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位17岁华人小伙靠卖TikTok爆款史莱姆赚百万美金

17岁少年车库里的百万美金生意

一个还在读高二的美国加州男孩, 在车库里倒腾彩色泥巴,三年后账户里多了120万美金。这不是电影情节,是Mark Lin的真实故事。2023年, 美国创业节目《创智赢家》里出现这个17岁的华人少年时评委们都愣住了——谁家高中生能把“泥巴”做成年入百万的生意?Mark的胶泥品牌“Sliimeyhoney”靠TikTok爆火, 独立站卖得断货,甚至连沙特、澳大利亚的年轻人都在抢购他的“草莓冰淇淋味胶泥”。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一个17岁的商业头脑,到底比成年人多了什么?

从课堂到车库:胶泥的意外发现

2018年,15岁的Mark第一次接触拉伸胶泥。当时他只是觉得这玩意儿好玩,揉起来软乎乎的,还能捏成各种形状。没想到玩着玩着,他发现市面上的胶泥要么味道难闻,要么颜色单调,要么摸起来黏糊糊。这个细节被记在了心里。两年后的2020年, 疫情期间大家待在家的时间变多,Mark突然想起那个“不完美的胶泥”——要是做出又香又好看又解压的胶泥,会不会有人买?他把家里的车库改过成工作室, 买来原料自己调配,草莓的甜香、西瓜的清爽、香蕉的奶香,一点一点调配方,颜色也跟着水果走,粉的、绿的、黄的,像把水果店搬进了泥巴里。

TikTok上卖爆款史莱姆,17岁华人小伙赚百万美金考入名校
TikTok上卖爆款史莱姆,17岁华人小伙赚百万美金考入名校

第一批胶泥是Mark自己做的,他拍了段揉泥的视频发到TikTok,没想到火了。视频里胶泥被拉成丝,再揉成团,配上ASMR般的挤压声,播放量蹭蹭涨。有人评论区问“哪里能买”,Mark这才意识到:这不是玩具,这是个需求。他赶紧注册了独立站,把胶泥挂上去卖,没想到第一天就接了20单。车库里的泥巴,突然变成了能赚钱的“金疙瘩”。

TikTok上的泥巴魔法:700万播放量的秘密

@Sliimeyhoneyshop这个账号, 现在有74.95万粉丝,点赞2020万,平均每个视频播放量百万级。Mark没请专业团队,就靠手机拍摄,却把“泥巴”拍出了让人想买的冲动。他的视频内容很简单:要么是“开箱新品”, 比如覆盆子冰淇淋味胶泥,挤出来像真的冰淇淋;要么是“解压时刻”,用胶泥捏碎再揉回原状,配上舒缓的音乐;要么是“制作过程”,从调色到加香,一步步展示干净又治愈的工艺。最火的一条视频,播放量700万,点赞170万,评论区全是“求链接”“这味道也太真实了吧”。

Mark特别会蹭TikTok的热点。他发视频必带#slime话题, 这个话题在TikTok上有798亿播放量;遇到节日就蹭#satisfying,遇到暑假就发#summerfun,甚至还能把“开学季”和“胶泥”扯上关系——“开学压力大?来块香蕉牛奶胶泥揉一揉”。他账号简介里写着“Next drop: 10/15”,精准预告新品时间,让粉丝惦记着来独立站抢购。这种“内容种草+直接转化”的模式, 让他的TikTok流量几乎都流到了独立站,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3倍,具体数据来自他2022年的运营复盘。

独立站不是摆设:从流量到转化的闭环

很多人做TikTok带货, 再说说都卡在“流量来了卖不出去”这一步,Mark不一样。他的独立站“sliimeyhoney.com”设计得像个小精品店, 首页最显眼的位置写着“当前处理时间:1-5个工作日”,这招很聪明——既让买家知道不用等太久,又暗示“订单多所以需要处理时间”,反而显得产品抢手。网站分类清晰, “畅销胶泥”“按季节选”“本月新品”,甚至还有“Mark精选”,是他亲自挑的几款味道,增加信任感。

产品定价也藏了心思。普通胶泥卖$12-$15,限量款卖到$18,还推出$10的小份装,让第一次尝试的人没压力。最绝的是他卖礼品卡, $20、$50、$100不等,包装上印着“给爱玩泥巴的你”,成了年轻人之间送新潮礼物的选择。2022年圣诞节前,礼品卡销量占比达15%,这个数据来自他独立站后台的节日销售报告。网站还有个小细节:每个胶泥产品页都有“用户评价”模块, 有人晒图说“孩子爱不释手”“味道太真实了”,这些真实评论比广告管用多了。

