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川普上台后,出海人是否有足够时间转行

政策风暴眼:出海人被逼转行,还是迎来新生?

最近刷行业群, 看到有人在转发“川普上台,跨境人末日”的帖子,底下跟着一堆“准备转行”“跑路”的焦虑表情。转头又看到有人在晒“新政策下50美金瑜伽服订单爆单”的截图。这画面太魔幻,像极了过山车——有人尖叫着要下车,有人却兴奋地举起双手。出海这条路,真到了必须转行的十字路口?还是说所谓的“危机”只是筛选器,把真正能干活的人留了下来?

关税大棒落下谁在裸泳?

说关税,先得看个实在案例。深圳做手机支架的老杨,前两年靠9.9美金包邮的塑料支架,一年能做到两百万美金营收。去年底他突然把产品线砍了转做39.9美金的可折叠金属支架,带无线充和角度调节。我问为啥,他苦笑:“9.9的货,关税一加,直接亏本。但39.9的,美国消费者愿意为‘能用三年’买单。”这事儿发生在2024年初,不是事后诸葛亮。关税真压死了谁?压的是那些靠“极致低价+供应链内卷”的玩家, 就像老杨说的:“以前拼谁价格低,现在得拼谁能让客户觉得‘值’。”

川普上台,对出海人的好消息是有充足的时间转行?
川普上台,对出海人的好消息是有充足的时间转行?

美国那边的数据也佐证这点。2023年Q4, 美国市场单价低于10美金的家居用品,进口量同比下降12%;而20-50美金的中高端产品,进口量反增8%。这不是巧合,是消费者用脚投票——关税涨了但该花的钱一分没少,只是不愿再买“用一次就扔”的垃圾。这就像你买咖啡,以前觉得9.9的速溶划算,现在宁愿花30喝手冲,主要原因是后者带来的“体验感”值这个价。

TikTok的“政策赌局”:All in还是撤?

提到川普政策,绕不开TikTok。2016年他刚上台时 身边做跨境直播的朋友几乎“All in TikTok”,理由简单:“他说不封,那就信。”后来啊呢?后来还是闹得沸沸扬扬,但TikTok反而成了“幸存者”——美国用户没少,广告商更离不开。2024年大选尘埃落定,又有群友刷屏“快冲TikTok”,我忍不住私聊:“这次确定不翻车?”对方甩来个数据:2023年TikTok美国广告主数量同比增长35%, 特别是家居、服饰类,通过短视频转化率能做到15%,远高于Facebook的8%。

但这里有个坑。不是谁玩转TikTok都能赚钱。杭州做女装的小琳, 去年跟风投TikTok直播,卖9.9美金的基础款T恤,后来啊流量不错,退货率高达40%。后来她换策略, 主打“30美金一件的复古风牛仔外套”,强调“版型专为亚洲身材设计”,退货率降到15%,复购率25%。她说:“平台只是工具,你得知道用户要什么。TikTok的用户要‘情绪价值’,不是‘价格屠夫’。”这事儿发生在2024年3月,她现在月订单稳定在5万美金。

供应链转移:东南亚的“蜜糖”还是“陷阱”?

“转移工厂去越南”,这话说了三年,真去的人怎么样了?佛山家具厂老板老王, 2023年中把30%产能搬到越南,当时算了一笔账:人工成本只有广东的1/3,但物流时间多5天品控出问题率上升10%。后来啊呢?2024年一季度,越南工厂生产的家具,美国客户投诉率从5%升到8%,反而把广东的订单又拉回来一部分。他说:“便宜是真便宜,但‘快’和‘好’才是跨境的命。”

但东南亚也不是不能玩。深圳做户外装备的阿凯,2024年初在越南设厂,专攻“中高端帐篷”,单价80美金以上。他找的代工厂是台资背景,品控和国内同步,加上越南到美国海运比国内便宜20%,现在利润能做35%。他给我看个数据:2023年越南对美国户外用品出口额增长22%,其中单价50美金以上的产品占比提升18%。这说明什么?转移供应链不是“降级”,而是“升级”——找能做“好东西”的地方,而不是单纯图便宜。

品牌出海:从“卖货”到“卖活法”

聊到转行,得先搞清楚:转啥?是换个平台,还是换个赛道?杭州做瑜伽服的Lily,以前给Temu供货,9.9美金一件,利润薄得像纸。2024年她自建品牌, 主打“98美金一套的环保瑜伽服”,面料用竹纤维,包装可降解,在Instagram上找健身博主推广,现在月订单量是以前的3倍,利润翻5倍。她说:“以前是‘卖货’,现在是‘卖一种生活方式’。客户买的不是衣服,是‘我练瑜伽时是个精致的人’。”

这种“生活方式溢价”不是个案。2024年4月, 亚马逊美国站数据显示,带“sustainable”标签的产品,搜索量同比增长45%,客单价平均比同类高30%。再看国内, 北大毕业生转行做正骨师年入百万的新闻,本质上也是“从标准化服务到个性化体验”的转行——用户要的不是“正骨”,而是“被重视的感觉”。出海人转行,不一定非要离开这个行业,可能是从“卖产品”转到“卖认知”。

时间窗口焦虑:你是在“等政策”,还是“做产品”?

很多出海人焦虑“没时间转行”,说政策来得太快。但反过来想,政策真的突然吗?2018年贸易战就开始了2020年疫情加速供应链调整,2024年关税预期喊了半年。真没时间?是过去两年太依赖“低价红利”,没给自己留后路。广州做3C配件的陈哥, 2023年就停掉10美金以下的充电线,转做45美金带快充和LED显示的智能充电器。他说:“政策像天气预报,早该准备了。真等到暴雨来了才找伞,不被淋才怪。”

转行的时间窗口,其实藏在“日常”里。每天刷行业新闻时有没有留意“中高端产品增长”的信号?选品时有没有考虑过“用户愿不愿意为体验多花20块钱”?供应链布局时有没有测试过“东南亚代工厂的良品率”?这些“日常动作”,就是转行的“时间储备”。就像TVB港姐冠军, 十年拍8部剧没红,转行做老师反而被认可——不是没时间转,是没找到“自己能做,且市场需要”的交叉点。

对抗性真相:政策不是“敌人”, 是“合伙人”

说到再说说得戳破个真相:很多人把政策当“敌人”,想躲、想跑。但换个角度看,政策其实是“合伙人”——它帮你淘汰掉劣质竞争,把市场让给真正做产品的人。就像特朗普2016年说要“买美国货”, 后来啊美国本土中高端制造业反而复苏了2024年数据显示,美国本土服装品牌数量同比增长18%,其中单价30美金以上的占比提升25%。这说明什么?保护主义下有“差异化优势”的品牌,反而活得更好。

出海人别总想着“转行”,想想“转型”。转行是离开战场,转型是换个打法。从“拼价格”转到“拼品牌”,从“铺货”转到“深耕用户”,从“依赖单一平台”转到“多渠道布局”。这些转型,不需要等到政策“拍脸”才做,从今天开始就能做。就像李佳薇, 2015年踢馆失败转行房产中介,2024年再回《歌手》一鸣惊人——不是等来了机会,是等来了“准备好的自己”。

所以川普上台后出海人有没有足够时间转行?答案是:如果你过去把时间花在“内卷价格”上, 现在可能真来不及;但如果你早就开始“打磨产品、理解用户”,现在正是收割的时候。所谓“时间”,从来不是给焦虑的人准备的,是给行动派的礼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707.html