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EIN全球首家线下店落户东京

东京原宿的猫街, 多了一家只试不卖的“神秘店铺”

2022年11月13日东京原宿区猫街的街角悄悄挂上了一块简约的招牌——没有花哨的装饰,只有品牌名SHEIN嗯。这家占地约200平方米的店铺, 成了全球快时尚行业里的“另类存在”:三个试衣间,一个拍照打卡亭,货架上挂满当季新款,却偏偏不设收银台。顾客摸着面料、对着镜子比划后想买?掏出手机扫二维码,线上下单等快递。这是SHEIN在全球开设的首家“长期”线下实体店,也是它从“纯线上玩家”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关键一步。

原宿在日本时尚版图里的地位,好比纽约的苏荷区、北京的三里屯。这里是潮流文化的孵化器, 年轻潮人扎堆,街头巷尾都是设计师小店、买手店,连泡泡玛特今年7月开店都选了这里。SHEIN把首家长期店放在原宿,明摆着不是随便选的——它要的不是“卖货”,是“种草”。就像它在大阪心斋桥的快闪店, 开业前3小时就有人排队,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试穿视频,发到TikTok上带#SHEIN_OSAKA标签,播放量轻松破百万。这种“排队打卡”的社交属性,比直接卖货更符合SHEIN的打法。

“樱花妹”爱上SHEIN?东京将迎来SHEIN全球首家线下长期实体店
“樱花妹”爱上SHEIN?东京将迎来SHEIN全球首家线下长期实体店

“樱花妹”为SHEIN排队3小时:便宜可爱的魔力

ANN NEWS记者在原宿街头随机采访了4个20岁以下的日本女孩,问“你们当中有谁穿SHEIN吗?”3个人举起了手。这个比例放在几年前可能难以想象——毕竟日本本土有优衣库、 GU,欧洲有ZARA、H&M,快时尚品牌早就扎堆。但SHEIN硬是用“500日元一件的T恤”“1500日元的连衣裙”的价格优势,撬开了这个挑剔的市场。

YouTube穿搭博主@Ayumi Hills的视频里经常能看到她拎着SHEIN的包包搭配ZARA的衣服。她在B站发过《今天你们ZARA了吗》,但最近几期,SHEIN出镜率越来越高。粉丝问她为什么她用标志性的“魔性”日式英语回答:“SHEIN更便宜,而且设计更多样。”日本消费者对“可爱”的执念,让SHEIN的森女系、甜酷风、学院风款款都能戳中痛点。比一比的话, ZARA的设计更偏向欧美街头风,价格也高出一截——同款衬衫,SHEIN卖3000日元,ZARA可能要5000日元起。

更关键的是日本服饰市场有近七成商品是中国制造,但SHEIN是少有的“中国品牌”代表。它把中国供应链的“小单快反”模式发挥到极致:设计师在后台发布新款, 工厂接到订单后7天出货,消费者线上下单后10天收货。这种效率,让ZARA的“15天上新周期”都显得慢。日本消费者习惯了“即买即得”, 但对SHEIN,他们愿意等——毕竟75元人民币能买一件质量还不错的卫衣,谁还在意多等三天?

只试不卖?SHEIN的线下店藏着什么小心思

线下店不直接卖货,这个操作乍看有点反常识。传统快时尚品牌的线下店,核心是“促进转化”:顾客试穿、付款、提走,完成闭环。但SHEIN偏不——它把线下店变成了“体验中心+流量入口”。试衣间里装着全身镜, 灯光特意调亮,方便拍出“氛围感照片”;打卡亭里有滤镜和贴纸,拍完直接发社交平台,还带#SHEIN原宿店的话题。这种设计,本质上是在“放大社交属性”。

大阪快闪店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开业首周,通过线下店扫码线上购买的转化率比平时高了27%。日本年轻人爱拍照、爱分享,试穿后发到Instagram或TikTok,等于帮SHEIN做了免费宣传。而且,线下试穿解决了线上最大的痛点——“尺码不准”。SHEIN的尺码一直被吐槽“偏小”, 线下试过之后顾客线上下单时直接选合适的码,退货率能降15%以上。这对SHEIN来说很重要——退货率高意味着物流成本、库存成本都会增加。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争议。有消费者吐槽:“试穿后想立刻带走,却要等快递,太麻烦了。”SHEIN的回应是:“我们正在优化‘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服务,2023年会在东京试点。”这意味着,未来线下店可能还是会承担部分销售功能,但现在它更想先“攒口碑”。

