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让月销千万的母婴品牌Momcozy妈咪亲与消费者妈咪建立更紧密的亲近感

月销千万的妈咪亲, 离妈咪的心到底有多远

母婴市场从来都不缺热闹,2376亿美元的全球规模摆在那里谁都想来分一杯羹。但热闹归热闹,真正能让妈咪们掏心窝子买单的品牌,少之又少。Momcozy妈咪亲算一个——吸奶器月销14万件, 月营收1600万美金,全球300万用户,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个问题:卖得好的品牌,就真的和妈咪亲近了吗?

说真的, 现在很多母婴品牌搞营销,要么把妈咪当“育儿小白”,天天科普基础到不能再基础的知识;要么堆砌“母爱伟大”“无私奉献”的漂亮话,听着感人,实际没啥用。妈咪们要的不是被教育, 也不是被感动,是被看见——看见她们喂奶时的手忙脚乱,看见她们想偷偷喘口气的渴望,看见她们既是妈妈也是自己的真实状态。妈咪亲在这方面倒是摸到了点门道,但要说“亲近”,还有不少琢磨的空间。

月销千万、母婴细分类目王者:Momcozy妈咪亲如何与妈咪更亲近?
月销千万、母婴细分类目王者:Momcozy妈咪亲如何与妈咪更亲近?

从“卖产品”到“懂妈咪”, 中间差了多少真实感

2018年那会儿,母婴市场早就杀红了眼。奶粉、纸尿裤、婴儿推车,哪个不是巨头林立?妈咪亲偏不凑热闹,盯上了哺乳这个细分场景。当时市面上的吸奶器, 要么笨重得像台机器,要么噪音大得能让孩子从隔壁房间醒过来妈咪们用起来简直是“痛并快乐着”。妈咪亲的可穿戴吸奶器一下子抓住了痛点——轻便、静音、解放双手,这确实解决了问题,让月销千万有了底气。

但解决了功能问题,就等于和妈咪亲近了吗?未必。拿亚马逊妈咪亲的产品页面写得明明白白:材质平安、吸力档位多、电池续航久。这些参数很专业, 但妈咪们刷页面的时候,想的可能是“半夜吸奶会不会吵醒老公”“背着吸奶器上班会不会被发现”“吸完奶胀痛怎么办”。功能是骨架,情感才是血肉。妈咪亲的产品硬, 但品牌软文有时候也跟着硬邦邦,讲科技、讲专利,就是不讲妈咪们那些“说不出口”的尴尬和焦虑。

90后妈咪早就不是“只要孩子好就行”的代际了。她们刷看测评,逛TikTok找共鸣,甚至在妈妈群里吐槽老公带娃不靠谱。据《中国90后妈妈消费洞察白皮书》,73%的90后妈咪认为“品牌懂我”比“品牌有名”更重要。妈咪亲有300万用户, 这300万背后是300万个不同的故事:有刚生完二胎还在追着老大跑的职场妈咪,有远嫁他乡独自带新手妈妈,有产后抑郁却不敢说的隐忍妈妈。品牌要是只盯着“吸奶器销量”,对这些故事视而不见,再高的销量也只是一串冰冷的数字。

社媒矩阵的“双轨制”:产品优惠vs妈咪日常, 哪个更能拉近距离

妈咪亲在社媒上搞了套“双轨制”,产品主页@momcozyofficial发促销、教程,品牌主页@momcozy聊育儿、谈心情。听起来挺聪明,但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真的“亲近”了妈咪?

先看产品主页。2024年3月,妈咪亲搞了场“吸奶器配件5折”活动,海报上写着“囤货季省心又省钱”,点赞量破万。这数据不错,但翻翻评论区,妈咪们问得最多的是“这个硅胶套能用多久”“吸奶器坏了怎么寄修”。没人夸活动好,反而都在问细节问题。这说明啥?妈咪们来产品主页,目的很明确——买东西、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跟你“亲近”。天天发优惠,最多让他们觉得“这品牌会促销”,离“亲近”还差十万八千里。

再看看品牌主页@momcozy。2024年1月发了一条“妈咪们,今天你为自己花时间了吗?”的图文, 配着妈咪喝咖啡看书的背影,底下评论炸了:“看完哭了当妈后真的忘了自己”“希望老公也能看到这条”。这条内容点赞量是产品主页的3倍, 但问题也来了:品牌主页不聊产品,不聊优惠,光聊“爱自己”,妈咪们会觉得“这品牌懂我”,时间长了会不会觉得“光说不练假把式”?

更尴尬的是两条主页的粉丝群体其实高度重合。妈咪们关注产品主页是为了薅羊毛, 关注品牌主页是为了找共鸣,后来啊刷着刷着发现“怎么又是同一个品牌”,反而觉得“套路深”。2024年Q1的数据显示,妈咪亲社媒粉丝互动率比行业平均高12%,但复购转化率只高了5%。这说明情感内容确实能吸引眼球,但怎么把“被吸引”变成“想回头买”,妈咪亲还没想明白。

TikTok上的“真情实感”:红人营销还是“剧本式表演”

TikTok是妈咪亲的流量密码, 但这里的“亲近感”,有点像走钢丝。他们找母婴博主拍视频, 内容无外乎“吸奶器使用技巧”“职场妈咪背奶指南”,有的博主还假装“第一次用吸奶器很紧张”,后来啊镜头一转,“哇这个也太方便了吧”。这类视频播放量不低, 2024年2月有个博主拍的“妈咪亲吸奶器开箱”,播放量破500万,但评论区里有人吐槽:“这演技比我老公还假”“是不是品牌方给钱了才夸这么好?”

