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23年TikTok网红营销趋势有哪些

网红营销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默革命

2022年那个被各种不确定性包裹的年份, 网红营销市场却硬生生从164亿美元的规模里挤出了29%的增长,2023年直接冲到211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越来越多品牌把预算从传统广告里抽出来一股脑砸进TikTok的流量池。有意思的是 那些曾经只盯着百万粉头部网红的品牌,现在突然发现,原来真正的流量密码可能藏在几千、几万粉的小博主手里。39%的品牌今年跟0-10名纳米网红玩过合作, 21%的品牌甚至跟10-50名的中小网红深度捆绑,这跟几年前非头部不看的风格完全是两个极端。

市场突然转向,不是偶然。后疫情时代大家兜里的钱都捂得更紧了 品牌投广告的钱要算着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为头部网红的天价代言费买单。12%的品牌还在跟超1000名网红合作,但这些人里大部分是中小玩家,不是什么大V。这种“撒网式”合作, 本质是品牌在赌流量的碎片化——毕竟现在刷TikTok的用户,注意力早就被无数个小视频切成了碎片,谁能抓住这些碎片,谁就能赢。

出海必看:2023 TikTok网红营销趋势解读
出海必看:2023 TikTok网红营销趋势解读

预算倾斜:从“唯流量论”到“性价比优先”

67%的品牌明确说今年要加码网红营销预算, 15%的人保持不变,只有7%的人敢说减少。剩下11%的人模棱两可,估计还在观望。这种预算分配背后藏着品牌方对“投资回报率”的焦虑。以前跟头部网红合作,一个视频几十万上百万,后来啊播放量是高,转化率却未必比得上中小网红。有数据显示, 10K-100K粉的网红,平均互动率能到8%,而百万粉以上的头部网红,很多时候连3%都够呛。这笔账,品牌现在总算算明白了。

XYZ美妆品牌2023年Q3的营销报告就很有意思, 他们把60%的网红预算分给了50名KOC,后来啊单品转化率直接提升了35%。这比他们去年请一个百万粉美妆博主,花同样的钱只换来12%的转化率划算多了。当然 不是说头部网红就没用,但品牌现在更懂“组合拳”——用头部网红打声量,用中小网红做渗透,这种“金字塔式”合作模式,反而能覆盖更多人群。

中小网红崛起:流量池里的“隐形冠军”

中小网红能火, 不是主要原因是价格低,而是他们手里握着一样东西:真实感。现在刷TikTok的用户早就对那些精修到像素级的广告视频免疫了 反而更爱看那些随手拍的、带点小瑕疵的日常内容。一个10K粉的健身博主, 视频里可能就是自己在家跟着教程瞎练,汗流浃背的样子,反而比专业健身教练的示范视频更能让人信服。这种“接地气”的气质,是中小网红最值钱的资产。

30%的品牌今年重点合作10K-100K粉的中小网红, 19%的人盯上了100K-1M的中腰部网红,真正愿意给1M以上头部网红掏钱的,只剩下12%。这种比例变化,其实反映了品牌对“粉丝质量”的重新定义。头部网红的粉丝可能看起来多, 但很多是“僵尸粉”或者路人粉,互动率低得可怜;中小网红的粉丝虽然少,但大多是铁杆粉丝,评论区天天跟你唠嗑,这种“高粘性”粉丝,才是品牌真正想要的。

户外装备品牌ABC的案例就很典型。2023年他们没找那些风光无限的户外大V, 反而找了20个1K-10K粉的小户外博主,让他们拍自己用ABC装备爬小山、逛公园的视频。后来啊这些视频的平均播放量虽然只有5万, 但评论区里“求链接”的评论占了40%,转化率比他们之前投的大V广告高了42%。更绝的是 这些小博主还自发建了粉丝群,把感兴趣的消费者都拉进去,硬生生给ABC攒了2000多个私域流量,这可不是花钱能买到的。

纳米网红的“长尾效应”:流量碎片化的终极解法

39%的品牌跟0-10名纳米网红合作, 这个数字背后是品牌对“长尾流量”的极致挖掘。纳米网红虽然粉丝少,但胜在数量多,而且分布在不同领域。比如一个卖宠物零食的品牌, 可以找10个粉丝只有500的宠物博主,每个博主拍自家猫狗吃零食的视频,这些视频加起来的曝光量,可能比一个百万粉的宠物博主还多。这种“广撒网”模式,特别适合预算有限但想快速测试市场的中小品牌。

Shoptop在2023年6月做过一个调研, 发现跟10个纳米网红合作的品牌,新品上市首周的曝光量是跟1个头部网红合作的2.3倍,而成本只有前者的1/5。更关键的是纳米网红的内容更“原生”,粉丝觉得“这就是我身边的朋友推荐的东西”,信任度直接拉满。有个卖手工皂的小品牌, 找了5个1K粉的生活博主,每个博主拍了自己用手工皂洗手的日常,后来啊视频火了之后他们的小店订单量在一周内翻了8倍,连老板自己都没料到效果这么好。

