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eal作业里,哪个TikTok账号模仿得最晚却最抓精髓
从“双镜头”到“真实时刻”:BeReal凭什么让大厂坐不住?
2022年的社交赛道上,一款叫BeReal的App突然炸了。它没有滤镜没有美颜, 每天随机一个时间点弹出通知,逼着你用前后置摄像头一边拍下当下的样子——可能是刚睡醒的头发,可能是办公室摸鱼的瞬间,甚至可能是没来得及换的睡衣。就这么个“反精致”的玩法,硬是把月活用户干出了315%的增幅,5月估值冲到6.3亿美金。更扎心的是它居然在美区iOS免费下载榜霸榜超过30天成了2022年社交领域最“不讲道理”的黑马。
大厂们哪见过这阵仗?Instagram、 Snapchat立马动手抄作业,但问题来了:当TikTok在9月15日慢悠悠抛出“TikTok Now”时所有人都以为它又晚了一步——毕竟前两个玩家早就把“双镜头”功能塞进自家产品里了。后来啊用着用着才发现,TikTok抄得最晚,反而把BeReal的魂给抓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只是滤镜:BeReal藏在“双镜头”下的真实需求
别再盯着“双镜头”说事了。早在2013年, 就有个叫Frontback的App玩过一模一样的把戏:用前置拍人脸,后置拍场景,两张图叠在一起发动态。后来啊呢?上线一年就凉了2015年直接下线。这说明啥?“双镜头”根本不是BeReal的原创,甚至不是它火的关键。
BeReal真正的杀招, 其实是两件事:一是“反精致化”的情绪价值,二是“熟人社交低门槛互动”的场景创新。用户早就受够了朋友圈里的精修大片, BeReal就像个“社交卸妆水”,逼着大家展示最真实的样子——你蓬头垢脸的样子,朋友可能刚打完游戏的黑眼圈,这种“不完美”反而成了连接彼此的纽带。
更狠的是它的“定时触发”机制。每天随机时间弹通知,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段被“逼”着发动态,这等于创造了一个“熟人集体活跃场”。以前想和朋友实时互动, 要么开视频要么连麦,门槛太高;现在点一下相机,3分钟内随便拍,发出来还能看到对方延迟了多久——这种“一边不同地”的陪伴感,才是BeReal能留住人的核心。
Instagram和Snapchat:抄了表皮, 丢了灵魂
大厂抄作业,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只抄功能,不抄逻辑”。Instagram和Snapchat就是典型。
Instagram在2022年5月上线了“Dual”功能, 藏在Story发布页的角落里和“拼图”“循环”这些模板放在一起。用起来啥感觉?就像在Story里加了张“贴纸”——后置摄像头当背景, 前置摄像头拍的人像能随便拖动、缩放,花里胡哨但没啥用。用户发Story本来就为了精致,“Dual”反而让操作更复杂,入口又深,后来啊用的人寥寥无几。
Snapchat倒是聪明点,把“双镜头”做成了创意滤镜。在拍摄页右侧点那个“叠在一起”的图标, 能选4种玩法:抠图换背景、分屏、画中画……最逗的是有个“把人放进水杯”的滤镜,确实好玩,但本质上还是Snapchat擅长的“特效狂欢”。用户用它拍搞笑视频没问题,但谁会拿着滤镜去发“真实日常”?BeReal的核心是“真实”,Snapchat的“双镜头”却把“真实”做成了“表演”,完全跑偏了。
为什么“双镜头”不是答案?用户要的是“一起当下”
Frontback当年失败, 不是主要原因是技术不行,而是主要原因是它没解决“熟人社交的低门槛”问题。用户发完动态,朋友点赞评论寥寥,新鲜感一过自然就卸载了。BeReal不一样, 它用“定时通知”让所有人同步参与——你发的时候,知道好友也在发;你刷的时候,看到的是同一波人的“真实切片”。这种“集体在场”的感觉,才是社交产品要的“粘性”。
Instagram和Snapchat的“双镜头”都是“单点功能”, 孤立地塞在产品里没有和熟人社交场景结合。用户打开Instagram是为了刷网红帅哥美女, 突然弹个“Dual”让拍真实日常,画风突兀得像在吃火锅时来盘沙拉——不是不能吃,就是不合时宜。
TikTok Now:来得最晚, 却把“精髓”焊死在产品里
9月15日TikTok官网发了个不起眼的公告:要推个叫“TikTok Now”的新功能。当时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把“双镜头”换个名字再塞一遍。后来啊点开才发现,TikTok根本不是在“抄功能”,它在“抄场景”。
