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为什么TikTok上那么多人热衷于探讨小水瓶蕴藏的巨大商机

从随手携带到社交密码:TikTok上的水瓶为何成了“流量密码”

打开TikTok随便刷刷, 总能刷到各种关于水瓶的视频——有人贴满贴纸展示自己的“情绪水瓶”,有人开箱2升大容量尖叫瓶,还有人把水瓶搭配在纽约时装周的穿搭里。谁能想到,一个装水的塑料瓶,能在短视频平台上掀起这么大波澜?这些视频里的小瓶子, 早就不是简单的容器了成了年轻人表达自我、缓解焦虑的社交工具,更藏着跨境卖家们没发现的巨大商机。

一个标签6400万浏览:被“情感化”的小瓶子藏着什么秘密

#emotionalsupportwaterbottle, 这个翻译过来有点拗口的标签,在TikTok上已经获得了6400万次浏览。2022年10月的时候,这个数据还在疯狂上涨。点开视频, 你会发现里面的主角不是什么奢侈品,就是一个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水瓶——有的贴满了动漫贴纸,有的画着搞怪表情,有的干脆就是透明款但非要配上吸管。发布视频的人会说:“这是我对抗社交焦虑的宝贝”“没有它我一天都过不下去”。

小水瓶蕴藏大商机,为何TikTok上有那么多人喜欢?
小水瓶蕴藏大商机,为何TikTok上有那么多人喜欢?

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Keong Yap副教授把这现象和婴儿的安抚毯、 毛绒玩具联系起来:“它们是不会背叛我们的对象,可靠、可预测,不会伤害我们。”疫情期间生活被打乱,年轻人需要一些“不变的东西”来锚定情绪,水瓶就成了最便宜的“情绪容器”。墨尔本喜剧演员Aurelia St Clair发过一条带着2升水瓶的视频, 配文“我的情绪支持水瓶”,没想到成了模板,无数人跟着拍同款。这种情感依赖,让原本几十块钱的水瓶,有了溢价空间。

澳大利亚厂商的意外收获:当2升水瓶撞上TikTok算法

澳大利亚水瓶制造商弗兰克格林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们会被TikTok推上风口浪尖。这个品牌原本靠线下渠道卖水瓶, 直到2022年8月底,他们推出了一款内置吸管的2升可重复使用瓶子,没想到在TikTok上炸了——相关视频浏览量冲到1.237亿次直接给公司拉来了15%的销售额增长,还没影响其他产品的订单。有顾客评价说:“这是我买过最爱的水瓶,超级可爱、坚固,还特别便携。”

他们做了什么?其实就两招:一是抓住了“大容量”这个点, 2升刚好满足年轻人“一天不用接水”的懒人需求;二是设计了内置吸管,喝起来方便,拍视频时镜头一怼,吸管晃啊晃的,特别有画面感。更绝的是 他们没主动投广告,全是用户自发拍视频带火——有人早上用这个瓶装咖啡,下午还能喝到热的;有人健身时带着,不用频繁去接水。TikTok的算法把这些真实使用场景的视频推给了更多人,形成滚雪球效应。

设计师的脑洞:为什么年轻人愿意为“丑萌”水买单

翻TikTok上的爆款水瓶视频, 你会发现一个反常识的现象:那些设计极简、高级感满满的水瓶,反而不如“丑萌款”火。比如有的瓶子上印着“别烦我, 我在努力喝水”,有的故意做成歪歪扭扭的形状,还有的贴满闪贴纸,像初中女生的课桌。为什么?主要原因是Z世代的消费早就不是“为功能买单”,而是“为情绪和个性买单”。

纽约时装周的街头采访里有人把水瓶当成配饰,和名牌包、潮鞋一起出镜。一位时尚博主说:“我的水瓶就是我的‘社交名片’,别人看到上面的贴纸就知道我喜欢什么动漫。”这种“社交货币”属性,让水瓶成了年轻人表达身份的工具。跨境卖家如果还在纠结“瓶子要不要做金属质感”, 可能得改改思路——先想想你的瓶子能不能让用户拍视频时“有话说”,能不能让他们发朋友圈时“不丢人”。

从功能到情绪:跨境卖家需要抓住的3个消费升级点

做跨境电商的人总说“选品是关键”,但选逻辑早就变了。以前看销量、看评价,现在得看TikTok上的“情绪价值”。卖水瓶,至少要抓住三个升级点:场景化、功能情感化、视觉符号化。

