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字节跳动回应TikTok将诉诸法律

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当地时间4月24日周三,拜登总统正式签署了那项让无数跨境卖家和内容创作者坐立不安的法案。此前经历了众议院两次提案压倒性通过、 参议院闪电般亮绿灯,这个后来啊其实早已在不少人意料之中,但真正尘埃落定时还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新法案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明确规定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必须在九个月内剥离美国业务,否则全国范围禁令随时可能降临。这几乎等于把TikTok逼上了绝路——要么卖掉,要么下架,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哪儿也不去”的倔强

面对这记重拳,TikTok和字节跳动的反应出乎意料地强硬。就在法案签署当晚, TikTok首席施行官周受资通过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段视频,语气坚定:“请放心,我们哪儿也不去。”这段视频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2700万+点赞, 8.4万+评论,评论区里满是支持者的声音,“在争取美国人的言论自由权利这件事上,TikTok比我们的政府做得更多”“救救我们啊,我的事业要完了”……这些留言背后是无数依赖TikTok生存的小企业主和内容创作者的真实焦虑。周受资在视频中强调,“事实和宪法都会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期待 获胜”,这份底气从何而来?

字节跳动回应!TikTok将诉诸法律!
字节跳动回应!TikTok将诉诸法律!

核心算法:卖不掉的“命根子”

早在4月25日 字节跳动就在今日头条平台官方发文辟谣,明确表示“不会在剥离核心算法的情况下出售TikTok”。这条声明直接戳中了外界对“出售方案”的猜测——要知道, TikTok最核心的价值正是其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技术”列为禁止出口技术,字节跳动研发的TikTok核心算法被明确囊括其中。这意味着, 就算想卖,也卖不掉;就算剥离了算法,TikTok也将失去灵魂,对竞购方来说可能变成一笔“亏本买卖”。

宪法第一修正案:再说说的救命稻草?

TikTok这次选择的律法武器,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这其实不是它第一次用这招。2023年5月, 蒙大拿州州长签署禁令,禁止在该州下载TikTok,后来啊TikTok联合当地内容创作者提起诉讼,同年11月,联邦法官唐纳德·莫洛伊裁定该禁令“超越了国家权力,侵犯了用户的宪法权利”,在到头来裁决前不得生效。这个案例给了TikTok很大信心——毕竟 它在美国拥有1.7亿月活用户,几乎占美国人口的一半,早已不是单纯的短视频平台,而是成了无数人表达自我、获取信息甚至谋生的重要渠道。强行禁用,真的不侵犯言论自由吗?

卖家:慌乱中藏着机遇

“封禁”消息一出,跨境圈里炸开了锅。有人忙着清库存,有人准备转战其他平台,但也有不少卖家选择按兵不动。据EchoTik及FastMoss数据显示, 虽然3月突发“封禁”危机,但当月美国站商品及动销店铺数量仍逆势增长,卖家总数近11万,其中88%都是本土卖家,3月美国小店环比增长超过30%。这个数据很有意思——越是危机时刻,反而越有人敢于入场。一位已入局美区TikTok Shop的卖家告诉笔者:“现在流量成本低, 竞争也没那么激烈,正好趁机把账号做起来。”

流量红利还在 但得抓紧

回望TikTok入局美国市场的6年,简直就是一部“逆风翻盘史”。2020年, 特朗普政府试图禁用或强制出售TikTok,同年4月,TikTok下载量突破20亿次;2023年,拜登政府禁止TikTok在联邦设备上使用,同年3月,美国月活用户达1.5亿;到2024年,这个数字冲到1.7亿。无论美国政府怎么打压, 用户就是买账——多元化的内容社区、强大的算法推荐、低门槛的创作机制,让TikTok成了国民级应用。对卖家这意味着什么?流量还在 用户还在购物习惯还在现在要做的不是恐慌撤离,而是抓住这个“窗口期”,把账号权重做起来把粉丝沉淀下来。

多平台布局, 但别轻易放弃TikTok

当然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有经验的卖家早就开始布局YouTube Shorts、 Instagram Reels等其他短视频平台,毕竟算法多变、政策难测,谁也无法保证TikTok一定能赢下这场官司。但“放弃”不等于“躺平”。有卖家分享经验:“现在可以同步运营多个平台,但主资源还是得放在TikTok上。它的转化率确实高, 我有个做家居用品的账号,通过短视频引流到独立站,转化率能做到8%,比其他平台高不少。”数据不会说谎, 即便面临禁令风险,TikTok的流量变现能力依然领先,现阶段all in,或许比分散精力更明智。

律法博弈:谁也说不准的结局

TikTok这次起诉,胜算到底有多大?专家们意见不一。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国家平安项目副主任Patrick Toomey认为, “迄今为止,根本没有任何具体公开的凭据,证明这些禁用TikTok的措施是合理的。许多要求全面禁止的呼声都带有政治因素,根源在于反华情绪。”但他也承认,“话虽这么说这种诉讼的结局都很难预测。主要原因是很难引用政治动机作为律法无效的理由。”说白了律法层面看言论自由,政治层面看国家平安,这两者哪个分量更重,连法官都可能两难。

