shopee的“内伤”反而暴露出来了。内部派系矛盾、管理混乱、员工士气低落,这些问题不是靠关几个站点就能解决的。有行业观察人士指出, Shopee的“低价依赖症”已经深入骨髓,想转型盈利,就像让一个惯用左手的人突然改用右手,别扭得很。比一比的话, Lazada虽然增长慢,但步步为营,2023年Q3在东南亚的营收同比增长了12%,净利润转正,这种“慢就是快”的策略,或许才是Shopee该学的。

“2023年Q2营收21亿”:漂亮的数字背后是“失血”

Shopee母公司Sea公布的2023年Q2财报显示, Shopee营收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看起来很漂亮。但细看就会发现,营收增长主要靠东南亚和中国台湾市场的提价,而新兴市场营收同比下滑了40%。更重要的是 Sea整体亏损近10亿美元,市值从2021年10月的2000亿美元暴跌到270亿美元,投资者对“烧钱换增长”的故事早就不买账了。有分析师直言, Shopee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高烧病人”,用退烧药暂时把体温降下来但病根没除,迟早会复发。

老周最近在考虑要不要关掉Shopee店铺,转战TikTok Shop。他说:“在Shopee上卷,就像在跑步机上跑,跑得再快,还是在原地。与其耗下去,不如换个赛道试试。”这或许是很多卖家的心声, 也是Shopee的困境所在——当“低价”这头老虎背得太久,想下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它咬住了松手就是重伤,不松手就是等死。Shopee能从这头老虎背上下来吗?没人知道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跨境电商的“内卷时代”,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