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在印尼TikTok打造跨境爆款商品并提升商家运营效果

印尼美妆个护市场的洼地:中国供应链的隐形优势

印尼TikTok上的美妆个护赛道像块没被完全开垦的土地, 护肤品已经长出几棵大树,但彩妆领域还散落着不少种子。2023年数据显示, TikTok印尼美妆个护类目中护肤品占比超六成,中国背景的商家在300-500元价格段杀出了多个月销万单的头部品牌,比如主打烟酰胺精华的AHC Indonesia,靠国内供应链的稳定输出,把单价压到线下专柜的七折。反观彩妆赛道, 直到2024年Q1,还没出现能单月破5万单的超级单品,眼影盘、唇釉这些品类里中国商家还在用“9.9元试色装+正装低价”的组合拳试探市场。

本地化生产是不是更好的选择?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有家叫Wardah的印尼本土美妆品牌, 早年尝试用本地原料灌装粉底液,后来啊色号偏暗、粉质粗糙,消费者退货率高达25%。反观中国供应链, 从原料采购到包材生产都能标准化控制,某面膜品牌在广州的工厂,一条生产线日均能产50万片面膜,成本比本地低35%,而且能根据印尼消费者的肤质调整精华液pH值——当地空气湿度常年80%,需要更清爽的配方,这种精细调整国内供应链完全能做到。关税方面更关键, 成品进口到印尼要缴28%的增值税,但原料进口只要5%,中国品牌把精华原液运过去,在当地灌装封装,直接省下23%的税点,这可不是小数目。

跨境商家在印尼的TikTok运营和爆品打造方法论
跨境商家在印尼的TikTok运营和爆品打造方法论

“货带人”的逻辑:为什么印尼TikTok和国内玩法完全相反

如果你在国内做TikTok电商, 肯定习惯了先养达人再带货的逻辑:先找100个粉丝1万的小达人测内容,筛选出3个数据好的,投资源推到百万粉,再说说让达人挂车卖货。但这套在印尼行不通——这里是“货带人”。2023年有个卖手机壳的中国商家, 自己开了个品牌直播间,每天挂9.9元的超薄保护壳,给了本地达人50%的佣金,后来啊达人们主动在视频里说“我在XX直播间抢到的”,靠低价爆款把直播间做起来了反过来带动了达人销量。这种模式对货盘要求极高,你得有持续能打低价的产品,不然达人今天帮你推,明天就不跟了。

印尼的达人生态比国内晚了好几年。国内2020年就出现了“疯狂小杨哥”这样的超级头部, 但直到2024年,印尼TikTok上还没出现单场直播销售额破千万人民币的达人。他们更擅长拍短视频种草, 比如教化妆、试穿衣服,但直播时要么念稿子卡壳,要么不会互动,有个美妆达人直播时忘了开美颜,观众直接跑光80%。所以现在印尼TikTok的主流是商家自播, 中小商家撑起了70%的直播场次大商家再通过自播数据反哺达人——比如看到某款精华在自播里卖得好,就找达人专门拍“用这个精华7天皮肤变亮”的视频,形成“自播测品→达人放大→爆款沉淀”的循环。

保健品赛道:印尼人要的“立竿见影”与商家的耐心赛跑

印尼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执念,可能比中国人更甚。当地气候湿热, 长痘、皮肤暗沉是常态,药店里的维C片卖到150元一瓶,而TikTok上的中国品牌卖80元还买一送一,去年某美白丸品牌靠“15天提亮肤色”的承诺,单月销量冲到8万单。维生素类产品更是刚需, 印尼本土蔬菜价格常年高企,很多年轻人每天吃快餐,维B、维D缺口大,某中国品牌的复合维生素,在TikTok上靠“每天1粒,告别疲劳”的话术,复购率做到3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0%。

