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在东京开设首个线下实体店了吗
东京原宿街头来了个“不卖衣服”的快时尚店
2022年11月的东京原宿区, 猫街的年轻人突然发现街角多了家装修醒目的店铺——玻璃幕墙贴满SHEIN的标志,橱窗里挂着当季新款,门口排着的长队蜿蜒到巷尾。这家占地200平方米的门店,挂着“全球首个长期线下实体店”的招牌,却有个奇怪的规定:只试穿不卖货。顾客试完衣服,得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在线上平台下单,等快递送到家。这种“线下试衣间+线上仓库”的模式,让习惯了即时消费的日本年轻人有点懵,却又忍不住排队体验。
从快闪店到“永久驻扎”,SHEIN在打什么算盘
其实SHEIN和线下早有渊源。2018年纽约时装周期间, 它在布鲁克林区开了第一家快闪店,门口排队的粉丝比明星见面会还夸张;2020年迪拜快闪店,中东姑娘凌晨就来排队,把当季限量款抢到系统崩溃;2022年10月,大阪心斋桥的“SHEIN POPUP OSAKA”刚开业,3个月的运营期里每天有超过800人进店试穿,扫码下单率比线上直接购买高23%。这些数据让SHEIN团队意识到:线下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才更聪明”的问题。

东京这家长期门店,其实是把大阪的“试穿模式”升级成了常态版。店内陈列着约800件男女装、 家居用品,涵盖从9.9美元的基础款到59美元的设计师联名款,每件都能上手试。店员说 很多日本顾客试完后会特意拍下穿搭照片发社交平台,配上“SHEIN原宿店打卡”的标签,反而成了免费的UGC内容。这种“体验即传播”的逻辑,比硬广管用得多。
线上狂魔的“线下处女秀”,藏着多少小心机
没人能否认SHEIN的线上统治力。2022年第二季度, 它的APP下载量在苹果商店购物类榜单中干掉了亚马逊,登顶全球第一;同年上半年,GMV突破160亿美元,同比增速超50%,相当于每天进账近1亿美元。可就是这样一个“线上巨无霸”, 突然扎进线下让不少行业人直呼看不懂——毕竟ZARA、H&M这些传统快时尚,线下门店可是营收的大头,SHEIN反其道而行之,把线下变成了“体验工具”。
日本市场的“退货率魔咒”,被SHEIN用线下破解了
跨境电商最怕什么?退货。特别是日本市场,消费者对衣服的版型、面料要求极高,线上买衣服的退货率常年高达30%-40%。SHEIN在日本运营多年,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2022年大阪快闪店的数据给了他们灵感:提供试穿服务后日本市场的退货率从38%直接降到19%。东京店干脆把这个模式固定下来 顾客试穿时还能导购帮忙调整尺码,甚至用3D体测仪扫描身材数据,推荐更合适的尺码——这种“定制化试穿”体验,让不少日本顾客感慨“终于不用盲买了”。
更绝的是店内设置了“社交货币打卡点”。比如原宿店的一面墙全是网红同款穿搭照片, 顾客可以扫码复制穿搭链接;试衣间里装了智能镜,拍穿搭照能自动加滤镜和SHEIN水印。这些设计精准拿捏了Z世代的社交心理:试穿不是目的,发朋友圈才是。有数据显示, 东京店开业首周,相关话题在Instagram上的曝光量破500万,间接带动线上搜索量增长40%。
从9.9美元T恤到300亿美元帝国, SHEIN的“反常识”打法
2008年,南京一个叫许仰天的创业者,在南京珠江路租了个小办公室,做了个叫SheInside的网站,卖9.9美元的平价女装。没人想到,14年后这个网站会变成估值上千亿的SHEIN帝国。它的成功秘诀,从来不是“复制ZARA模式”,而是彻底颠覆了快时尚的游戏规则。
每天上新6000件, 供应链快到“没朋友”
传统快时尚品牌上新周期是3-4周,ZARA最快也要2周;SHEIN呢?从设计到上架,只要7天。它在国内广州、 东莞建立了2000多家合作工厂,用大数据预测流行趋势——比如发现Instagram上“Y2K千禧风”搜索量暴增,72小时内就能把 corresponding 的设计稿送到工厂,3天后第一批样品就出来了5天后就能上架销售。2022年双11期间,SHEIN每天上新量高达6000个SKU,相当于一个中型服装品牌全年的上新量。这种“闪电供应链”,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更狠的是价格策略。ZARA一件基础款T恤卖30美元,SHEIN敢卖9.9美元,还包邮。不是亏本赚吆喝, 而是靠极致的供应链压缩成本:小单快返模式让库存风险降到最低,规模化采购把面料价格压到最低,甚至自己研发了面料切割算法,把布料利用率提升到95%。这些“降本黑科技”,让SHEIN能在低价里 still 保持30%以上的毛利率。
