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在印尼市场为何裁员30%,出海之路如此艰难
裁员30%只是冰山一角
京东印尼站传出的裁员消息像块石头砸进跨境电商圈, 200人、30%的比例,数字背后是整个东南亚战略的松动。说真的, 这已经不是京东第一次在海外市场“踩坑”了但这次动静格外大——2023年2月15日停止接单,3月31日彻底关停服务,时间节点卡得比期末考试还准。谁承想, 那个在国内把物流做到极致的京东,在印尼折腾了8年,再说说落得个“一收一放”的结局:电商业务收缩,转而押注仓储物流。这操作,多少有点“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意味。
印尼电商的“三国杀”早就不给新人留位置
印度尼西亚的电商市场早就不是蓝海了。2010年代初,Tokopedia和Bukalapak这些本土玩家杀出来抢占了先机。2012年, Lazada和Zalora带着东南亚的“老牌光环”进场,2015年Shopee又杀红了眼。等到2016年京东拉着Provident Capital合资搞JD.ID,擂台上早就挤得满满当当。iPrice的数据戳破了一个残酷现实:2022年第二季度, JD.ID的月访问量才230万次连Tokopedia的零头都够不上,连Shopee的六分之一都不到。这哪是竞争啊,简直是“降维打击”的反面教材——自己被维度碾压了。

京东的自营模式在印尼水土不服
京东在国内引以为傲的自营模式,到了印尼反而成了“紧箍咒”。JD.ID只让品牌方和授权经销商入驻,中小微商户、夫妻店根本进不来。Daxue Consulting的Ming YiiLai点破症结:严格的上架标准把大量潜在卖家挡在门外产品种类自然少得可怜。印尼消费者可太懂“货比三家”了 价格敏感度高得吓人,JD.ID还端着“原创保证”的架子,等回过神来Tokopedia早就靠本地化策略把品牌心智抢占了Shopee的折扣促销更是把用户惯得“非低价不买”。这哪是卖货,简直是“自绝于人民”。
物流重资产成了甜蜜的负担
京东在国内建了1500个仓库, 物流体系硬得像块钢铁,但放到印尼这个万岛之国,这套打法直接“水土不服”。JD.ID在印尼硬是砸了18个仓库, 覆盖500多个城市,全靠自家的JDL Express Indonesia。听着挺唬人, 可问题来了——群岛地形分散,单仓覆盖成本高得吓人,竞争对手Shopee、Tokopedia早就跟第三方物流合作,用轻资产模式啃下了更广的配送区域。京东的物流投入像是个“无底洞”, 烧钱速度比营收跑得还快,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京东净营收才增长11.4%,国际业务调整的“锅”再说说还得让物流成本来背。
GoTo的“背叛”让物流梦碎
更扎心的是京东曾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2018年, Gojek向JD.ID投了数亿美元,双方打算搞“电商+出行”的生态闭环,JD.ID甚至集成到Gojek的APP里想着让用户叫车顺便买个东西,这操作在当时可时髦了。谁承想, 2021年GoTo反手就把京东股份卖了——4月签协议,6月完成交易,1.13亿美元卖了20%的股权,连物流业务55%的股份都打包卖给了Oriental Logistic。
Momentum Works一针见血:如果在GoTo合并前把JD.ID并入Gojek, Provident Capital可能还能捞回点本。现在倒好,钱没赚到,合作伙伴还成了竞争对手,这棋下得,堪称“一步错,步步错”。
合资模式: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京东在印尼的合资之路,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雷”。跟Provident Capital合资创立JD.ID, 后来拉Gojek入局,再后来GoTo反手卖股份,这关系比电视剧还乱。Momentum Works早就警告过:合资企业最难搞的就是双方议程和战略不一致。京东想靠“正品+物流”打天下 本土合作伙伴却想着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一个求稳,一个求快,再说说只能是“各怀鬼胎”。2023年泰国Central Group的合资公司裁员, 同样的问题——居高不下的成本和增长放缓的压力,让合资双方都等不及了。
