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商运营有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收缩与维稳:2023电商运营的底层逻辑
三年疫情后消费者兜里的钱似乎没那么“活泛”了。2023年开年,不少商家发现往年的“开门红”没来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捂紧钱包的谨慎。麦肯锡在2023年Q1的消费趋势报告中提到, 超过60%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会“增加储蓄,减少非必要开支”,这种心态直接让电商运营的主基调从“扩张”转向“收缩”呃。
有人说这是“报复性消费”的前奏,但现实给了当头一棒。2023年双11, 天猫首次不公布实时交易额,不再是往年的“狂欢节”,更像一场“品牌清库存”的常规战役。消费者确实买了但只买“刚需”,只买“便宜”,买完就想“消失半年”。这种“低频次囤货”的心态,让商家不得不重新思考:运营的核心不再是“拉新冲量”,而是“留存保利润”。

本土品牌崛起:从“崇洋媚外”到“主场优势”
90后、 00后这代人买东西,不看“是不是进口”,只看“是不是对味儿”。2023年,本土品牌的崛起不是偶然是消费认知的质变。麦肯锡报告里有个数据:45%的Z世代消费者认为“国货质量不输国际大牌”,这种认知直接转化为购买力。
白酒行业的“光瓶酒热”就是典型例子。2023年第一季度, 某本土白酒品牌的光瓶系列销量同比翻倍,价格带集中在50-100元,比同品牌的高端系列便宜近60%。消费者买它不是“没钱”,而是觉得“这酒对得起这价格”。反观那些靠“洋名”撑场面的品牌,2023年不少都悄悄降价了却还是卖不动。
当然 有人会说“本土品牌就是便宜货”,但看看2023年618的数据:某国产运动品牌的跑步鞋,凭借“透气缓震+本土设计”的组合,在天猫的转化率比国际品牌高12%,客单价还高出15%。这说明本土品牌正在用“品质+性价比”打破“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主场信任”。
性价比成主角:“大众化”消费的理性回归
2023年的电商关键词, 不是“高端”“轻奢”,是“能打”“实在”。消费者不买营销账,只买质量账。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 2023年搜索“基础款”“平替”的次数同比增长200%,大家宁愿买一件穿三年的白T恤,也不愿为“设计溢价”多花一倍的钱。
食品饮料行业的变化最明显。2023年Q2, 某饮料品牌的“经典款”销量占比从35%提升到58%,而“高端系列”份额从28%跌到15%。消费者直言:“花30块钱买瓶‘网红气泡水’,不如买10块钱的‘老汽水’解渴。”这种“回归本质”的消费需求,让商家不得不把成本花在“原料升级”而非“包装炒作”上。
但“性价比”不等于“便宜甩卖”。2023年双11, 某家居品牌推出“基础款+终身质保”的组合,价格比同行高20%,但复购率却高出35%。这说明消费者愿意为“长期价值”买单,只要你觉得“值”,价格不是问题。那些一味打价格战的商家,2023年不少都亏到“吐血”,消费者只记住了“便宜”,记不住“你是谁”。
品牌化转型:供应商与渠道商的“两条腿走路”
以前做供应商,只要“量大价低”就能活;2023年不行了。某服装供应商在2023年3月启动品牌化转型, 把原来给代工厂加工的基础款,贴上自己的品牌,通过抖音直播卖,溢价率从15%提升到45%。老板说:“以前给别人做嫁衣,现在自己穿婚纱,利润天差地别。”
渠道商也在转型。2023年Q1,某美妆集合店不再只靠“导购推销”,而是打造“自有品牌+KOC种草”的模式。自有品牌的面膜,复购率比国际大牌高28%,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觉得“更懂我的肤质”。这种“规模效应+品牌效应”的叠加,让渠道商从“卖货的”变成“品牌的缔造者”。
当然转型不是一蹴而就。2023年Q2, 某数码供应商尝试品牌化,却主要原因是“重营销轻产品”翻车——新品发布时请了头部主播,但产品质量不过关,退货率高达40%。这说明品牌化不是“换个logo+投流”,而是“产品+供应链+品牌故事”的全链路升级,缺一不可。
直播电商2.0:从“叫卖式”到“内容式”的质变
2023年6月,东方甄选的直播间火了。董宇辉一边卖牛排,一边讲“理想与远方”,单场GMV破亿。这彻底颠覆了“321上链接”的叫卖式直播,开启了“内容式直播”的新时代。对比传统直播:东方甄选的观看时长是行业平均的3倍, 转化率高出2.5倍,用户评论里“学到了”比“买了”还多。
T97咖啡的“说唱式直播”更炸。2023年9月,主播用Rap介绍咖啡豆,单场涨粉50万,GMV突破800万。年轻人说:“以前看直播像被洗脑,现在看直播像追剧。”这种“娱乐化+专业化”的内容, 让直播不再是“卖场”,而是“秀场”,用户愿意为“有趣的内容”停留,自然也会为“推荐的商品”买单。
但不是所有商家都能玩转内容直播。2023年双11, 某服装品牌模仿东方甄选,让主播讲“汉服文化”,后来啊观众说“听了一小时没看到衣服”,转化率惨淡。这说明内容直播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懂产品,更懂用户想听什么。硬搬别人的模式,只会东施效颦。