从快闪店到长期店:SHEIN的日本市场野心

其实SHEIN在日本不是没试过水。2021年, 它在东京涩谷开了个快闪店,只卖了3天;2022年3月,在大阪心斋桥开了个为期3个月的快闪店,反而火了——开业首日排队3小时周末日均客流量超过2000人。为什么同样是日本,后来啊差这么多?业内人士分析,关键在“选址”和“运营”。涩谷的快闪店开在商场里 租金高、曝光有限;心斋桥的快闪店开在“蛋黄区”,周边全是年轻人喜欢的潮牌店、二手店,自然流量大。

这次开在原宿的长期店,算是SHEIN“经验”后的升级版。面积比快闪店大,功能更全,运营周期也更长。SHEIN日本区CEO在采访中说:“我们要让日本消费者知道,SHEIN不只是‘便宜’,更是‘时尚’。”这话其实是在回应外界对SHEIN“低端”的刻板印象——毕竟 一提到“500日元T恤”,很多人会联想到“质量差”。

为了扭转这个印象, SHEIN在东京店里专门设了“设计师合作区”,展示SHEIN X系列的款式——这是SHEIN和全球独立设计师合作的子品牌,单价通常在2000-3000日元,比普通款贵一倍,但设计和面料都更好。日本设计师Yuki Kawamura的作品就在其中, 她参与了SHEIN X 2023春夏系列的 design:“以前觉得SHEIN只做快消,没想到他们愿意给设计师机会。”这种“合作而非对抗”的策略,让SHEIN在设计师圈里慢慢攒到了好感。

快时尚的原罪:SHEIN能“洗白”吗?

提到快时尚,绕不开两个词:“抄袭”和“污染”。抄袭是老生常谈——ZARA被指控抄设计师款, SHEIN也没少挨骂,2021年有艺术家起诉它盗用插画;污染则是新问题:快时尚衣服大多化纤材质,降解难,全球每年有9200万吨纺织废料,其中大部分来自快时尚行业。SHEIN作为“快时尚巨头”,自然也逃不过质疑。

但它的动作比同行更快。2022年10月, SHEIN上线了二手平台SHEIN Exchange,用户可以把穿过的SHEIN衣服卖掉,也可以买别人的二手款。平台会抽10%佣金,但承诺“环保包装”“质检服务”。上线首月,日本区的交易量就突破了5万件,平均每件二手衣服的价格是原价的30%。有个叫Mika的日本女孩,卖掉了20件旧SHEIN衣服,赚了3万日元,又用这笔钱买了3件新款。她说:“这样既能省钱,又能环保,挺好的。”

在“反抄袭”方面SHEIN的策略是“把敌人变朋友”。它推出了“SHEIN Creator”计划, 邀请全球时尚博主、设计师参与设计,如果作品被选中,能拿销售额的10%分成。日本博主@Luna Chan就是其中之一,她设计的“草莓熊卫衣”卖出了10万件,分到了200万日元。“以前觉得SHEIN抄我们,现在发现它愿意给我们机会,心态就不一样了。”这种“利益绑定”,让SHEIN的“抄袭”争议少了很多。

不过ESG这条路不好走。2023年1月, 有环保组织曝光SHEIN的部分供应商存在“污水直排”问题,虽然SHEIN回应说“已整改”,但口碑还是受到了影响。东京原宿店开业后有顾客在店里贴了“SHEIN,请为环保负责”的便签。这说明,SHEIN想真正“洗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只是日本:SHEIN的“全球线下棋”

其实SHEIN的野心从来不止日本。它在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阿联酋迪拜都开过快闪店,2023年还计划在巴黎、悉尼开店。但长期线下店,东京是第一个。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日本市场的“特殊性”:消费者愿意为“设计”付费, 也愿意接受“线上+线下”的新模式;而且日本物流发达,线上下单后3天就能到货,线下体验的“即时满足感”不会被削弱太多。