开实体店是“战略转型”还是“品牌作秀”
当SHEIN宣布要在东京开长期门店时行业里分成了两派。支持者说 这是跨境电商“线上+线下”的必然趋势,能增强品牌信任度;反对者则质疑,SHEIN的根基是“极致性价比”,线下门店的高租金、人工成本,会不会拖垮盈利模式?毕竟 ZARA一家门店的年租金就高达百万美元,SHEIN东京店200平米的场地,每月租金至少50万日元,再加上店员工资、装修折旧,一年下来就是笔不小的开销。
子品牌矩阵才是“实体店”的真正底气
很少有人注意到,SHEIN早已不是单纯的“女装电商”。2022年, 它推出了9个独立子品牌:ROMWE、Sheglam、EMERY ROSE、MOTF、Petsin……这些子品牌覆盖了从9岁到45岁的全年龄段客群,也把SKU从服装 到美妆、家居、3C等30多个品类。东京实体店里 除了女装,Sheglam的口红、Petsin的宠物玩具占了三成货架——这说明SHEIN的线下店,从一开始就不是“服装专卖店”,而是“全品类体验中心”。
子品牌的“协同效应”让线下店的成本被摊薄了。比如Sheglam的口红, 在实体店试色后顾客大概率会连带购买同品牌的粉底液;宠物用品的体验区,家长试完宠物衣服,顺手会买玩具。2022年双11期间, SHEIN子品牌的GMV占比已提升到40%,东京实体店开业后子品牌试穿转化率比线上直接购买高18%。这种“多品类引流”的模式,让线下店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增长点。
300亿美元目标背后 SHEIN的“终极野心”
2022年,SHEIN定下了300亿美元的年度GMV目标,上半年已完成160亿,进度超前。但创始人许仰天在内部会议上说:“300亿只是起点,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版淘宝’。”这句话暴露了SHEIN的终极野心:从快时尚平台,转型为综合跨境电商生态。
线下店是“IPO”前的“品牌体检”
市场传闻,SHEIN最快2024年就要在美国IPO。对上市公司品牌认知度和用户粘性是估值的重要指标。SHEIN虽然线上流量大, 但在欧美主流市场,品牌形象还是“低价快时尚”,缺乏ZARA、H&M那样的高端感。东京原宿店选在年轻人聚集的潮流街区, 装修风格融合了赛博朋克和日系简约,还定期举办设计师沙龙——这些操作,本质上是在给品牌“镀金”:让投资者看到,SHEIN不仅能做低价,还能做潮流、做体验。
更关键的是线下店能收集到线上得不到的数据。比如顾客在试衣间的停留时间、 对不同材质衣服的触摸频率、社交分享的偏好……这些“线下行为数据”,和线上搜索、浏览数据结合,能构建更立体的用户画像。2022年Q3, SHEIN通过线下店收集的数据,把女装推荐的准确率提升了15%,GMV所以呢增加了8亿美元。这种“数据反哺”效应,让线下店成了SHEIN的“战略侦察兵”。
写在再说说:快时尚的“下一站”, 会是线下吗
当SHEIN东京店开业第三个月时门口的队伍依然没断过。有个日本姑娘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试穿视频, 配文:“以前觉得SHEIN就是便宜,现在发现,它好像比我还懂我想要什么。”这句话或许道出了SHEIN的成功秘诀:它总能在用户还没意识到需求时 就提前把“解决方案”送到眼前——无论是线上闪电上新,还是线下试穿体验。
传统快时尚品牌正在经历“关店潮”, 2022年全球关闭了超过2000家线下门店;而SHEIN却逆势扩张,从快闪店到长期门店,从东京到大阪,再到传说的纽约旗舰店。它用“不卖货的实体店”证明:线下不是线上对立面而是线上体验的延伸。当其他品牌还在纠结“要不要做线下”时SHEIN已经把做成了“数据中转站”“社交打卡点”“品牌秀场”。
或许, 快时尚的下一站,从来不是“回归线下”或“坚守线上”,而是像SHEIN这样——把线上线下揉成一张网,让用户在体验中完成消费,在消费中爱上品牌。至于东京这家“不卖衣服的店”,会不会成为跨境电商的教科书案例?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现在排队的年轻人已经用行动投票:这个快时尚狂魔的线下处女秀,成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