货架与内容融合:“全域兴趣电商”的落地实践
2023年, 抖音推出“抖音商城”,把短视频、直播和传统电商的“搜索栏”结合起来;淘宝也在大力推“直播+搜索”,把罗永浩的“交个朋友”放在首页显眼位置。这标志着“货架电商”和“内容电商”不再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3年Q3, 抖音商城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80%,用户停留时长从5分钟提升到18分钟;淘宝直播的“边看边买”订单占比从35%提升到52%。用户既想“刷到好东西”,也想“直接搜到想要的东西”,平台必须满足这种“双重需求”。
某母婴品牌的实践就是典型。2023年Q2, 他们一边在抖音做“育儿知识短视频”,在淘宝做“奶粉搜索直达”,后来啊抖音的短视频给淘宝店铺引流了30%的新客,淘宝的搜索订单又反哺了抖音直播的流量。这种“内容种草-货架转化-复购沉淀”的闭环, 让品牌GMV同比增长68%,比单一渠道运营效率高出一大截。
价格战熄火:从“低价冲量”到“价值守恒”
2023年, 价格战打得“尸横遍野”,但赢家没几个。某家电品牌在Q1打“千元冰箱”战, 销量涨了50%,但利润率从15%跌到3%,算下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老板后来承认:“价格战是饮鸩止渴,消费者只记得你的便宜,不记得你的好。”
更多商家选择“守价值”而非“守低价”。2023年双11, 某手机品牌不降价,而是推出“以旧换新补贴+两年质保”,后来啊高端机型销量占比从20%提升到35%,客单价高出2000元。消费者说:“贵点没关系,只要用得久、服务好。”这说明价格战不是出路,“价值战”才是王道。
当然去库存压力大的行业还在打价格战。2023年Q3, 某服装品牌主要原因是积压了上百万件秋装,不得不“3折清仓”,后来啊品牌口碑直线下滑,老客复购率跌了一半。这印证了一个道理:价格战能解决短期库存问题, 但解决不了长期生存问题,练好“内功”比“降价甩卖”重要得多。
营销投放谨慎:从“广撒网”到“集中火力”
2023年, 商家的营销预算像“挤牙膏”,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某美妆品牌在Q1把营销预算从5000万砍到2000万, 不再“全网铺广告”,而是聚焦“KOC+抖音素人测评”,后来啊ROI从1:3提升到1:8,获客成本降低了60%。
“小成本测试,快速迭代”成了新打法。2023年Q2, 某零食品牌先花10万在找10个素人试吃,根据数据调整口味,再投50万找头部主播推广,到头来爆款单品上市7天就卖断货。老板说:“以前是大胆投,现在是小步跑,跑对了再放大,亏也亏得少。”
媒介选择也更“垂直”。2023年Q3, 某运动品牌不再投“泛娱乐综艺”,而是赞助“户外徒步博主”,主要原因是目标客群“喜欢运动,也喜欢户外”。数据显示,垂直博主的转化率是泛娱乐博主的4倍,用户粘性也更强。这说明营销不是“曝光量越高越好”,而是“越精准越有效”。
治愈消费增长:从“物质满足”到“情绪价值”
2023年, 大家最缺的不是钱,是“治愈”。疫情三年憋坏了放开后第一件事就是“出去走走”。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 2023年元旦,云南、三亚的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300%,很多用户说“不差钱,就想找个地方发发呆”。
“治愈型消费”不止旅游。2023年Q2, 某香薰品牌的“助眠系列”销量同比增长120%,用户评论里“缓解焦虑”“睡得香”出现频率最高;某书店的“解压绘本”卖断货,读者说“看一小时书,感觉心里堵的东西都散了”。这说明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商品好不好用是一方面能不能“治愈”才是关键。
当然 有人觉得“治愈消费”是短期现象,但2023年Q3的数据打了脸:某露营品牌的“治愈套餐”,复购率达到45%,用户说“周末去露营,感觉一周的疲惫都没了”。这种“长期的情绪需求”,让治愈消费从“昙花一现”变成了“持续增长点”。
直播大促常态化:“每天都是大促”的新消费习惯
以前大促是“618”“双11”,现在大促是“天天有”。2023年,抖音直播的“百亿补贴”和淘宝的“天天特卖”,让消费者习惯了“随时买、随时便宜”。数据显示, 2023年Q4,日常直播的GMV占比从35%提升到58%,很多用户说“反正天天都打折,何必等大促”。
这种“常态化大促”改变了商家的运营节奏。2023年双11, 某服装品牌不再“临时备货”,而是“全年平价+每月小促”,后来啊库存周转率提升了40%,现金流压力也小了。老板说:“与其冲一波就歇,不如细水长流,让消费者觉得‘随时买都划算’。”
但“常态化大促”也带来了“审美疲劳”。2023年Q4, 某美妆品牌的“天天9.9”活动,点击率从15%跌到5%,用户吐槽“天天都是特价,反而不知道哪个是真的便宜”。这说明大促常态化需要“节奏感”,不能搞“疲劳轰炸”,否则消费者会麻木,商家也会“累死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