对比其他市场, SHEIN在北美更侧重“仓储布局”——它在加州开了3个大型仓,能把配送时间缩短到2天;在欧洲,它和德国邮政合作,解决“清关慢”的问题。但线下店,它选了日本。这背后是对“潮流风向”的把控:原宿的流行趋势,往往能影响整个亚洲的时尚圈。SHEIN在原宿店试水成功后2023年下半年就在首尔、曼谷开了类似的长期店。

更重要的是线下店能帮SHEIN收集“真实数据”。比如日本消费者更喜欢什么颜色?什么尺码?什么面料?这些数据会反馈给设计师,让新款更贴合当地需求。东京原宿店开业后SHEIN后台显示,“米白色”“M码”“棉麻混纺”的搜索量比平时高了40%。这种“数据驱动”的打法,比传统品牌靠“经验选款”精准多了。

SHEIN vs ZARA:日本市场的快时尚战争

日本快时尚市场,一直被ZARA和优衣库垄断。ZARA靠“设计快上新”,优衣库靠“基础款+品质”。SHEIN杀进来 相当于“降维打击”——它用ZARA的设计速度、优衣库的价格,抢走了年轻消费者的钱包。据日本市场调研公司发布的2022年数据, SHEIN在18-25岁女性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8%,仅次于ZARA的35%。

两者的竞争,本质上是“模式”的竞争。ZARA的线下店是“销售为主”, 试穿后直接买走,体验更“即时”;SHEIN的线下店是“体验为主”,试穿后线上买,更“便捷”。但日本年轻人似乎更吃SHEIN这一套——他们习惯了“线上购物”,也愿意为“社交属性”买单。ZARA不是没试过线上, 但它的线上系统还是“线下店的延伸”,选款少、更新慢;SHEIN的线上平台,每天上新3000款,比ZARA多10倍。

价格上,SHEIN的优势更明显。一件ZARA的基础款T恤, 价格在3000-4000日元;SHEIN的同款,1500-2000日元就能拿下。日本大学生的生活费平均每月10万日元左右,买一件ZARA可能要花掉4%,买SHEIN只要2%。这种“性价比”,对预算有限的学生党诱惑太大了。

当然ZARA也在反击。2023年3月, ZARA在日本上线了“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服务,还推出了“ZARA X日本设计师”合作系列,试图用“本土化”对抗SHEIN的“全球化”。但SHEIN的供应链优势, ZARA短期内很难复制——SHEIN在中国有3000家合作工厂,接到订单后24小时内就能出货,ZARA的供应链主要在欧洲,反应速度慢了不止一半。

东京店的“实验”意义:SHEIN的未来在哪? 东京原宿店,对SHEIN更像一个“实验室”。它在测试“线下体验对线上转化的影响”,测试“日本消费者对设计的偏好”,测试“ESG策略的效果”。如果这个实验成功, SHEIN可能会把这种模式复制到全球其他城市;如果失败,它可能会调整策略,比如增加线下销售功能。 从目前的数据看,实验还算成功。开业首月, 东京店的日均客流量超过1500人,扫码线上购买的转化率比平时高30%,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2亿。更重要的是 SHEIN通过这家店,改变了“低端快时尚”的形象——有日本媒体评价它“重新定义了快时尚”。 但SHEIN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欧罗巴联盟已经提出“2030年所有纺织品必须可回收”,SHEIN的“快反模式”可能会受到冲击。 东京原宿的猫街上,SHEIN的店铺依然热闹。年轻人试穿、拍照、扫码下单,脸上带着满足的笑。这家只试不卖的店铺, 或许就是SHEIN全球化路上的一个缩影——它用“体验”打破传统,用“数据”驱动创新,用“价格”征服市场。但能不能真正成为“全球时尚巨头”,还得看它能不能解决那些“快时尚的原罪”。毕竟消费者可以主要原因是“便宜可爱”爱上SHEIN,但会不会一直爱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