场景化很简单,就是把瓶子“塞进”用户的生活场景里。比如健身水瓶, 强调“防漏、可挂式”;通勤水瓶,主打“保温12小时、能放公文包”;野餐水瓶,搞“成套贴纸+帆布套”。澳大利亚厂商的2升瓶为什么火?主要原因是它精准命中了“学生党上课”“上班族加班”这两个高频场景。用户一看就知道“这适合我”,下单就快了。

功能情感化是把冷冰冰的功能变成有温度的体验。智能提醒喝水?太普通了不如说“它会像宠物一样提醒你‘该喝水啦’”。能写励志短语?不如改成“每天换一句,给上班的自己打打气”。弗兰克格林的内置吸管,功能上是“方便喝”,情感上就是“不用仰头,不用拧盖,懒人福音”。用户买的不是吸管,是“被照顾的感觉”。

视觉符号化就是让瓶子成为“移动的标签”。TikTok上流行的“贴纸文化”,其实给了卖家灵感——能不能出厂就自带“可撕可贴”的表面?或者设计成“模块化”,让用户自己DIY?有家卖ins风水瓶的店铺, 专门卖空白瓶+贴纸套装,用户收到后拍“改过视频”,店铺再把这些视频转发到自己的账号里形成二次传播。这种“共创感”,比硬广有用100倍。

直播带货新玩法:水瓶开箱视频里的转化玄机

跨境卖家做TikTok直播, 还在吆喝“便宜、质量好”就out了。卖水瓶的直播,最好的形式其实是“开箱+场景演示”。有个叫“水瓶研究所”的账号, 专门直播拆各种网红水瓶,边拆边说:“你看这个盖子,单手就能开,开车时喝水超平安”“这个内胆是304不锈钢,泡柠檬水都不怕有味道。”

更绝的是他们会“制造冲突”。比如故意拿普通水瓶和网红水瓶对比:“同样是装冰美式,普通瓶3小时就热了这个能冰6小时。”或者用夸张的语气:“天啊,这个容量也太大了!我昨天装满水,今天打完篮球还没喝完!”这种“体验式直播”,比直接上链接转化率高得多。数据显示, 带场景演示的水瓶直播,平均停留时长比纯吆喝的高2.3倍,转化率能到8.5%,远超跨境电商行业平均的3%-5%。

藏在趋势里的风险:当“情感支持”变成营销噱头

当然不是所有跟风卖“情感支持水瓶”的都能赚钱。有家国内工厂看到TikTok火了赶紧生产了一批印着“情绪稳定”的水瓶,后来啊卖不动——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他们只抄了形,没抄到魂。TikTok用户买的是“真实情感”,不是生硬的标语。有位买家在评论区吐槽:“瓶子上的字像广告词,一点温度都没有,还不如我自己用马克笔写的。”

更麻烦的是同质化。一旦某个爆火,无数卖家会涌进来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2022年底就有个案例:某卖家靠“2升尖叫瓶”月销10万单, 两个月后同类产品铺满TikTok,价格从$19.9降到$9.9,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限。所以 真正聪明的卖家,会在火的时候就开始“做差异”——要么在材质上创新,要么在功能上叠加,要么在服务上做文章。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文化差异。TikTok上流行的“大容量水瓶”,在欧美是“实用”,但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可能被认为是“浪费”。有位卖家把2升瓶卖到印尼,后来啊差评说:“这么大的瓶子,喝不完怎么办?”后来他推出“1升+500ml便携装”,销量反而上去了。所以做TikTok跨境电商,不能只盯着“全球爆款”,得结合本地需求做微调。

下一个风口:从水瓶看TikTok上的“情绪消费”蓝海

水瓶的走红, 其实是个信号——Z世代的消费,正跨境电商的机会在哪?不是找更便宜的产品,而是找能“承载情绪”的产品。

比如“陪伴型小家电”, 那种会说话的加湿器,能提醒你“该喝水啦”“天干物燥”;比如“治愈系文具”,错题本上印着“没关系,下次会更好”;再比如“情绪零食”,包装上写着“吃掉坏心情”。这些产品成本低, 但情感溢价高,特别适合TikTok的短视频传播——用户拍“它陪我熬夜赶工”“它安慰我考试失利”的视频,比硬广有说服力多了。

当然情绪消费不是“割韭菜”。弗兰克格林的火,不是主要原因是炒作“情感支持”,而是真的解决了用户“方便喝”“容量够”“颜值高”的需求。TikTok用户很聪明,能分辨出“真心”和“套路”。只有把产品本身做好,再用情绪化的内容去连接用户,才能把流量变成销量,把销量变成品牌。毕竟能真正“支持情绪”的,从来不是标签上的文字,而是产品里的用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