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京东印尼站3月底真的要关停了吗?这是真的吗

京东印尼站3月底关停, 从“东南亚雄心”到“黯然离场”只用了8年

今年1月底,京东印尼站官网挂出一则公告,像块石头砸进跨境电商圈:jd.id及其所有服务将于2023年3月31日正式终止。更早些时候,2月15号起已经不再接受新订单。这消息一出,不少人蒙了——前两年还在传京东要在东南亚大展拳脚,怎么突然就撤了?是真的撑不住了还是另有隐情?咱们今天掰开揉碎了说说。

官方公告里的“时间密码”:停服不是一时冲动

仔细看京东的公告,措辞挺官方:“终止服务”“照常履行已接订单”“提供售后支持”。但关键信息藏在时间线里:1月30日发公告,2月15日停接单,3月31日彻底停服。中间留了不到45天的时间让用户消化,这节奏不像“战略调整”,倒更像是“收摊倒计时”。更巧的是同期京东泰国站也宣布3月3日关停,东南亚两大市场同步收缩,很难让人不联想到“战略收缩”。

突发!京东印尼站将于3月底关停
突发!京东印尼站将于3月底关停

有意思的是 京东印尼站客服在公告发布后面对用户追问“还能不能退款”“售后找谁”,回复得模棱两可:“请放心处理已付款订单”。这种含糊态度,更让人觉得这次关停可能早有预谋,只是没对外明说罢了。

合资模式的“致命伤”:京东在印尼为何“话事权”旁落?

要说京东印尼站为啥走到这步,绕不开它那“拧巴”的合资模式。2015年京东进军印尼时找的是新加坡投资公司Provident Capital合资,各占股份。表面看是“借船出海”,利用本地资源,其实吧埋下了大隐患——京东的高管根本掌握不了绝对话语权。

据接近京东的消息人士透露, Provident作为合作方,深度插手日常管理:从员工招聘、薪资标准,到选供应商、定品类,甚至物流合作方的选择,都要 Provident点头。这导致京东在国内“说了算”的强势文化在印尼完全行不通。更麻烦的是Provident本身就有线下3C业务,和京东印尼的主营品类直接撞车。你想啊,一边是自己投资的电商平台,一边是自己的线下店,供应链资源肯定优先给线下。京东印尼想拿到好货源、低成本?难。

这种“自己人绊自己人”的内耗,持续了8年。2022年12月,京东印尼突然裁员200人,占员工总数30%,理由是“全球在线零售面临挑战”。但圈内人都明白,这更像是“断臂求生”——内耗太严重,砍掉低效业务,试图止损。

从“高歌猛进”到“增长失速”:业绩瓶颈来得比想象中快

京东刚进印尼那几年,确实风光过。2015年上线时SKU不到1万个,到了2016年底直接飙到10万,翻10倍的速度在行业里少见。刘强东当时放话:“要用5-10年做成印尼第一电商”,口气大得很。2019年上半年,京东印尼还在对外宣称“稳步增长,正向发展”,看起来一片大好。

转折点在2019年下半年。东南亚电商市场突然杀出个“程咬金”——Shopee和Lazada背靠腾讯、 阿里疯狂烧钱补贴,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京东印尼主打3C电器,本来利润就薄,加上这两个对手“低价+免运费”的组合拳,根本扛不住。更致命的是 京东的“211限时达”在国内是杀手锏,但在印尼,物流成本高、基础设施差,时效根本做不起来反而成了“烧钱黑洞”。

据第三方数据, 2020年后京东印尼的GMV增速断崖式下跌,从2019年的50%以上,跌到2022年的不到10%。亏损额也不断扩大,8年累计烧掉1.39亿美元,相当于21.8万亿印尼盾。这钱砸进去,连个水花都没看见。

物流“瘦身”背后:京东在东南亚的“重资产”拖累

京东一直引以为傲的是自建物流, 在国内“亚洲一号”仓库、“再说说一公里”配送网络,体验确实好。但在印尼,这套“重资产”模式反而成了负担。

巅峰时期, JDL Express Indonesia在印尼有11个仓库、250多个投递点、4600名内部快递员,覆盖500多个城市。这规模看着吓人,但运营成本高得吓人:仓库租金、快递员工资、车辆维护……每月固定支出就得几百万美元。2022年裁员后 快递员缩到3000多名,仓库也没说关多少,但“停止新用户注册”意味着物流网络已经不再扩张,开始收缩了。

