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电商企业转型广告公司,如何用个性化故事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电商圈的新玩法:从卖货到讲故事,2019年这波转型到底行不行?
2019年的电商圈,突然冒出一股邪乎的风气——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开始琢磨着把自己改成广告公司那个。亚马逊带头,广告业务一年涨了55%,赚得盆满钵满;阿里巴巴更狠,六成收入居然来自广告。这事儿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卖货的怎么突然做起广告买卖了?但仔细琢磨,这背后藏着电商们憋了多年的焦虑: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成本高到离谱,单纯靠卖货早就不赚钱了。不转型?等着被饿死。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9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2592.1亿,电商广告占了35.05%,比上一年又涨了。要知道2015年电商广告占比才26.9%,四年时间涨了近10个百分点。反倒是搜索广告,从31.2%一路跌到13.5%,风光不再。这说明啥?消费者买东西前, 已经懒得去百度搜了直接打开淘宝、拼多多刷刷短视频、看看直播,广告就这么顺着内容钻进他们脑子里。

传统广告玩不转了用户早就不吃这套
说到传统广告,真是又爱又恨。早年间,电商搞广告简单粗暴,首页弹窗、banner轮播、邮件群发,砸钱就行。但2019年的用户, 早就被这些玩意儿惯坏了——看到弹窗直接关,banner视而不见,邮件广告直接进垃圾箱。更麻烦的是广告效果越来越差。中关村互动营销实验室的数据显示, 2019年互联网广告总收入4367亿,增速18.22%,比2015年35.3%的增速直接腰斩。钱花了效果却缩水,电商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问题出在哪儿?传统广告最大的毛病是“没感情”。用户不是傻子,你硬塞一个“全场五折”,他们心里门儿清:这价格平时也差不多,就为了冲销量。更别提那些夸大其词的“全网最低价”,早就没人信了。消费者现在买东西,买的不是产品本身,是产品背后的故事,是那种“啊,这东西懂我”的感觉。
个性化故事不是噱头,是电商的救命稻草
这时候,故事营销突然火了。Criteo在2019年的广告技术报告里直接说故事型广告是当年第三大重要趋势。消费者早就腻了被动看广告,他们想参与进来想听“人话”。说白了用户要的不是广告,是共鸣。
什么叫个性化故事?举个例子。2019年双11前, 某跨境电商卖母婴用品,没搞“买一送一”,而是拍了一群新手妈妈凌晨喂奶、换尿布的短视频。画面不精致,设备很简陋,但真实到让人心碎。视频里妈妈说:“我知道你累,但我更怕孩子等不及。”这条广告没投付费流量,全靠妈妈们转发,到头来转化率比平时高了37%,复购率直接拉到28%。这就是故事的魔力——它不卖产品,卖的是“我懂你”。
再看国内。2019年618期间, 一家卖手工银饰的小店,没请明星代言,店主自己拍视频:每天凌晨三点起床打银,手指磨出茧子,为了一个戒指胚子敲了八个小时。视频底下评论全是“这才是匠心”“支持原创”。那家店618当天销量是平时的5倍,老板后来采访说:“我卖的不是银饰,是‘有人愿意为真心买单’的底气。”
数据不会说谎:故事广告的转化率到底有多猛?
有人可能会说故事营销听着玄乎,真能赚钱?数据最有说服力。2019年Effectiv报告显示, 社交媒体营销的转化率高达53%,付费展示43%,电子邮件营销41%,搜索引擎优化38%。这些高转化渠道,哪个不是靠内容讲故事?用户刷朋友圈看到朋友推荐的好物, 点进去看店主创业故事,下单时根本不需要犹豫——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一部分了。
更狠的是用户再接入策略。美国电商公司Adore Me在2019年做过一个实验:给三个月没下单的用户发“店主手写感谢卡+用户第一次购买的回忆视频”。后来啊?30%的老客回来了平均客单价比新客高51%。亚太区的某跨境电商学这招,用AI生成用户“和产品第一次相遇”的个性化短视频,复购率直接提升23%。这说明什么?故事能唤醒用户情感,比任何折扣都管用。
当然不是所有故事都能成功。2019年某快时尚品牌拍了个“环保故事”, 镜头全是模特穿着“再生材料衣服”走秀,后来啊被网友扒出:所谓的环保材料其实污染更严重,品牌还被骂虚伪。这个故事翻车的教训是:虚假的故事比没故事更可怕,消费者现在火眼金睛,稍微有点不对味儿,直接拉黑。
转型广告公司, 电商们踩过的坑比吃过的饭还多
话说回来电商想转型广告公司,哪有那么容易?亚马逊、阿里巴巴能成,是主要原因是他们有海量用户数据,知道用户喜欢什么故事。中小电商跟风,很容易掉坑里。
2019年有个卖茶叶的小老板, 看到别人用“茶农故事”火了自己也拍:深山老茶农凌晨采茶,手指冻得通红。视频拍得挺好,但问题来了——他的茶叶根本不是来自深山,是批发市场批发的。用户一查,直接差评刷屏,店关了。这就是典型的“为了故事而故事”,忘了产品本身才是根基。
还有的电商迷信“技术”, 花大价钱买AI个性化推荐系统,后来啊算法太“智能”,给喜欢买运动鞋的用户推“孕妇防滑鞋”,给单身狗推“亲子套餐”。用户一脸懵,直接卸载APP。技术是辅助,故事得靠人琢磨,冰冷的代码编不出有温度的内容。
争议来了:故事营销是万能解药,还是下一个泡沫?
现在行业内吵得最凶的就是:电商到底该不该all in故事营销?支持的一方说这是流量见顶后的唯一出路,用户情感连接比价格战更重要。反对的一方拍桌子:电商的本职是卖货,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故事,迟早会翻车。
争议的焦点其实在于“度”。2019年某家电品牌的故事营销就踩了极端:全年广告预算80%用来拍“品牌创始人奋斗史”, 后来啊产品研发经费不够,新机型bug一堆,用户骂“买个冰箱还要听你讲创业史”。另一边, 某卖日用品的电商死磕性价比,从不讲故事,靠“9.9包邮”活得好好的,2019年净利润还涨了20%。这说明,故事营销不是万能药,得看品类、看用户、看阶段,不能盲目跟风。
未来已来:电商广告的终极形态, 是“用户自己写故事”
2019年的故事营销还只是电商转型的开始,更狠的在后头。那时候已经有人琢磨:与其品牌自己讲故事,不如让用户当主角。比如某跨境电商搞“买家故事征集”, 用户买了产品后发使用视频,选中的奖励免单,这些UGC内容直接当广告投。效果炸裂——用户觉得“我也是明星”,品牌得到真实素材,转化率比官方广告高19%。
想象一下 未来你打开购物APP,看到的不是品牌硬广,而是和你一样的人,用着和你一样的产品,分享他们的生活片段。你可能看到一个程序员用智能手环记录加班时长, 一个宝妈用辅食机给孩子做第一口辅食,这些故事没有脚本,却比任何广告都戳心。这才是电商转型的终极目标:从“卖货”到“连接”,从“广告公司”到“生活记录者”。
2019年的这场转型, 对电商来说是生死考验,对消费者却是好事——以后买东西,不用再对着冰冷的参数表纠结,跟着故事走,总能找到那个懂你的人。只是别太天真,故事再动人,产品不过关,终究是镜花水月。毕竟用户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故事,是真实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