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亿次观看的TikTok流量池
6万亿次观看背后:TikTok幽默流量池藏着什么秘密?
6万亿次这个数字够不够震撼?不是什么天文物理数据,而是TikTok上#funny和#comedy这两个话题视频的总观看量。说真的, 一开始看到这个数字时我愣住了——毕竟全球人口才80亿,相当于每个人在TikTok上看了750个搞笑视频。但仔细想想,好像又没什么不对,毕竟谁刷TikTok时没为一条搞笑视频停下来笑过呢?问题来了这么庞大的幽默流量池,品牌到底该怎么才能分一杯羹?或者说这杯水是不是根本没那么好喝?
流量池的真相:100-500的初始推荐藏着玄机
很多人以为TikTok的流量池是个黑箱,其实官方早就给出了答案——每个新视频都会先进入100-500的基础流量池。但这里有个关键点:很多人把“基础流量池”理解成“随机推荐”,其实不然。系统会根据完播率、点赞率、评论率、转发率、关注比这五个核心指标来决定视频能不能“出圈”。举个例子, 2023年Q4有个做便携榨汁机的品牌,用“健身教练偷偷喝榨汁机里的果汁被抓包”的搞笑剧情,首播播放量380,完播率68%,点赞率12%,直接冲进了5000人流量池,再说说总播放量破120万。

反观另一个品牌,同样拍搞笑内容,完播率只有23%,卡在300播放量就死了。所以说幽默内容不是随便拍就能火,得让用户“看完还想点个赞”才行。
但这里有个矛盾点:官方说基础流量池是100-500, 但实际操作中,很多新号发布视频连100播放都拿不到。这是为什么?2024年初有个跨境卖家在论坛吐槽,自己账号养了半个月,发的内容明明不差,播放量却一直卡在50以下。后来才发现, 问题出在账号权重上——新账号如果前三个视频完播率低于20%,系统会判定为“低质量账号”,直接给你限流。所以幽默营销的第一步, 不是急着拍搞笑内容,而是先把账号权重做起来哪怕发点日常vlog,只要完播率高,系统才会觉得“这个号能看”,给推荐量。
幽默不是万能药:30%用户因笑购买, 但70%觉得广告太刻意
TikTok官方的数据显示,30%的用户会主要原因是内容中的幽默产生购买意向,这个数字听起来很诱人。但换个角度看,还有70%的观众觉得“广告里的幽默太刻意”,直接划走。这说明什么?幽默营销不是“搞笑就行”,得“自然到让人笑不出来都觉得不好意思”。2023年圣诞节, 有个卖宠物玩具的英国品牌,拍了一条“猫主子把圣诞树当猫抓板,主人崩溃”的视频,没有一句推销的话,只是记录真实场景,后来啊这条视频火了播放量破500万,带动产品销量增长45%。反观另一个品牌, 拍“用产品跳舞”的搞笑视频,演员表情僵硬,动作不自然评论区全是“这广告尬到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这里有个深层次问题:品牌做幽默营销时 总想着“我要让用户笑”,却忽略了“用户为什么要笑”。TikTok上的幽默本质是“共鸣”,是“我懂你”。比如2024年2月, 有个卖办公椅的品牌,拍“打工人坐久了腰疼,椅子自动旋转360度让老板找不到人”的视频,评论区全是“这就是我本人”“求链接”,主要原因是戳中了打工人的痛点,幽默就成了加分项,而不是刻意表演。所以说幽默营销的核心不是“搞笑技巧”,而是“洞察目标用户的痛点”,用幽默的方式说出来。
创作者合作:红人号的播放量为什么比官方号高45倍?
BlendJet的案例被很多人讨论过:同一个“榨汁机打冰沙”的搞笑视频, 官方号播放量802,红人号播放量3.6万,相差45倍。很多人把这归结为“红人粉丝多”,但其实没那么简单。TikTok算法对红人账号的初始推荐量确实更高,但更重要的是红人知道“怎么用幽默让粉丝觉得真实”。比如那个红人@JadeDarmawangsa, 拍视频时总是穿睡衣,说话带点口吃,看起来就像身边的朋友,粉丝会觉得“她不是在拍广告,是在分享生活”。而官方账号的视频, 画面太精致,演员太专业,反而失去了“烟火气”,用户一看就知道“这是广告”,自然划走。
但合作红人也有坑。2023年有个做美妆的品牌, 找了个粉丝量500万的搞笑博主拍视频,博主视频里的梗太“欧美本土化”,国内用户根本看不懂,后来啊播放量还不如官方账号。这说明,选合作红人不能只看粉丝量,得看“粉丝画像是否匹配目标用户”。比如做跨境电商的卖家, 如果目标市场是美国,就找美国本土的搞笑博主,了解他们的文化梗;如果目标市场是东南亚,就得找东南亚本地红人,用他们熟悉的Meme。再说一个,合作方式也很重要,别让红人“按脚本拍”,给他们发挥空间,真实的创意才能戳中用户。
Meme不是万能钥匙:用不对就是“翻车现场”
Meme是TikTok病毒式传播的利器,但用不好就是“自爆”。2024年1月, 有个卖零食的品牌,想蹭“女生吃零食假装减肥”的Meme,后来啊视频里的女生表演太夸张,评论区全是“这女的演得我脚趾抠出城堡”“零食很好吃,但人设太假”。问题出在哪?Meme的核心是“真实共鸣”,而这个品牌的视频里“减肥”和“吃零食”的矛盾太刻意,反而显得虚假。反观另一个成功案例, 2023年某薯片品牌用“薯片碎了一地,主人默默捡起来吃掉”的Meme,没有台词,只有真实反应,评论区全是“这就是我”“薯片碎了也要吃”,主要原因是戳中了“食物浪费可惜”的普遍心理,Meme就成了传播的催化剂。
但Meme也有时效性。2023年流行的“电子榨菜”Meme,到2024年就不火了再用来营销只会显得过时。所以品牌做Meme营销时得“与时俱进”。比如2024年3月, TikTok上流行“AI生成老婆”的Meme,有个做智能音箱的品牌立刻跟进,拍“音箱生成的虚拟老婆比真人还懂我”的搞笑视频,播放量破200万,主要原因是紧跟了热点,Meme就成了品牌传播的加速器。再说一个,Meme不是“生搬硬套”,得结合品牌特点。比如卖洗衣液的品牌, 用“衣服上沾了油渍,用洗衣液一喷就干净”的Meme,比用“搞笑剧情”更直接,主要原因是Meme和产品功能强相关,用户看完不仅笑了还记住了产品卖点。
流量池的“马太效应”:为什么大号的视频总能冲进热门?
