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又一家知名家居电商大牌真的破产清算了吗
最近家居行业坏消息接二连三, 优梵艺术突然在旗舰店官宣停业,抛下等待发货的消费者;英国知名家居电商Eve Sleep被曝破产清算,品牌和资产被同行收购;美国家居巨头Lane Home Furnishings深夜发通知永久停业,裁掉2700名员工。这些事件让一个疑问浮出水面:难道又一家知名家居电商大牌真的撑不住了吗?
破产清算不是孤例, 家居电商正在经历“大洗牌”
翻看近两年的家居行业动态,会发现“破产清算”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2023年4月, 优梵艺术在自家网络旗舰店发布停业公告,称公司已无支付能力,即将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团队已解散,留下无数消费者维权无门。仅仅半年后 2023年10月,欧洲著名家居电商Eve Sleep也宣布破产清算,这个成立于2014年底、曾在2017年伦敦上市时市值达1.4亿英镑的明星企业,到头来没能逃过被英国另一家床上品牌Bensons for Beds接管的命运。

跨过大西洋,美国市场的境况同样惨淡。2023年11月, 家居巨头Lane Home Furnishings母公司United Furniture Industries突然永久停业,深夜裁员通知让2700名员工措手不及。更早之前, 2020年3月,有60年历史的美国知名家具零售商Art Van向联邦衙门申请破产保护,这个在9个州拥有194家门店、年销售额超10亿美元的企业,成为疫情下全球首家轰然倒塌的知名家具企业。
这些案例背后是家居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的必然。优梵艺术的暴雷源于银行停贷导致的资金链断裂, Eve Sleep的倒下是主要原因是持续亏损难以为继,Art Van的破产则直接暴露了在亚马逊和Wayfair主导的市场下传统零售商的无力感。当一家又一家“大牌”倒下人们不得不承认:家居电商的“黄金时代”或许真的结束了。
从融资狂热到清算冷风, DTC模式的“泡沫”破了
提到Eve Sleep,不得不提它曾经的光环。这家主打盒装床垫的英国家居电商,成立第一年就卖出超过11000套床垫,营收突破350万英镑。2015年, 它拿下累计310万英镑的种子轮及A轮融资,成为英国电商界的明星;2016年7月,又获得690万英镑的B轮融资;2017年,成立不到三年的Eve Sleep在伦敦上市,创始人Jas Bagniewsk还豪言要“整合分散的欧洲床垫市场”。
当时的DTC模式正炙手可热, Eve Sleep凭借“压缩床垫+适配宜家床框”的创新概念,加上玩转流量的营销手段,确实领先了传统家具卖家一个段位。盒装床垫用泡沫做材料, 可以压缩放进大盒子,运输成本低,安装方便,还自带社交媒体传播属性——拆箱、膨胀的过程本身就是绝佳的“内容创作素材”。
只是资本的狂热往往伴因为非理性的投入。数据显示,仅仅是2017年上半年,Eve Sleep就有近70%的营收额用于广告营销开销。为了冲业绩、迎合资本市场,它在营销上烧钱如流水,却在产品优化和创新上后劲不足。当盒装床垫的概念不再新鲜, 中国卖家带着更低成本的同类产品涌入市场,Eve Sleep的先发优势迅速被稀释。到头来 上市后持续亏损,2023年上半年仍有460万英镑的亏损额,股价相比上市时跌去超90%,公司再无力运作,只能走向破产清算。
同样的故事也在美国上演。Eve Sleep的美国同行Purple, 同样是2017年上市,市值一度达11亿美金,主打“网格结构”床垫,通过众筹积累原始资金。但上市后同样陷入营销依赖,产品创新停滞,2022年选择退市,黯然离场。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事实:只靠“概念+流量”的DTC模式, 在缺乏产品壁垒和成本控制的情况下终将成为“无源之水”。
盒装床垫的“甜蜜陷阱”, 先发优势敌不过成本绞杀
Eve Sleep的核心产品是盒装床垫,这个品类在欧美市场的兴起确实解决了传统床垫“运输难、安装烦”的痛点。相比传统的弹簧床垫, 泡沫材质的盒装床垫可以压缩包装,体积小、重量轻,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非常适合电商销售。加上它适配宜家床框的设计,精准切入存量市场,把大量用宜家产品的潜在用户转化为客户。
但这个“甜蜜的卖点”很快就变成了“甜蜜的陷阱”。因为概念走红,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赛道,包括来自中国的卖家。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泡沫床垫, 中国卖家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原材料成本,能将售价压低20%-30%,一边保证品质。欧洲本土品牌和中国卖家在成本上的差距,直接让Eve Sleep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更致命的是盒装床垫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当竞争对手纷纷跟进, 甚至在材质、舒适度上做出改良,Eve Sleep却迟迟没有拿出让人眼前一新的产品。它曾试图通过“适配宜家床框”建立壁垒, 但很快发现,这不过是“伪需求”——消费者真正在意的,还是床垫本身的舒适度和价格。于是Eve Sleep只能逐渐收缩市场,从欧洲大陆退回英国和法国,到头来连本土市场也保不住。
