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出口量激增,其价格为何暴涨至10倍之多
亳州清晨的药香:2800种药材的全球流动
凌晨五点,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已经亮起了灯。这里全国规模最大,每天有超过2800种药材被搬上货架、装上车厢,发往全球各地。2024年前两个月,亳州市中药材出口货值8516.3万元,增长15%。这个数字不算惊人, 但放在整个行业里却像一剂猛药——去年还在为内销发愁的药商,今年突然发现,海外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
亳州一药企总经理站在仓库里 看着堆成小山的黄芪和甘草,手指敲着桌面:“去年全年出口650万美元,今年一季度就300万了照这个速度,年底翻个50%不是问题。”他身后 工人们正把贴着英文标签的纸箱搬上集装箱,箱子上印着“Made for Herbal Wellness”的字样。这种变化不是偶然全球健康意识提升,传统医学被重新认识,中药材成了海外市场的“新宠”。

从650万到300万:药企的“出海加速度”
这家药企的出口数据, 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行业的转向。2023年, 他们还在琢磨怎么把药材卖给国内的中药厂;2024年,重点变成了如何让美国消费者接受当归炖汤、让欧洲药店认可黄芪免疫力功效。转变背后 是跨境电商平台的推波助澜——亚马逊上的“Chinese Herbal Supplements”类目,2023年销量增长120%;TikTok上“herbal tea”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次其中不少视频里老外正举着保温杯,说“这比咖啡健康多了”。
亳州海关的数据更细:出口的药材里 传统饮片占40%,提取物占30%,剩下的30%是养生茶、精油等深加工产品。这种结构变化,意味着中药材不再只是“原材料”,而是成了“健康消费品”。比如以前卖10元/公斤的枸杞, 现在做成“护眼软糖”,能卖到15美元/瓶;以前无人问津的酸枣仁,磨成粉装进胶囊,成了欧美失眠人群的抢手货。
价格跳水的药材:当归从70到220, 猫爪草涨十倍的背后
亳州市场的另一边,价格板上的数字让药商直皱眉。70元/公斤的当归, 如今挂着220元的价签;白术从40元涨到150元;连最不起眼的猫爪草,都从50-80元的“平民价”,蹦到了750元的高位。中药材天地网的数据显示, 2023年以来超过200个常用药材价格上涨,其中30%涨幅翻倍,10%甚至涨了十倍。
“以前药材价格有周期,今年涨明年落,现在完全没规律了。”安国中药材批发市场的一位老药商叹气。前两个月猫爪草疯涨,这两个月轮到白术和栀子,感觉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走。更奇怪的是价格越涨,采购商越买得凶。220元的当归, 每天能卖出几吨;750元的猫爪草,库存刚补上就被抢空——这背后到底是需求真这么旺,还是有人在炒?
药商的困惑:周期消失了?
药商们的困惑,藏着价格暴涨的真相。供给端却在“掉链子”。2023年夏季, 甘肃、宁夏等主产区的药材遭遇持续干旱,当归减产30%;2024年初,云南产区暴雨,导致白术霉变,供应量减少40%。
更复杂的是资本的介入。有药商透露,2023年下半年开始,不少游资涌入药材市场,把小众品种当成“期货”炒。比如猫爪草,本来是治淋巴结炎的冷门药,突然被资本盯上,价格一周涨一倍。这种炒作把价格推离了基本面 导致药企要么高价抢货,要么断货停产——某生产枳茵益子安母颗粒的企业负责人说2023年主要原因是原料涨价,成本增加了60%,产品还没上市,利润空间就被压缩了一大半。
跨境电商的“本草经济圈”:小众药材的掘金密码
中药材价格暴涨,跨境电商卖家却嗅到了商机。大众化的红参、 枸杞竞争太激烈,他们转而盯上了“小众药材”——比如之前无人问津的桑黄,被包装成“抗癌超级食物”,在亚马逊上卖到58美元/50克;石斛花做成养生茶,TikTok博主们用“熬夜党救星”的标签,单月带货量突破10万件。
这些小众药材的高附加值,让卖家赚得盆满钵满。晏晨是做中药材提取的,他发现“药材全身都是宝”:提取精油后的残余物,还能开发成保健品。他正在研究一种10毫克/片的市场价约...的产品,预计2024年底就能投产。这种“吃干榨净”的模式,让药材的价值翻了好几倍。
风水产品爆火TikTok:中药出海的“意外路径”
中药材出海,还不止“吃”这一条路。TikTok上,“玄学”突然火了。一位叫“东方风水师”的博主, 拍貔貅风水戒指的视频,播放量150万;评论区里老外们问“怎么招财”“能不能挡小人”。这些产品看似和中药无关,却藏着同样的文化密码——东方神秘主义。有卖家把当归切片装在玻璃瓶里贴上“Love Herb”标签,说能“增进感情”,居然卖得不错。
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让中药材搭上了文化输出的顺风车。2023年,亚马逊“风水用品”类目销量增长200%,其中30%的产品来自中国。这些产品背后 是中药材的衍生价值——比如用菊花做的风水摆件,既好看,又能暗示“清火明目”,
价格暴涨是福是祸?跨境卖家的“双刃剑”策略
对跨境电商卖家中药材价格暴涨是机遇,也是陷阱。机遇在于,价格涨了利润空间可能更大;陷阱在于,一旦断货或成本失控,整个供应链都可能崩盘。2023年就有卖家主要原因是囤货太多,遇到价格暴跌,亏了上百万。
所以聪明的卖家开始玩“组合拳”。比如卖当归的, 一边推当归炖汤包,降低对原材料价格的敏感度;卖提取物的,提前和产地签长期协议,锁定价格;做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多个SKU,万一某个原料涨价,就用替代品。晏晨的团队就很聪明,他们一边研究枳茵益子安母颗粒,一边开发精油副产品,把风险分散到多个产品线上。
避开“炒作雷区”:选品和供应链的生存法则
想在这波“药草掘金潮”里活下来 得避开两个坑:一是别碰被资本炒作的“妖股”,比如猫爪草、白术,价格虚高,随时可能崩盘;二是供应链要“短平快”,最好和产地直连,减少中间环节。安徽亳州有个卖家, 直接在甘肃租了片当归地,自己种、自己收,成本比别人低30%,即便价格涨,也不怕断货。
选品也有讲究。别盯着那些“老三样”——人参、鹿茸、灵芝,竞争太激烈。可以试试“小而美”的品种:比如缬草、 紫锥菊、南非醉茄,这些在国外认知度不高,但功效被科学验证,一旦教育好市场,就是蓝海。2023年,做缬草提取物的卖家,利润率普遍能达到40%,比普通药材高出一大截。
未来已来:全球健康潮下的中药新机遇
中药材出口量激增, 价格暴涨,不是短期现象,而是全球健康观念转变的必然后来啊。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报告显示, 2022年全球植物药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200亿美元,预计2030年能达到2000亿。中药材会从“原材料供应商”,变成“健康解决方案提供者”。
对跨境电商卖家机会藏在“差异化”里。别再卖“原料”了 卖“方案”——比如针对熬夜族的“护肝茶套装”,针对女性的“气血调理包”,针对老人的“关节养护胶囊”。把这些药材的功效和现代人的痛点结合,用跨境电商的方式送到全球消费者手里这才是“本草经济圈”的未来。
亳州市场的清晨,药香依旧,但这里的交易早已不是“一买一卖”那么简单。它连接着甘肃的农田、亚马逊的货架、TikTok的屏幕,也连接着全球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望。对跨境卖家而言,中药材价格暴涨是挑战,更是信号——下一个“小众掘金赛道”,已经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