对比一下Shopee, 他们压根不搞自建物流,全靠和本地快递公司合作,轻装上阵,成本只有京东的三分之一。在东南亚这种“碎片化”市场,重资产模式就像穿着铁鞋跑步,跑不动啊。

刘强东的“执念”与东南亚的“现实”:理想败给了水土不服

刘强东对东南亚电商一直有执念。2018年他亲自飞雅加达,见总统、见企业家,放话“要把印尼做成第二个中国”。这种“复制国内成功”的想法,在东南亚根本行不通。

国内用户习惯“先付款后发货”,东南亚呢?COD占比超过60%,用户喜欢“先看货再付钱”。京东坚持线上支付,后来啊大量订单流失。还有品类策略, 京东死磕3C电器,但印尼用户更爱买快消品、美妆,这些品类利润高、周转快,京东却没重点做。

2021年,京东印尼曾尝试调整策略,引入本地快消品牌,上线生鲜频道,但为时已晚。团队习惯了国内“大公司”的做事风格,决策慢,对市场反应迟钝。比如2022年TikTok Shop在印尼搞直播带货, 火得一塌糊涂,京东直到关停前才试水,早就错过了风口。

东南亚电商“冰与火”:京东退场,谁在笑到再说说?

京东印尼站关停,不代表东南亚电商不行了。恰恰相反,这块市场正热得发烫。Shopee母公司Sea Limited 2022年营收增长超30%, Lazada背靠阿里在印尼、泰国市场份额稳居前三。就连后起之秀TikTok Shop,2022年印尼GMV也突破了20亿美元。

这些玩家为啥能成?关键在“本土化”。Shopee的App界面完全按印尼用户习惯设计,颜色鲜艳、字体大,连支付方式都优先推荐COD。Lazada在本地供应链上深耕,和中小供应商合作,把商品价格压到比线下还低。TikTok更是玩转“网红经济”,找本地网红直播卖货,转化率比传统电商高3倍。

京东呢?始终没放下“中国总部”的架子,总部派来的高管不懂印尼话,开会靠翻译,怎么了解本地用户需求?团队里本地员工比例不到20%,决策层更是清一色中国人。这种“文化隔离”,怎么可能做出让印尼用户喜欢的产品?

给跨境电商的“避坑指南”:从京东关停学到的5个教训

京东印尼站的失败,给所有想出海的企业敲了警钟。东南亚不是简单的“中国市场的延伸”, 要想活下去,得记住这几条:

第一,合资模式别“失控”。找本地合作可以但一定要掌握核心决策权,避免“自己人坑自己人”。比如Temu在印尼就学乖了和本地企业合作时合同里明确“供应链、定价归Temu所有”,避免了内耗。

第二,轻资产比“重资产”更香。东南亚物流基础设施差, 自建仓库、配送队成本太高,不如和本地物流公司深度合作,按订单量付费,灵活又省钱。SHEIN在东南亚就是这么干的,库存周转率比京东高5倍。

第三,别死磕“高客单价”。3C电器利润高,但用户决策周期长、退货率高。不如学Shopee,主打低价快消品,客单价控制在20美元以内,复购率高,现金流健康。

第四,团队一定要“本地化”。高管找懂本地市场的,员工多招本地人,决策链条缩短。比如TikTok在印尼的运营团队, 90%是本地人,能快速抓住用户喜好,上线“伊斯兰斋月专属活动”时GMV直接翻倍。

第五,别迷信“复制国内模式”。国内的“211时效”“会员体系”在东南亚水土不服,得根据本地需求改。比如京东的“PLUS会员”, 在印尼一年会员费要20美元,普通用户根本不买账,换成“免运费券+折扣”组合,效果反而好。

跨境电商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本地化方程式”

京东印尼站3月底关停,不是“东南亚市场不行了”,而是“京东的打法不行了”。东南亚电商像片热带雨林,物种丰富,生态复杂,不是靠“烧钱+复制”就能征服的。那些能活下来的玩家,都是“本地化”的高手——懂用户语言、懂消费习惯、懂供应链逻辑。

对跨境电商出海不是“去卖货”,而是“去融入”。放下“中国经验”的包袱,像本地企业一样思考、行动,才能在这片市场扎下根。京东的退场,或许正是给后来者的最好提醒:跨境电商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本地化深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