TikTok的流量池有个“马太效应”:大号的视频更容易进入热门流量池, 小号的视频就算数据好,也可能卡在中级流量池。2023年有个数据,粉丝量100万以上的账号,视频进入热门流量池的概率是普通账号的3倍。这公平吗?说真的, 有点不公平,但这就是平台的算法逻辑——大号的“用户信任度”更高,系统认为“大号的内容不会差,给更多推荐能提升用户体验”。这对小品牌和小账号是不是就没机会了?也不是只是策略要调整。
小账号想要突破流量池限制,得学会“蹭大号的流量”。比如2024年2月, 有个做手工蜡烛的小账号,看到大号@CandleMaker拍“蜡烛融化成艺术品”的视频火了立刻跟进拍“蜡烛融化后变成可爱的小动物”,用了同款BGM,后来啊被系统判定为“相关内容”,推荐量从500直接冲到5万,再说说总播放量破80万。这说明, 小账号可以“模仿热门内容的成功元素”,比如BGM、画面风格、剧情结构,但内容要有差异化,不能完全复制。再说一个, 多账号矩阵也是办法,用10个小号一边发不同角度的幽默内容,总有一个能火,然后再把流量引到主账号。
幽默营销的“雷区”:这些坑90%的品牌都踩过
做幽默营销,最怕的就是“用力过猛”。2023年有个卖运动鞋的品牌, 拍“运动员穿鞋跑步摔倒”的搞笑视频,想突出鞋底防滑,后来啊评论区全是“这鞋这么防滑?那运动员怎么摔了”“品牌是在暗示自己鞋质量差吗?”问题出在哪?幽默的“度”没把握好,用户记住的不是“鞋防滑”,而是“运动员摔倒”,甚至产生了负面联想。所以说幽默营销不能“为了搞笑而搞笑”,得让用户“笑完记住产品卖点”。
另一个雷区是“文化差异”。2023年有个卖茶叶的中国品牌, 想用“中国功夫泡茶”的Meme,后来啊在欧美市场播放量惨淡,主要原因是外国用户根本看不懂“功夫泡茶”的文化梗,反而觉得“视频里的人动作奇怪”。这说明,做跨境幽默营销,得“入乡随俗”。比如卖茶叶的品牌, 在欧美市场可以拍“外国人第一次用中国茶具手忙脚乱”的搞笑视频,用文化差异制造笑点,用户不仅看得懂,还会觉得“有意思”。再说一个, 避免使用“地域黑”“性别歧视”等敏感话题,2023年有个品牌拍“女生不会修车,男生来帮忙”的搞笑视频,被用户批评“性别刻板印象”,视频被限流,品牌形象也受损。
实操策略:从0到1做出爆款幽默内容的5个步骤
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才能做出能火的幽默内容?结合成功案例,我出5个步骤,亲测有效。步:写“脚本”。脚本不用太复杂, 2023年有个爆款视频“外卖小哥送餐时发现顾客是前女友,尴尬到当场辞职”,整个视频只有30秒,但剧情有反转,用户看完会笑,还会“意犹未尽”。第四步:拍“真实”。别用专业演员,用真实员工或者素人,拍出来的视频才有“烟火气”。第五步:测“数据”。视频发布后 前30分钟的数据很重要,如果完播率低于30%,立刻调整内容;如果数据好,就加大投放,比如用DOU+推给更多用户。
再说说想说的是TikTok的幽默流量池很大,但不是“随便捞就能捞到”。品牌得放下“官方架子”,用“用户视角”做内容,让幽默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表演。就像2024年3月有个卖文具的品牌, 拍“学生用产品作弊被老师抓包”的搞笑视频,没有一句推销的话,但用户看完会“会心一笑”,还会主动@同学看,主要原因是内容真实、有趣,戳中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记忆。所以说幽默营销的最高境界,是“让用户笑着记住你”,而不是“让用户笑着划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