创作者与品牌:从“雇佣关系”到“共生伙伴”

以前品牌跟网红合作, 说白了就是“我出钱你干活”,品牌方提一堆要求,网红按脚本拍视频,双方像雇主和雇员。现在这种模式越来越玩不转了 网红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们不只想当品牌的“传声筒”,还想当“创意合伙人”。平衡品牌需求与创作自由,成了2023年网红营销的核心矛盾,也是品牌必须攻克的难题。

网红们现在更倾向于“合作共赢”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付费推广”。他们希望品牌能尊重他们的创作风格,给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比如美妆博主, 可能不想只拍“产品上脸”的硬广,更想拍“我为什么喜欢这款产品”的故事性内容;搞笑博主可能不想生硬植入产品,而是想用段子自然带出产品卖点。如果品牌方一味强加脚本,网红要么敷衍了事,要么直接拒绝合作,这对双方都没好处。

TikTok官方在2023年3月的《创作者生态报告》里提到, 72%的创作者表示“更愿意跟尊重创作自由的品牌长期合作”,而不是只看短期合作费。这个数据背后 是创作者经济的崛起——网红们不再是依附于品牌的“乙方”,而是拥有自己粉丝社群的“独立IP”。品牌要想跟他们搞好关系,就得放下身段,把他们当平等的伙伴,而不是听话的员工。

内容控制权博弈:品牌要声量, 网红要灵魂

品牌方总担心网红的内容“跑偏”,怕他们拍的东西不符合品牌调性,影响产品形象。这种焦虑导致很多品牌在合作时对内容控制得特别死, 从文案到镜头角度都要管,后来啊拍出来的视频就像流水线产品,毫无灵魂。网红们对此怨气很大,觉得自己的创作被束缚了内容也没法打动粉丝。

但矛盾总得解决, 聪明的品牌开始尝试“半开放式合作”——给网红一个大致的方向,比如“突出产品的天然成分”,但具体怎么拍,让网红自己发挥。比如有机护肤品牌“纯净之选”2023年跟10个中小美妆博主合作时 只要求“展现产品的温和性”,其他都让博主自由发挥。后来啊有的博主拍了自己用产品换季护肤的过程, 有的博主拍了自己给敏感肌闺蜜试用的反应,内容风格各异,但都精准传递了“温和”的核心卖点,粉丝反馈特别好,视频平均点赞量比品牌硬广高了3倍。

当然也不是所有品牌都能接受这种“放权”。有些品牌对内容平安特别敏感,比如母婴、食品类,必须严格把控每一帧画面。这种情况下 品牌可以跟网红提前沟通好“红线”,比如“不能出现凶险动作”“不能夸大功效”,剩下的让网红自由发挥。关键是建立信任,让网红知道品牌不是故意刁难,而是真的为产品平安着想。

真实感至上:从“精致广告”到“原生生活”

2023年的TikTok用户,早就对那些高大上的广告免疫了。他们更想看的,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一个精致的美妆教程, 可能不如一个素人博主“手残党化妆翻车”的视频有吸引力;一个专业的健身指导,可能不如一个上班族“下班后在家瞎练”的视频更让人有代入感。这种对“真实感”的渴求,正在重塑TikTok的内容生态。

品牌们也终于想明白了 与其花大价钱拍那些“看起来很假”的广告,不如让网红用最朴素的方式记录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比如卖洗碗液的品牌, 与其找专业演员拍“油污一喷就干净”的特效广告,不如找几个家庭主妇拍“用洗碗液洗完碗,老公居然夸我手变嫩了”的日常vlog,这种“生活切片”式的内容,反而更能戳中消费者的痛点。

Nox聚星在2023年9月的《海外网红营销生态报告》里提到, 真实、原生、带点小瑕疵的内容,平均完播率比精致广告高出27%,互动率高出35%。这说明用户不是不爱看广告,而是不爱看“假装是广告”的广告——他们更喜欢那种“无意间拍到”的真实感。

UGC内容爆发:用户自己才是最好的“网红”

除了网红拍的内容,用户自己产出的UGC正在成为TikTok营销的新宠。品牌们发现,比起网红推广,用户自发分享的使用体验更可信。比如运动品牌Nike, 2023年发起了一个#我的跑鞋故事#挑战,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穿Nike跑步的经历,后来啊收到了10万多个视频,其中很多视频都成了爆款,带动了相关鞋款的销量增长。