金融科技缺位让用户体验“断链”
电商的下半场,金融科技和物流是左右手。京东在国内搞京东白条、京东金融玩得溜,到了印尼却成了“瘸腿”。JD.ID的支付、贷款、财富管理全靠第三方供应商,连个像样的自有金融体系都没有。金融科技研究公司Kapronasia的Zennon Kapron点出痛点:外国公司在印尼拿支付牌照有多难?京东可能卡在审批环节, 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Tokopedia靠本地化金融服务绑死用户,Shopee的“先买后付”更是把年轻用户的心抓得牢牢的。用户体验的“再说说一公里”没打通,前面铺再多物流也白搭。
出海不是“复制粘贴”, 京东的“中国经验”失灵了
跨境电商的老毛病又犯了:总以为在国内能打天下的经验,到海外照样适用。京东在国内靠“正品保障+极速物流”立住脚, 到了印尼却没意识到,这里的消费者要的不仅是“正品”,更是“低价+便捷+本土化”。Zennon Kapron说得对:中国科技公司总犯美国巨头来中国时的错——把本土策略生搬硬套到海外。Shopee在欧洲扩张失败就是前车之鉴, 在东南亚风生水起,到了法国几个月就撤,不就是主要原因是没搞懂当地用户的“脾气”吗?京东在印尼的JD Hub线下店, 开了9家在大雅加达地区,想着搞全渠道,后来啊竞争对手的线上攻势太猛,线下店根本没机会“露脸”。
差异化优势在哪?京东自己都没想明白
经济与律法研究中心的Bhima Yudhistira灵魂拷问:电商平台得有独特性, 成为消费者心智首选,京东的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是物流?Tokopedia后来居上,物流也不差;是正品?Shopee的官方店够多,价格还更低;是体验?GoTo的生态闭环才是真·无缝切换。京东自己都没搞清楚,消费者更买账。2022年data.ai的数据显示, JD.ID的下载量连Bibli都比不过这已经不是“输在起跑线”了是“全程陪跑还倒数”。
东南亚出海:别总想着“大而全”, 试试“小而美”
京东撤出印尼不代表跨境电商没机会,只是“大而全”的路子走不通了。网经社的张周平分析得对,业绩不及预期、竞争太激烈是主因,但换个思路——出海不一定非得做平台。东南亚的中小微企业缺供应链支持,缺数字化工具,京东在国内的供应链能力能不能“轻量化”输出?比如给本土商家提供仓储、物流解决方案,而不是自己下场做电商。2022年京东在国内的智能物流园区有1500个, 在印尼也建了20座,与其烧钱做零售,不如把这些仓储设施开放给本地卖家,收服务费、仓储费,或许比跟Tokopedia、Shopee硬碰硬更划算。
本土化不是“翻译一下”那么简单
出海企业总把“本土化”挂在嘴边,但真正的本土化是“懂用户的心”。印尼人喜欢什么?伊斯兰金融、本地支付方式、符合宗教习惯的产品。京东在这些细节上做得够吗?恐怕未必。Tokopedia能火, 就是主要原因是它懂本土商家的痛——中小微企业没技术、没资金,Tokopedia提供开店工具、培训、贷款,甚至帮他们对接供应链。这种“贴身服务”才是真本土化,京东的自营模式高高在上,怎么可能接地气?
失败不是终点, 是给后来人敲的警钟
京东在印尼的8年,1.39亿美元的投入,裁员30%,关停服务……这些数字听着刺眼,但跨境电商的本来面貌就是九死一生。关键是从失败里学到了什么:别迷信“中国模式”, 别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真正的出海是“把自己打碎,再重塑成当地需要的样子”。东南亚市场大得很, 用户需求也杂,与其跟巨头硬刚,不如找细分领域深耕——比如专注清真电商,或者主打二手商品交易,甚至帮本土商家做“代运营”。路子多了别总挤在“平台”这一条独木桥上。
跨境电商这条路,从来不是有钱就能赢的。京东的教训够深刻,但愿后来者能看明白:出海不是“复制粘贴”,是“入乡随俗”的修行。放下身段,弯下腰,才能真正走进用户心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