时间不等人, 拖字诀可能有用

根据法案,TikTok有权在法案通过165日内向华盛顿特区上告衙门提起诉讼。可以预见, 双方会在诉讼措施上纠缠很久,时间拖得越长,对TikTok越有利——毕竟在这期间,TikTok可以继续正常运营,用户不会流失,卖家也能安心做生意。而且,如果拜登确定出售事宜取得进展,他还可行使一次90天的延期权力,将期限延长至一年。这么一算,从现在到真正禁令生效,中间还有至少一年半的缓冲期,足够卖家做很多事了。

数据平安:TikTok的“清白证明”

美国政府一直以“国家平安”为由打压TikTok,指责其可能将美国用户数据分享给中国政府。但TikTok和字节跳动多次否认,称“从来没有与中国政府共享用户数据,也从未应要求审查过内容”。2020年, TikTok还宣布投资15亿美元,在美国建立“德克萨斯计划”,将美国用户数据存储在美国甲骨文公司的服务器上,并由第三方公司监督数据平安。这些举措其实已经把“数据平安”的功课做得很足,但政治博弈中,事实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变量。不过在法庭上,这些“清白证明”或许能成为TikTok的有力武器。

野蛮生长的6年:从“外来者”到“顶流”

TikTok在美国的发展,本身就是个奇迹。2017年,Musical.ly被字节跳动收购,次年与TikTok合并,正式进军美国市场。一开始,它只是个年轻人玩的小众APP,靠着挑战赛、滤镜特效、网红孵化慢慢破圈。2020年疫情爆发, 人们宅在家里刷短视频的时间暴增,TikTok抓住机会,从娱乐平台转向“社交电商”,推出TikTok Shop,让用户可以直接在视频里购物。这一步棋走得极妙——它不仅增加了变现渠道,还让平台更具粘性。现在 TikTok Shop在美国的覆盖品类已经从服饰、美妆 到家居、3C、食品等几乎所有热门类目,小到9.9美元的手机壳,大到上千美元的家电,都能在上面卖得风生水起。

内容生态:让每个人都能“火”

TikTok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去中心化”推荐机制。不管你是素人还是大V,只要内容够好,就有机会被算法推上首页。这种“人人可成名”的生态,吸引了海量创作者,也丰富了平台内容。对卖家 这意味着“草根逆袭”的可能性——不需要像在YouTube那样积累百万粉丝才能带货,一个爆款视频就能带来几千单。有卖家分享案例:“我有个做手工饰品的小店, 去年底发了一个‘制作过程’的短视频,没打任何广告,后来啊第二天就爆单了当天销售额突破5万美元。”这种“短平快”的爆发力,是其他平台难以比拟的。

本土化运营: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

TikTok能在美国站稳脚跟,离不开“本土化”三个字。早期, 它直接复制国内抖音的模式,后来啊水土不服;后来调整策略,重金聘请美国本土团队,深入了解用户喜好——比如结合美国节日做营销,邀请本土网红合作,甚至赞助超级碗这样的顶级赛事。2023年,TikTok还与美国唱片公司合作,推出原创音乐扶持计划,帮助独立音乐人走红。这些举措让TikTok逐渐摆脱了“中国APP”的标签,成了“美国自己的平台”。对卖家 本土化同样重要——选品要符合美国人的审美和需求,营销语言要地道,客服要及时响应美国时区的问题。

未来: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

不管官司后来啊如何,TikTok在美国的影响力已经无法被忽视。1.7亿用户,150万商家,数千亿的市场规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如果TikTok到头来被迫出售, 买家可能是微软、甲骨文等美国科技巨头,也可能是私募基金,但无论如何,TikTok的基因很难被彻底改变——它的算法、内容生态、用户习惯,早已深度绑定。如果禁令真的实施,美国用户可能会通过VPN继续使用,或者转向类似平台,但谁能替代TikTok的位置?恐怕短期内没人能做到。

给卖家的建议:别被“恐慌”绑架

面对这场危机,跨境卖家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行动力”。恐慌解决不了问题,但抓住机遇就能逆风翻盘。比如 可以分三步走:步,布局独立站和私域运营,把TikTok的流量引到自己的“地盘”上,减少对单一平台的依赖。有数据表明, 去年通过TikTok引流到独立站的卖家,复购率比纯平台店铺高20%——这说明,把用户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长久之计。

行业趋势:短视频电商是未来

抛开TikTok的具体事件, 从行业角度看,短视频电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据eMarketer数据, 2024年美国社交电商销售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短视频平台贡献超过60%。TikTok的遭遇, 可能会让更多平台加速布局电商功能——比如YouTube Shorts已经在测试“商品标签”功能,Instagram Reels也推出了“ Shops”功能。对卖家这意味着机会——与其押注单一平台,不如关注整个赛道的成长。毕竟用户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短视频的浪潮来了谁能抓住谁就能站在风口上。

这场律法博弈,或许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无论后来啊如何,TikTok的6年美国征程,已经写进跨境电商的历史。对卖家而言,与其担忧“失去”,不如思考“拥有”——拥有优质的内容,忠实的用户,灵活的运营策略。毕竟流量会变,政策会变,但“为用户提供价值”的本质,永远不会过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