UGC内容之所以有效,是主要原因是它自带“真实性光环”。用户拍的视频可能画质不好,文案也可能很口语化,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人觉得真实。比如一个大学生拍自己用平价面霜的视频, 说“虽然便宜但用着挺舒服”,比网红说“这款面霜效果超好”更能让同龄人信服。品牌要做的, 就是给用户提供“分享的借口”——比如发起挑战、设置奖励,或者直接把用户的好评做成视频二次传播。

服装品牌“ZARA”在2023年7月就做过一次成功的UGC营销。他们在TikTok发起#ZARA穿搭日记#活动, 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穿ZARA的日常穿搭,每周选出10个优质视频,送出500元购物卡。后来啊活动一个月内, 用户自发发布了8万多个视频,其中一条普通用户分享的“ZARA平价衬衫搭配牛仔裤”的视频,居然获得了200万播放量,直接带动了该款衬衫的销量增长45%。这比他们找网红推广的成本低多了效果却更好。

技术赋能:AI剪辑与算法推荐的“双剑合璧”

2023年的TikTok网红营销, 已经不是“拍视频”那么简单了技术正在成为重要的助推器。AI剪辑工具的普及, 让中小网红也能轻松拍出“电影感”的视频;算法推荐的精准化,让品牌的内容能更精准地触达目标人群。这种“技术+创意”的组合,正在让网红营销的效率指数级提升。

很多中小博主没有专业团队,拍视频全靠自己手机剪辑,效率低不说质量还参差不齐。但现在AI剪辑工具比如Runway、 Pika,能自动帮他们剪辑视频、加字幕、配音乐,甚至能根据视频内容自动推荐热门BGM。一个平时拍视频要花3小时的博主,用了AI工具后1小时就能搞定,而且视频质量还提升了。这让中小博主能产出更多内容,保持账号活跃度,粉丝粘性自然也就上来了。

品牌方也在利用算法工具优化投放策略。TikTok的算法推荐越来越智能,能热门视频的元素, 比如时长、音乐、节奏,然后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营销视频里提高被算法推荐的概率。比如美妆品牌“完美日记”2023年就数据发现, 15秒以内、快节奏、带热门BGM的视频更容易被推荐,于是他们调整了视频风格,后来啊视频的平均播放量提升了60%。

数据驱动:从“凭感觉投”到“精准算账”

以前品牌投网红营销, 很多是“凭感觉”——觉得这个网红粉丝多,效果应该不错。但现在数据工具的普及让品牌能更精准地衡量ROI。TikTok的“商业分析”工具能追踪视频的播放量、 完播率、互动率、转化率等数据,品牌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判断哪些网红合作更有效,哪些内容形式更受欢迎。

比如3C品牌“小米”在2023年Q4做了一次网红营销复盘, 他们用数据工具分析了过去半年合作的100个网红的视频数据,发现粉丝在10K-100K的科技类KOC,虽然粉丝量不大,但视频的“点击购买转化率”是头部科技博主的2倍。而且这些KOC的视频里“产品开箱+实测”的内容形式,转化率最高。, 小米调整了2024年的网红合作策略,把预算重点向中小科技KOC倾斜,并要求他们多拍“开箱实测”类视频,后来啊Q1的转化率同比提升了38%。

当然数据不是万能的。有些视频虽然数据不好, 但可能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有些网红虽然转化率一般,但粉丝质量很高,能带来长期价值。品牌在做数据分析时不能只看短期ROI,还要结合长期品牌建设来看。比如奢侈品牌LV, 他们找网红合作时更看重粉丝的“调性匹配度”,而不是单纯的转化率,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目标不是卖货,而是维持品牌的“高端形象”。

未来已来:2024年TikTok营销的潜在变数

2023年的TikTok网红营销已经够热闹了但2024年可能会有更多变数。比如TikTok Shop的全面开放, 让网红营销和电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网红可能直接在视频里挂链接卖货,品牌和网红的合作模式会从“广告推广”转向“直播带货”;再比如AI虚拟网红的崛起,那些永远不会塌房、24小时工作的虚拟博主,可能会成为品牌的新宠。

不过无论技术怎么变,用户对“真实感”的需求不会变。AI虚拟网红再完美, 也比不上真实博主的一个“翻车瞬间”有亲和力;直播带货再方便,也比不上用户自发分享的使用体验可信。品牌在布局2024年营销时还是要抓住“真实”这个核心,用技术赋能创意,而不是用技术替代真实。

总的2023年的TikTok网红营销,是“去中心化”和“真实感”的胜利。中小网红的崛起、 创作者与品牌的平等对话、原生内容的流行,这些趋势不是偶然而是用户需求变化的必然后来啊。品牌要想在这个时代玩转网红营销,就得放下“大牌”的架子,学会跟普通人对话,用真实的内容打动人心。毕竟流量可以买,但人心,是骗不了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