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da近期是否加大力度打击非法交易
电商假货:藏在购物车里的“隐形炸弹”
打开Lazada想给手机买个壳, 后来啊收到的塑料薄得像薯片袋,品牌logo印得像小学生手绘——这种“踩雷”体验,谁还没经历过?东南亚电商市场这几年炸裂式增长, 2023年GMV突破千亿美元,但假货问题就像藏在蛋糕里的玻璃渣,不咬到不疼,一疼就扎心。消费者骂骂咧咧,卖家叫苦不迭,平台更是顶着“不靠谱”的骂名,日子过得比杂技演员还悬。Lazada作为东南亚老大哥, 最近放出风声要“加大力度打击非法交易”,这到底是真刀真枪的整治,还是换个姿势的“表演式打假”?
全球假货“军备竞赛”:电商平台在怕什么?
说到假货,可不只是Lazada的烦恼。俄罗斯Ozon和Wildberries去年被曝出外国假冒商品数量直接翻倍, 从电子产品到美妆,假货像野草一样长满平台;美国那边更狠,TCR打假机构2023年直接扒出亚马逊、沃尔玛这些大平台藏着4亿件假货,平均每10个包裹里就有1个是“李鬼”。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者越来越低的信任值——买的时候怕假,收的时候怕毒,用的时候怕炸,谁还敢放心剁手?

平台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亚马逊下架了300万件侵权商品, Wildberries从今年4月开始直接把评分低于3.5的产品“扫地出门”,Lazada自然也不能落后。毕竟在东南亚,电商渗透率才30%,假货要是再泛滥,别说增长,连现有用户都要保不住。更别说品牌方天天举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旗找上门,平台不作为,等着被起诉到破产?
Lazada的“三板斧”:算法、 合作、罚单
这次Lazada放出的狠话,确实不是空炮。菲律宾站点最近直接官宣:“我们要和政府、品牌、利益相关者一起干,把非法交易按在地上摩擦。”具体怎么干?先从“眼睛”下手——算法升级。现在Lazada指了专门团队盯商品列表, 关键词、图片、描述,哪怕稍微有点“不对劲”,系统先给你标个“待审核”,人工再过一遍,想靠“高仿”“复刻”这些词蒙混过关?门儿都没有。
再说说“外援”这块。Lazada拉拢了菲律宾知识产权局、 海关这些“官方大佬”,还联合了苹果、耐克这些大品牌搞“打假联盟”。去年8月推的《Product Quality品质保障政策》就是个信号:从店铺维度考核商品质量, 差评率超过5%、评价数量≥20且差评≥5?恭喜你,喜提“平台提醒”,再犯?直接扣6分,连续两次扣12分,账户活动受限,想卖货?先把分补回来。
罚单更是毫不手软。刷单?删评价、禁账户,交易总额清零;卖假货?拦截订单、强制退款,费用卖家自己扛。更狠的是 Lazada还搞了个“知识产权保护”举报通道,品牌方发现侵权,点点鼠标就能举报,处理速度比外卖小哥送餐还快。2023年Lazada内部数据显示, 因售假处罚的账号同比增长35%,中小卖家占比62%,看来这次是动真格的了。
中小卖家的“生死劫”:合规还是躺平?
平台打假,大品牌拍手叫好,中小卖家却愁得头发掉成二维码。有卖家在论坛吐槽:“我卖个手机壳, 主要原因是材质描述和实物有点偏差,被差评5条,直接触发处罚线,账户冻结了7天损失十几万。”这种“误伤”不是个例。东南亚很多卖家是小本经营, 靠低价走量,平台算法一刀切,合规成本直接翻倍——找正规供应链、做质检报告、请讼师看合同,哪样不要钱?
更麻烦的是“灰色地带”。比如“原单尾货”,到底是真库存还是假货?平台说“有品牌授权就是正品”,但小卖家哪有那么多授权?去年菲律宾有个卖家卖所谓“耐克工厂尾单”, 后来啊被品牌方告到法庭,再说说不仅赔了20万比索,还被Lazada永久封号。这种“合规红线模糊不清”的情况,让很多卖家干脆躺平——要么铤而走险卖假货,要么直接退出市场。
消费者赢了还是输了?打假背后的“双刃剑”
打假最直接的好处,当然是消费者少踩雷。Lazada官方说2024年Q1假货投诉率下降了18%,退货率也降了5%。但换个角度看,商品少了价格是不是就上去了?以前30块钱的“高仿耐克”, 现在要100块买正品,对东南亚这些人均月收入2000块的国家可不是小数目。有消费者吐槽:“以前还能买便宜货凑合,现在平台把低价商品都清光了只能买贵的,钱包遭不住。”
更让人担心的是“劣币驱逐良币”。中小卖家被罚得不敢卖低价正品,大品牌趁机涨价,再说说市场只剩下“高价正品”和“地下假货”两极分化。消费者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买贵的怕被坑,买便宜的怕是假,反而更难做选择了。这种“净化”到底是对是错,还真说不清。
东南亚电商的“生态平衡”:平台、卖家、消费者怎么共处?
Lazada的打假行动,本质上是在玩“平衡游戏”。打太狠,卖家跑了平台没生意;打太松,消费者跑了平台没口碑。怎么找到那个“黄金分割点”?或许可以参考Wildberries的做法——2024年4月他们开始给低分卖家“整改期”, 不是直接封号,而是要求卖家提交质检报告,培训运营知识,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先教育、后处罚”的模式,可能更适合东南亚的小卖家生态。
卖家也别光等着平台“发善心”。有经验的卖家已经开始“自救”:比如找第三方机构做产品认证, 在详情页放“正品溯源码”,主动和品牌方谈授权。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卖家告诉我,自从在产品上加了“防伪二维码”,差评率从8%降到2%,平台处罚也躲过了。这说明,合规不是“负担”,而是“加分项”。
消费者也不是“只能被动接受”。现在Lazada已经有“买家秀”审核机制,虚假图片会被打回;还有“信用评价体系”,恶意差评会被屏蔽。多花几分钟看看评价,留意“官方认证”标签,也能避开不少坑。毕竟健康的电商生态,需要三方一起“发力”。
未来战局:Lazada能打赢这场“持久战”吗?
假货问题就像打地鼠,按下一个,冒出十个。Lazada的算法再厉害, 也挡得住“恶意代理”用海外IP注册店铺,挡不住“假货工厂”换个名字继续开工。更别说东南亚各国律法标准不一, 印尼的“正品定义”和马来西亚不一样,平台想统一管理,难度堪比让猫和狗握手言和。
但不管多难,打假这条路必须走下去。Lazada最近和新加坡、 马来西亚政府搞了“跨境打假合作”,共享黑名单数据;还投入了500万美元搞“AI识假系统”,据说能识别出90%的高仿商品。这些动作虽然不能“一劳永逸”,但至少说明,平台在努力。毕竟没有信任,电商就是空中楼阁。
对卖家与其抱怨“平台太严”,不如想想怎么“把货做正”。用合规换生存,用品质换口碑,才是长久之计。毕竟消费者不是傻子,假货可能便宜一时但正品才能卖得一世。至于Lazada,能不能把“打假”变成“护城河”,还得看后续动作够不够硬,够不够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