但这个赛道有个坎:食品类目的进口许可证。2023年有个保健品商家, 从国内发货到印尼被海关扣了三次主要原因是没办清真认证和进口食品登记,货滞留港口一个月,仓储费就花了20万。正常从筹备到拿到许可证至少要6个月,期间还得找印尼本地代理公司代办,成本又增加15%。所以很多小商家看到门槛高就放弃了 但2024年Q2数据表明,通过许可证的保健品商家,销量同比增长了120%,市场远没饱和。有家做益生菌的商家, 2023年7月启动筹备,2024年1月拿到许可证,上线首月就卖了5万单,现在日均订单量稳定在3000单,耐心熬过了前期的人,吃到了后期的红利。

运营三维度:没有万能公式, 只有适配策略

直播间:护肤品的“沉浸式课堂”

卖护肤品一定要做直播,但不是随便挂个手机就能播的。SKINTIFIC是印尼TikTok上的护肤头部品牌, 他们的直播间像个实验室:主播一边演示精华液的质地,一边用皮肤检测仪实时显示用户用前用后的皮肤含水量,“你们看,这个成分能渗透到真皮层,不是表面补水”,这种专业演示让转化率做到9.5%,比行业平均高4个百分点。高教育成本的护肤品需要这种“沉浸式解释”, 比如抗老产品要讲清楚胜肽的作用原理,敏感肌产品要演示无刺激性,消费者才会愿意买单。

达人合作:批量筛选的“淘金游戏”

不熟悉TikTok的商家, 靠达人合作起量最快,但得学会“广撒网+深捕鱼”。某服装品牌2024年2月一次性合作了120个本地达人, 每个达人发1条视频,成本控制在50元/条以内,后来啊有8个达人带来了超过100单的销量,其中3个达人粉丝量才5万,但视频互动率高达8%。他们立刻和这3个达人签了独家协议, 每月给2万预算,让达人专门拍产品的穿搭场景,接下来这3个达人贡献了品牌60%的销量。达人合作的关键是数据复盘, 不能只看粉丝量,要看“互动率×转化率”这个乘积,有时候10万粉的达人,还不如1万粉的垂直达人有效。

短视频+投流:白牌的“低价突围战”

想做货架电商,主图优化和低价是王道。某家居用品卖家卖收纳盒, 把主图从“产品展示”改成“印尼主妇的凌乱梳妆台vs收纳后的对比图”,点击率提升了3倍,然后定价19.9元,比同类产品便宜5元,再投TikTok的商城流量广告,一周内就冲到收纳类目销量榜前5。这种模式适合白牌商家,不需要品牌溢价,只要供应链跟得上,就能靠低价冲排名。但要注意, 印尼消费者对“低价”很敏感,如果产品质量差,退货率会飙升,所以得控制成本的一边保证品质,有家卖厨房刀具的商家,为了低价用了劣质钢材,退货率40%,再说说亏了本。

中国商家的爆发力:早入场者的红利与本地化陷阱

2023年TikTok印尼商家销量榜前10名里 7家是中国背景的企业,这些商家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供应链反应快,二是本地化做得早。比如卖手机壳的商家, 发现印尼年轻人喜欢带挂绳的手机壳,3天内就调整生产线,推出带卡通挂绳的款式,上架一周就卖了3万单。本地化不是简单翻译语言,而是理解文化习惯。有家卖女装的商家, 直接把国内的设计搬到印尼,后来啊销量惨淡,后来才发现印尼女性更喜欢宽松的版型,而且颜色偏好亮色系,调整后销量直接翻了5倍。

基建落后反而成了机会。印尼很多地方物流要3天以上, 但TikTok Shop推出了“本地仓发货”服务,商家把货存到雅加达的仓库,消费者下单后24小时内就能收到,这比传统电商快了2天。某电器品牌抓住这点,把小风扇、加湿器这些小家电存到本地仓,配合“次日达”的标签,转化率提升了25%。年轻人口红利更明显, 印尼20-35岁的用户占TikTok用户的60%,他们愿意尝试新品牌,2024年Q1数据显示,新入驻的中国品牌,平均3个月内就能做到月销50万人民币,这个增速在成熟市场是不可想象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