耐用品消费遇冷, 经济寒冬让“大件”更难卖
除了自身经营问题,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才是压垮这些家居电商的“再说说一根稻草”。2023年9月,英国CPI数据同比上涨10.1%,突破市场预期,创下40年新高。物价高涨让普通民众捂紧钱包,日常开支都精打细算,更不用说更换床垫、家具这类“大件耐用品”。
床垫属于低频高单价商品,消费者平均8-10年才更换一次。在经济向好时人们愿意为“更好的睡眠”买单;但通胀高企、收入预期下降时“能用就行”成为主流心态。欧洲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 2023年第三季度,欧洲床垫销量同比下降15%,其中中高端产品跌幅达22%。这直接冲击了Eve Sleep、Purple这类主打中高端盒装床垫的品牌。
美国市场同样如此。2023年,美联储持续加息,房贷利率升至7%以上,新房销售量下滑,连带家具、家居用品需求下降。一号码头在申请破产时坦言, 在亚马逊和Wayfair主导的市场中,它“无法通过线上渠道获得足够流量”,线下门店又因成本过高拖累整体运营。Made.com的卖身则更直接:2022年, 这家欧洲家居电商平台营收虽然增长,但亏损扩大至2.18亿英镑,到头来被迫出售资产。
耐用品消费的“冰封期”,让缺乏差异化竞争力的家居电商首当其冲。当消费者不再为“概念”买单, 而是转向“性价比”,那些产品单一、成本控制能力弱的品牌,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破产清算不是终点, 跨境电商的“危”与“机”
当优梵艺术、Eve Sleep这些大牌倒下有人哀叹“家居电商不行了”,但换个角度看,这或许是行业出清的开始。对于跨境电商卖家 当下的“危”恰恰藏着“机”——那些被淘汰的品牌留下的市场空白,正是后来者的机会。
中国家居跨境电商的优势早已显现。以盒装床垫为例, 通过深圳、东莞的供应链集群,卖家能快速完成产品打样、生产、质检,交货周期比欧洲本土品牌短40%;借助阿里国际站、亚马逊全球开店等平台,又能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数据显示, 2022年,中国家居跨境电商的出口额同比增长18%,其中智能家具、可折叠家具等品类增速超30%。
活下去的关键:成本控制+产品创新+本土化运营
从Eve Sleep的失败中,跨境电商卖家能吸取哪些教训?先说说是成本控制。Eve Sleep将70%营收投入营销, 却忽视了供应链的优化——说实在的,通过集中采购、规模化生产,床垫的生产成本完全可以降低15%-20%。接下来是产品创新。不能只靠“压缩”“适配”这类浅层概念,而要在材质、功能上做深。比如某中国床垫品牌在2023年推出的“分区支撑记忆棉床垫”, 针对不同体重人群的承压需求设计,在欧洲市场的转化率提升了35%。
本土化运营同样重要。Eve Sleep的官网曾长期以英语为主, 忽略了欧洲多国语言和本地化服务;而成功的中国卖家会根据不同国家调整产品设计——比如针对北欧消费者偏好简约风格,推出低饱和度颜色的家具;针对日本市场的小户型,开发多功能折叠餐桌。这些细节上的深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销量增长。
对于中小卖家或许不必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可以像早期的Eve Sleep那样, 先聚焦一个细分品类,比如“宠物专用家具”“小户型收纳神器”,通过精准定位建立口碑,再逐步拓展产品线。关键是找到自己的“护城河”,无论是成本优势、产品创新,还是用户体验,都要有差异化竞争力。
破产清算后的“残局”:品牌收购与消费者权益
品牌破产清算后资产往往会被同行收购。Eve Sleep的品牌、 网站及知识产权被Bensons for Beds接管,这意味着消费者之前购买的床垫仍能享受售后但未发货的订单大概率无法完成。优梵艺术则没那么幸运,团队解散后消费者只能通过天猫平台维权,但公司已无支付能力,退款遥遥无期。
对行业这些案例也是警示:家居电商的竞争早已从“流量争夺”转向“供应链比拼”和“用户运营”。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已成过去,唯有控制好成本、打磨好产品、服务好用户,才能在经济寒冬中活下去。毕竟市场永远不缺“大牌”,缺的是能真正解决用户需求的品牌。
当又一波家居电商倒下时我们不必悲观。行业洗牌本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那些被淘汰的品牌留下的教训,将成为后来者的宝贵财富。对于跨境电商抓住“成本+创新+本土化”的核心,或许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