妈咪亲自己也做过尝试。2024年4月, 他们找了个真实用户@妍宝妈妈拍了一条“带娃用妈咪亲吸奶器”的vlog,没有脚本,就是记录她半夜起来吸奶、哄完孩子再继续吸的日常。视频里她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吸奶器突然没电了她还小声骂了句“靠”。这条视频火了52.5万点赞,评论区里全是“真实到心酸”“我也是这样”“妈咪亲能不能出个快充版”。为啥真实的内容反而更打动人?主要原因是妈咪们要的不是“完美妈妈”的样板戏,而是“我也是这样”的共鸣。

但问题是这种“真情实感”的红人视频,妈咪亲做得太少了。大部分时候, 他们还是习惯找粉丝量百万的头部博主拍“精致教程”,脚本写好了话术打磨了就是缺了点“人味儿”。母婴行业有个怪现象:品牌越想做好内容,越容易陷入“完美主义”,后来啊内容越假,妈咪们越买账。妈咪亲的TikTok账号有54万粉丝,但真正能引发用户自发分享的内容,不到10%。#momcozy话题下10万条内容里 有7万条是品牌自己或者合作的博主发的,妈咪们自发分享的,只有3万条。这说明品牌在“自说自话”,还没让妈咪们“开口说话”。

用户共创:别让妈咪只当“买家”, 要当“参与者”

母婴品牌和妈咪的亲近感,从来不是品牌单向“建立”的,而是妈咪“参与”出来的。妈咪亲有300万用户,这300万人里藏着多少“金点子”?可惜,品牌好像没怎么认真挖过。

2023年10月,有个妈咪在Instagram上私信妈咪亲客服:“你们吸奶器的储奶瓶能不能设计成带刻度的?我每次倒奶都要用别的杯子量,太麻烦了。”客服回了句“我们会反馈给产品部门”,然后就没下文了。直到2024年3月,新出的储奶瓶才加了刻度,晚了5个月。要是品牌当时就邀请这个妈咪参与产品设计,或者发起个“储奶瓶改过投票”,妈咪们会不会更有参与感?“我的建议被采纳了”这种成就感,比任何促销活动都更能拉近距离。

妈咪亲其实可以学学亲宝宝的做法。亲宝宝app有个“妈咪共创社区”, 让妈咪们投票决定下一个要开发的产品功能,2024年1月,妈咪们投票选了“宝宝辅食记录工具”,3月就上线了转化率直接提升了18%。这说明,妈咪不是不想参与,是品牌没给机会。妈咪亲有300万用户, 要是能搞个“妈咪创意提案官”活动,让妈咪们提建议、评方案,甚至参与新品测试,品牌和妈咪的关系,早就从“买卖”变成“战友”了。

还有一点被忽略:妈咪之间的连接。妈咪亲的用户群里有不少“资深妈咪”,她们的经验比品牌写的科普手册有用多了。2024年2月, 有个用户群里的妈咪自发组织了“背奶经验分享会”,教新手妈咪怎么藏吸奶器、怎么跟老板请假,品牌要是能提供场地和奖品,支持这种“妈咪帮妈咪”的活动,口碑比打广告强十倍。毕竟妈咪们更信“隔壁老王”的话,而不是品牌方的话术。

差异化策略:别在“母婴”里卷, 去“妈咪”里找机会

母婴市场早就卷成麻花了但“妈咪”这个群体的需求,还有很多没被满足的地方。妈咪亲想和妈咪亲近,得跳出“母婴用品”的思维,从“妈咪生活方式”里找机会。

比如“产后恢复”。妈咪们生完孩子最头疼的是身材走样、情绪低落,但市面上的产后恢复课程要么贵得离谱,要么不实用。妈咪亲可以和健身教练合作,开发“10分钟产后恢复操”,用吸奶器当辅助工具,既实用又有记忆点。2024年4月, 有个母婴品牌做了“产后瑜伽+吸奶器收纳”课程,复购率提升了22%,这说明妈咪们愿意为“解决我的问题”买单,而不是“买母婴产品”。

再比如“职场妈咪”的“隐形需求”。她们最怕的是“被当成只会生孩子的妈妈”,想在职场上证明自己,又放不下孩子。妈咪亲可以发起“职场妈咪故事计划”, 采访那些一边带娃一边打拼的妈咪,做成播客或者短视频,让她们分享“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2024年3月, 有个品牌做了“职场妈咪穿搭指南”,把吸奶器成“时尚挎包”,播放量破千万,这说明“帮妈咪找回自我”的内容,比“母婴好物推荐”更能戳中痛点。

还有“爸比”这个群体。现在80%的90后爸比会参与带娃,但很多母婴品牌只针对妈咪搞营销。妈咪亲可以推出“爸比背奶包”,设计成男士背包的样子,让爸比们也能理直气壮地带吸奶器上班。2024年父亲节, 有个品牌做了“爸比带娃挑战赛”,让爸比们拍视频记录用吸奶器给孩子热奶的过程,互动量比平时高了35%。这说明,妈咪的“亲近感”,有时候也需要“爸比”这个助攻。

亲近感不是“做”出来的, 是“长”出来的

妈咪亲月销千万,靠的是产品硬实力;但想和妈咪亲近,靠的是“软实力”——懂她们的尴尬,接她们的吐槽,支持她们的“自私”。母婴市场从来不缺好产品,缺的是“有温度的品牌”。妈咪亲要是能放下“月销千万”的包袱, 多听听妈咪们的“废话”,多让她们参与进来别说亲近感,说不定能成为妈咪们心里的“自己人”。

毕竟妈咪们要的从来不是“最好的母婴品牌”,而是“最懂我的那个妈咪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