数字不会说谎:从5万到58万的增长轨迹

Mark的账本很干净, 第一年卖了5万美金,第二年直接冲到58万美金,2022年纯利润超过30万美金。这个增长曲线,比很多“老手”创业还陡峭。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他的成本控制得好。车库工作室租金忽略不计, 原料批量采购,包装找朋友帮忙,11个“员工”都是时薪$10的同学,人工成本压到最低。物流更简单, 用美国本土的USPS,小包裹首重才$3.5,还支持“当日达”,加州本地买家第二天就能收到胶泥,复购率所以呢高达35%,这个数据是他2023年Q1的客服反馈统计。

Google Trends的数据更说明问题。近一年, “slime”这个词的搜索热度稳定在60-100之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搜索量排前三,这些地方正好是他的主要市场。有意思的是 “sliimeyhoney”作为他的品牌词,搜索热度在2022年11月突然飙升到100,主要原因是当时他推了“南瓜派味”限定款,TikTok上相关视频播放量破500万,独立站当天就断货3次。这种“热点+限定”的策略,让他把流量红利吃到了骨头缝里。

被质疑的“玩具生意”:为什么是胶泥?

很多人觉得“卖胶泥能赚百万太扯了”,不就是小孩子玩的泥巴吗?Mark在《创智赢家》节目里被评委问到这个问题时只说了一句话:“你揉过胶泥吗?它能让你忘记所有烦心事。”这句话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现在美国高中生压力多大?考试、社交、升学,焦虑到失眠。胶泥成了“解压神器”,揉起来有触感,闻起来有香味,看着鲜艳的颜色,情绪一下子就稳了。Mark的买家里70%是16-24岁的年轻人,他们买胶泥不是为了“玩”,是为了“喘口气”。这个需求,藏在那些“压力大”“需要放松”的搜索关键词里被他精准捕捉到了。

还有人质疑“这生意能做多久?会不会过时?”Mark的做法是“不断变新”。2021年他推“水果系列”, 2022年加“甜品系列”,2023年又出了“冰淇淋系列”,味道越调越像真的,连包装都做成冰淇淋筒的样子。他甚至和TikTok上的“胶泥博主”合作, 让粉丝投票选下一款味道,这种“用户共创”的模式,让粉丝觉得“这是我们一起做的胶泥”,黏性特别强。反观那些卖普通胶泥的商家,味道永远就那几种,颜色也不更新,自然被淘汰。

17岁的商业头脑: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Mark的成功,最让人意外的是他的“多平台布局”。别人做TikTok带货, 只盯着TikTok流量,他却一边在Instagram、Pinterest开账号。Instagram发“胶泥美图”, Pinterest做“胶泥DIY教程”,吸引来的用户更精准,转化率比TikTok还高2个百分点。他甚至把《创智赢家》的片段剪成短视频发到各平台, 节目里的评委夸他“有商业头脑”,这些视频成了他的“信任背书”,新进来的买家一看“哦,连电视都报道了”,下单更快了。

供应链管理也超出同龄人。2021年订单突然暴增,他没慌,而是找了3家代工厂合作,配方统一供应,自己只把控质量。每批胶泥出厂前,他都要亲自闻味道、看颜色,不合格的当场退回。这种“死磕品质”的劲头,让他的差评率始终低于1%。比一比的话,有些商家为了赶工,用劣质原料,胶泥有异味,后来啊卖一次就砸了口碑。

给中小创业者的启示:别让年龄成为借口

Mark的故事,最值得想创业的人学的是“抓小需求”。胶泥这东西,大公司看不上,觉得“利润薄、没前途”,但Mark看到了“年轻人需要解压”这个细分需求。选品不用找“颠覆性”的东西, 找“能解决小痛点”的就行,比如能缓解焦虑的胶泥,比如方便携带的小份装,比如好看的包装。这些细节,大公司可能不屑做,正好留给小创业者。

再说一个,“内容即销售”是王道。Mark没投过广告,全靠TikTok视频引流。他的视频不是硬广,是“展示美好”——揉胶泥的治愈感、新品的惊喜感、用胶泥的快乐感。这种内容让人不反感,甚至主动想分享。中小创业者别学大公司砸钱投广告,不如花时间琢磨“怎么拍出让用户想看的内容”,成本低,效果好。

再说说别怕“小”。Mark从车库起步,一步步把泥巴做成品牌。创业不一定非得“颠覆行业”,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也能赚钱。就像他说的:“胶泥很小,但揉它的时候,烦恼会变大,然后消失。”这或许就是17岁少年比成年人多的一点“通透”——不眼高手低, 只盯着能抓住的机会,把泥巴揉出百万美金的味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