玩法上和BeReal几乎1:1:每天随机时间通知, 3分钟内用前后置摄像头拍照片或10秒视频,显示延迟时间,好友能点赞评论。但细节上全是TikTok的“小心机”——锁屏通知是“闪电+Time To Now+闪电”, 比BeReal的“惊叹号”更符合短视频平台的视觉基因;左下角显示上传时间,右下角有“精彩回忆”入口,点开能看过去28天的动态,这波操作直接把“即时记录”做成了“长期记忆”。
从“Friends”到“Now”:TikTok的熟人社交“换道超车”
更绝的是TikTok的“嫁接逻辑”。在美区,它直接把原来的“Friends”菜单改成了“Now”,原来的好友短视频成了Now下的子菜单。这意味着啥?用户打开TikTok, Home页刷推荐内容,Now页专门看好友的“真实动态”——内容发现和熟人社交被彻底分开了互不干扰。
这招比Instagram高明到哪去?Instagram把“Dual”塞进Story, 等于让用户在“精致表演”和“真实日常”之间反复横跳,脑子都转晕了;TikTok直接划出个“真实专区”,用户养成了“打开Now看朋友动态”的习惯,反而强化了熟人社交的频次。数据显示, Now功能上线后TikTok用户日均好友互动量提升了23%,这说明“场景分离”真的能让用户更愿意参与。
独立App的“野心”:海外市场的“轻量级”真实社交实验
有意思的是TikTok在海外还同步上线了独立App“TikTok Now”。界面和BeReal一样极简,就两个版块:“好友”和“探索”。但细看区别大了——BeReal的好友只能靠通讯录导入, TikTok Now的好友能直接同步TikTok主账号的关注列表,用户不用额外加好友就能互动;探索页虽然不能评论,但点关注能直接跳转到TikTok主账号,等于给主App导流。
9月20日独立App上线后印尼、巴西等市场的下载量冲进社交类前十。用户反馈也印证了这点:“不用切换App就能和朋友发‘真实瞬间’, 比BeReal方便多了”——TikTok把“真实社交”和“现有生态”绑在一起,用户迁移成本几乎为零,这波“轻量级”打法,直接把BeReal的“独立App”路径给卡死了。
抄得晚,却抄对了:TikTok到底抓住了什么?
为什么TikTok能“后发制人”?主要原因是它没把BeReal当“竞品”,而是当“场景模板”。Instagram和Snapchat盯着“双镜头”这个功能本身,TikTok却盯着“熟人低频互动”这个用户痛点。
BeReal的核心用户是18-24岁的年轻人, 他们厌倦了社交媒体的“表演感”,想要个“能放松展示真实自己”的地方。TikTok的用户本来就有“看朋友日常”的需求——以前只能通过短视频, 但短视频太“刻意”了Now功能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不用精心剪辑,随手拍就行,还能看到朋友“没化妆的样子”“加班到崩溃的表情”,这种“真实感”比滤镜更有温度。
对抗性观点:模仿不可耻, 落地能力才是关键
总有人说TikTok是“抄袭”,但社交产品的发展史,本来就是个“相互借鉴”的过程。Instagram抄Snapchat的“阅后即焚”, TikTok抄Instagram的“短视频 feed”,关键不在于谁先想到,而在于谁能把别人的“好点子”和自己的“用户场景”焊死。
BeReal的“定时通知”是好点子, 但放在独立App里用户下载成本高,好友拉新难;TikTok把它塞进主App,用现有用户基础直接启动,好友来源还打通了通讯录和TikTok关注列表,这哪是“抄袭”,这是“生态降维打击”。就像你有个好配方,但人家有现成的渠道和供应链,再说说卖得好的肯定是后者。
真实社交的“下半场”:TikTok Now能走多远?
当然TikTok Now也不是没隐患。“随机时间通知”确实能促使用户参与,但天天被“定时打扰”,用户会不会烦?数据显示,BeReal有32%的用户会主要原因是“通知太频繁”而卸载。TikTok现在用“闪电”符号弱化了压迫感,但长期看,可能得加个“自定义免打扰时段”才行。
更大的挑战是“商业化”。真实社交的本质是“弱连接”,广告植入太生硬会破坏氛围。TikTok现在没在Now页放广告, 但以后想赚钱,可能会在“精彩回忆”里加品牌内容,或者给“好友动态”置顶广告——这步棋走不好,用户分分钟用脚投票。
不管怎么说 TikTok Now至少证明了:大厂抄作业,别光盯着功能列表,得往深了挖用户到底要啥。BeReal的“真实时刻”不是“双镜头”, 而是“和朋友一起不完美的勇气”;TikTok把这份勇气揉进了自己的产品里这才叫“抄到了精髓”。社交这行当,从来不是先发优势,谁能把用户情绪摸透,谁就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