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emu的激进改革,难道不是正在经历成长的阵痛吗

从“养鱼游戏”到流量围城:Temu的激进扩张藏着多少商家的眼泪

英国苏格兰的家庭主妇Amy最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Temu寄来的收纳柜和水管。她没花一分钱,只主要原因是在App里玩了整整一个月的“养鱼游戏”:每天“喂鱼粮”,邀请朋友下单购物。这个看似轻松的互动,背后藏着Temu最原始的增长密码——用近乎“掠夺”的方式获取流量。而Amy的“收成”,不过是这场流量游戏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在跨境电商的赛道上, Temu正用激进的方式撕开市场缺口,但这条看似平坦的高速公路上,早已布满商家的“坑”与平台的“坎”。

低价绞肉机:商家在“核价”与“退货”间求生

深圳跨境电商卖家阿明至今记得第一次被Temu“砍价”时的憋屈感。2023年3月, 他的家居日用品店铺终于获批入驻,4月通过买手核价顺利发货,以为能迎来开门红,却等来了买手的降价通知——“同款出现更低价,必须降价,否则退货,运费自理”。阿明咬咬牙没降,后来啊货被退回来损失数千元运费。这还不是最糟的, 他告诉霞光社,有些产品卖得不好,一个月会被要求降价4~5次“爆款催你备20天货,备好了又让降价,不配合就断流量,再说说只能亏本清仓。”

激进的Temu,正经历阵痛
激进的Temu,正经历阵痛

低价竞争在Temu上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东莞工厂商丹丹去年就申请了Temu店铺,直到今年5月才决定放弃。“我们做饰品类,采购价10元,Temu要求卖12元,多一分都不行。”丹丹说平台买手拿着放大镜比价,哪怕1688上有同款便宜1毛钱,都会被砍价。更让她心惊的是Temu的“压价”策略, “今天你卖5美元,明天同行卖4.8美元,平台立刻逼你降价,根本没利润空间。”到头来丹丹选择入驻Shein,“全托管省心,至少不用天天和买手砍价。”

严格质检让商家雪上加霜。江西商家小克做汽车用品, 2022年11月入驻Temu,高峰期日订单1500单,但今年2月后他再也不敢上新。仓库质检员拿着放大镜查细节,“注塑口大点、溢胶一点点,整批退货,顺丰到付。”小克被退了几百双鞋,直接放弃鞋包类目,“质量稳定的品才敢做,有风险的卖完就停。”他算了笔账,退货率超过15%,单件利润根本覆盖不了损失。

流量与利润的博弈:商家“边骂边做”的畸形生态

“在没有流量的平台, 产品翻倍卖也卖不出去几个,有什么意义?”广州跨境商家迪迪的话道出了许多Temu商家的心态。她做了7年亚马逊, 5月客单价16美元的玩具类目,利润从25%暴跌到18%,销售额从35万美元降到27万美元。流量下滑让她不得不转战Temu,“日均1500单,每单利润5元,退货率不到5%,虽然累,但能活。”

这种“边骂边做”的畸形生态,源于Temu的流量诱惑。2023年2月, Temu在超级碗投了两个30秒广告,耗资1400万美元,口号“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炸响市场。广告效果立竿见影, 3月平台流量暴涨,商家开始经历“爆仓”——杭州商家李想去年9月10日第一次“爆单”,日订单冲到2000单,但今年2月后Temu仓库爆满,他得调闹钟凌晨1点“抢库容”,“不抢就发不了货,爆款变滞销。”

商家在流量与利润间走钢丝。李想做宠物用品,选品思路完全不同,“不做爆款,改设计,加反光条,让欧美人喜欢。”他的供货价20~30元, Temu卖10美元,利润10~15元,“毛利低于20%的砍掉,专攻差异化产品。”而深圳商家阿明则组合销售规避核价,“打包卖,买手不好比价,能多赚点。”这些有经验的商家,硬是在Temu的“低价绞肉机”里找到了缝隙。

围剿亚马逊与Shein:Temu的“低价神话”能持续多久?

Temu的崛起让巨头们坐立不安。彭博Second Measure数据显示, 2023年5月美国人在Temu的消费支出比Shein高近20%,登顶美国App Store购物类应用榜首。冲击最直接的是亚马逊,广州商家反馈,客单价25美元以上的产品影响不大,但低价品类“流量被抢得厉害”。亚马逊随即推出“折扣计划”,疑似出资补贴,加入“价格战”。

Shein则用“平台模式”反击。2023年5月, Shein宣布开放全品类商家入驻,免佣金3个月,承担退货运费,主动联系Temu商家“挖角”。江西商家小克6月下旬就收到了Shein的邀请,“佣金比Temu低,退货有保障,正在测试。”而Temu的全托管模式,正被速卖通、Lazada、TikTok Shop等平台模仿,竞争白热化。

Temu的低价神话藏着隐忧。海通国际证券测算, 一个小包裹从广州到美国,物流成本14美元,Temu承担9~10美元,极兔速递补贴部分。招商证券计算,Temu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每年亏损5.88亿~9.54亿美元。36氪报道,2023年第一季度Temu折扣后GMV近10亿美元,折扣率50%,仍在烧钱阶段。

成长阵痛:从“一元店”到可持续盈利的鸿沟

“Temu太新了 买手岗龄七八个月,规则天天变,没人能告诉你怎么做。”柳杰做了两年跨境电商, 2023年3月正式入局Temu,他发现平台像“黑盒”,商家看不到具体销量,“只能算近30天订单,账永远算不明白。”这种不确定性,让许多商家望而却步。

用户群体的断层更致命。李想曾尝试卖299美元的猫窝,“空运成本高,卖不动。”Temu用户多为10美元以下低价敏感型,高端市场难以渗透。商业媒体Insider评价Temu是“互联网一元店”,正在替代美国Dollar Tree的位置。但“一元店”模式能否支撑起百亿市值的估值,仍是未知数。

Temu的阵痛,本质是“低价扩张”与“品质保障”的矛盾。严格质检保证用户体验, 却逼得商家“卷”到极致;低价抢占市场,却导致巨额亏损;全托管模式降低门槛,却让商家失去定价权。正如柳杰所说 “平台不能指望5元的产品达到100元的效果,但现实是Temu正在逼所有人做5元的生意。”

从“养鱼游戏”到流量围城,Temu的激进扩张像一场豪赌。赌赢了 可能成为下一个亚马逊;赌输了或许重蹈Wish的覆辙——当年以性价比崛起,到头来因质量失控黯然退场。商家的眼泪、平台的亏损、巨头的围剿,共同构成了Temu成长的阵痛。这场阵痛过后跨境电商的格局,或许将彻底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